专家:地锁解锁立法执法“一个不能少”

2016-06-07 08:53  来源:法制日报

  北京停车办法施行两年半私装地锁难消除 专家称为地锁解锁立法执法

  “一个不能少”

  图为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小区随处可见的地锁。

  6月1日,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网站发布消息称,接到网友反映,朝阳区曙光西里甲10号楼四周存在私装地锁问题。

  “接到市民反映后,立即交办给朝阳区政府核实处理,左家庄街道办事处回复,办事处已及时与物业取得联系,要求居民自行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将由物业帮助拆除,社区、城管、综治办和派出所一起协助,以尽快处理此问题。”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网站在回复中表示。

  2014年1月1日,北京市正式施行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该办法专门对地锁问题作出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道路上和其他公共区域内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阻碍机动车停放和通行,不得在未取得所有权的停车位上设置地桩、地锁;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物业管理协议和车位租赁协议中予以明示。

  办法已施行近两年半,然而在北京市很多小区内、胡同中,私装地锁“画地为牢”的情况仍然屡禁不止。

  “地锁之困的背后,其实是停车位的产权不清晰,有必要通过更高层级的立法,理顺社区和道路的治理机制。同时,辅以严格的执法措施,才能破解地锁乱象的困局。”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近日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小区胡同抢装地锁疯狂

  6月2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10号楼附近,从马路往小区里一条不到一百米的路上,就安装了三四十个地锁。

  “现在停的车,十有八九都不是我们小区的车,就该给他们拍下来发到网上,全部拆了才好呢!”看到记者在拍照,出门倒垃圾的陈刚(化名)冒出来这么一句,听得出来,他的话里有很大的不满。

  “不仅这个10号楼,再往里走你会发现,就这么几栋楼的小区,安装了不下150个地锁。”陈刚指着路边的地锁向记者抱怨。

  离陈刚单元楼门口不远的地方,是小区3个化粪池的井盖,陈刚指着路边的几块石头说:“这地下是个化粪池,如果装了地锁,化粪池坏了怎么修?所以我们只能往这里放几块石头堵上,防止有人安装地锁,以便修理化粪池的时候能挪开。”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郑天宇同样对私装地锁的现象感到无奈。

  “我们这边的地锁都是抢着装,谁先装上这个车位就是谁的。举报也没用,举报拆除之后还得抢着装,要不然就被别人抢了。”郑天宇说。

  在北京,这种情况并不限于小区,胡同也成为抢装地锁的重灾区。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执礼就提到,在东四十一条胡同里,为了规范胡同停车,道路两侧都划了停车线,但私装地锁问题并未改观。无论是单位,还是居民院门前,即使高挂“消防通道禁止停车”的牌子,仍然装上了地锁。为保住一个车位,竟出现4个地锁“站岗”的情况。

  2015年12月,府学胡同拆除地锁,重新铺设了沥青。然而,整条胡同的路面沥青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居民们已在第一时间把看中的停车位置用地锁抢占完毕。

  据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12345统计,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该中心就接到有关地锁问题的反映一万余件。

  私装地锁加剧车位紧缺

  在曙光西里,基本上是两三个地锁为一组占据一个车位,有的甚至在同一个车位上安装了四五个地锁。陈刚告诉记者,这些安装地锁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自己小区里的住户,而是附近的上班族。每到节假日,这些平时停在位置上的车都开了出去,留下的是一排排地锁,特别显眼。

  陈刚把抢装地锁的原因归于停车位缺乏,公共车位的缺失导致人们只能抢夺有限的停车位置。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市机动车停车位约290万个,基本车位缺口达350万个,出行车位缺口约30万个。

  对于停车位的紧缺,家住门头沟区的李萌(化名)同样感触颇深。

  “尽管我家离市区比较远,但小区里的停车位同样紧张。物业统一在一些地方安装了地锁作停车位,但这需要小区居民购买。没买停车位的只能‘先到先得’找空地停或者停到小区外边。”李萌说。

  但在聂日明看来,停车位紧缺并不能成为私装地锁的理由,相反,私装地锁使得车辆的流动性大大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停车位的紧张。

  “假如小区里有100个停车位,如果没有安装地锁,这些位置都能提供停车,从而缓解拥堵。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半的位置装上地锁,那些无法停到停车位上的汽车只能另寻他处,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停车位的紧张。”聂日明向记者解释。

  除此之外,私装地锁的危害性也不容忽视。

  北京市交通委有关人士也指出,私装地桩、地锁,给老人和小孩带来一些安全隐患,不仅仅是影响停车的问题。

  “这一排排地锁不仅看起来很不舒服,关键是有安全隐患。现在住在这个小区的居民,将近六成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老人们晚上都不敢出门,怕被地锁绊倒。”陈刚忧心地说。

  陈刚特别提到一篇媒体报道:“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一小区门口,近500米道路上有100多个地锁,曾经绊倒多个儿童。”

  乱象背后折射产权不清

  私装地锁的区域,基本分为小区与道路两处地方。

  “在居住区安装地锁、地桩应依据物业管理法规,不得在未取得所有权的车位上装地桩、地锁。房地产开发商办了停车位的产权证,然后卖给业主,这个产权就是清晰的,只能由业主在自己的车位上安装地锁,其他人不得侵犯,这样的地锁算不上私装。”聂日明指出。

  “在国外,如果你把车停在我的停车位上,我就会找拖车公司把你的车拖走,而且事后你要自己去取车并且支付拖车费。”聂日明这样给记者举例。

  通常取得所有权的停车位,都是在地下停车场,私装地锁的现象也比较少见,而绝大多数地锁都是出现在地面上。针对这种情况,聂日明称,小区内的道路所有权属于全体业主,如果物业和业委会不能明晰产权和加强管理,其他居民的权益就会受到私装地锁人的侵害。

  “小区里地锁乱象的背后,是产权不清晰。因此,有必要通过更高层级的立法来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哪些权利是必须坚持和不能让步的、业委会和物业应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等。同时,对于侵害产权的行为也要明确惩罚措施。”聂日明说。

  “至于马路上私装地锁的行为,已经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了。马路属于公共财产,市政管理部门应该立刻拆除,而且对这些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要进行处罚,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对私装地锁的人进行处罚。”聂日明说。

  地锁困境凸显执法缺失

  聂日明所说的处罚措施,在《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中也有规定。办法明确,擅自在道路上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迅速恢复交通;擅自在居住区公共区域内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擅自在道路、居住区以外的其他公共场所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然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却是,在办法施行近两年半后,无论是高楼林立的小区,还是灰瓦连绵的胡同,私装地锁的现象仍很常见。

  私装地锁的现象没有减少,罚款的动作也很难看到。究其原因,王执礼认为,当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去拆地锁的时候,安装地锁的人并不会露面。执法人员在拆除地锁时,找不到安装地锁的人,因此罚款的规定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办法对于执法权的界定很模糊,一般来说,交管部门并不会进胡同执法,可是胡同也属于公共道路。此外,胡同和小区道路到底由谁管、谁来执法、怎么执法、后果如何,这些在管理办法中都没有明确。”作为一名基层停车管理者,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副主任邓彬认为,执法缺失是导致私装地锁的重要原因。

  陈刚认为,行政不作为是导致地锁现象无法根治的主要原因。

  “我们向居委会反映了好几次,可是居委会却让我们找物业,我们这小区根本就没有物业。而且,辖区的城管也不管。在我看来,这个地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就是行政不作为。”陈刚说。

  聂日明认为,治理地锁乱象,既要法律在明晰产权等方面作出规定,也要有严格的执法措施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否则这样的法律就没有生命力。

  “对私装地锁的人进行罚款,并不是说他躲起来就找不到了。只要盯住他停在地锁上面的车,总能找到车主。查看附近的摄像头,也能找到车主。从附近的居民中征集举报线索,同样能够找到车主。”聂日明说。

  5月23日上午,朝阳区六里屯街道拆除了472处私装地锁。年内,该街道会对天北园、甜水园、碧水园等四环外5个社区的2800余个私装地锁全部进行拆除,计划年底之前实现辖区范围内“零私装地锁”。

  这一专项行动,使得六里屯成为北京市首个零地锁街道——由此也可以看出,地锁问题的解决难度之大。

  “只要想做,方法会有很多,就看政府的执法部门是否下了决心去做,就看这种执法层面的机制是否严格。”聂日明说。(蒲晓磊)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