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

2016-05-04 10:24  来源:中国长安网

  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地区有着著名的淮海路和新天地,高楼林立,繁荣繁华,商人、白领、青年、外国人云集;南部地区还有成片的二级以下旧里,房屋结构老化,生活条件简陋,居民中的老人、外地人居多,其中还有较多的困难对象、特殊对象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需求,对社会治理工作带来新的情况、新的考验。在繁华片区主要面临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在旧里片区主要面临着老城厢安全、动拆迁矛盾以及外地人水土不服等管理服务问题。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市、区加强社会治理的要求,在完善综治委、综治办的基础上,于2010年成立综治中心,在居民区设立综治工作站,实现了从上到下、从点到面的综合治理,探索完善了“建好平台、优化前台、做实后台”为主要内容的综治中心工作新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建好平台,注重基础建设。围绕“整合资源、协调联动,运转高效、便民利民”的原则,建立工作平台。在力量整合方面,对内设立综治平安室、信访维稳室、司法调解室、警务工作室、教育预防室,突出“集中办公、协同联动”。在领导层面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总抓,设立“一正四副”,党工委分管副书记任综治中心主任,派出所、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负责人任副主任,全面指导、协调综治中心工作,实现了由条线分工向资源统筹转变。在制度规范方面,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综治委工作例会,每月召开综治办工作例会,每周召开内部工作例会,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形势、解决问题。建立了值班巡逻、排查整治、安全检查等各项管理制度,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物业保安、社区平安志愿者依据“职责清单”履行职责。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制定“一事一方案”的风险应对策略,并率先在太仓路道路辟通改建工程等项目中试点,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发挥了有力保障作用。在硬件保障方面,建立综治中心视频监控室,在26个小区的主要部位安装了189个监控摄像头,落实专人值班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

  (二)优化前台,突出便民服务。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加强综治中心“窗口”建设,规范工作流程。统一受理,采取一个窗口对外服务的模式,统一受理群众来访、来信、来电事项,承担接待、流转、反馈等任务,落实来信来访首问责任制,进行“一口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分类处理,在综治中心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分设信访接待室、司法接待室、综合接待室三室,落实人员值班,按职责划分,开展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业务工作。督查督办,对分流的矛盾纠纷和群众反映的问题,督促职能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予以答复,对未按期办结的,由综治中心进行督办。跟踪回访,对于办结的矛盾纠纷和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一案一档的原则进行登记并存放工作台账。同时,落实工作人员对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落实情况和履约情况,确保问题解决。

  在加强前台标准化建设的同时,主动实施前台下移、职能下沉,2011年在旧改基地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站,主动对接旧区改造,仅2014年接待被征收房屋居民120人次,为化解家庭内部矛盾纠纷、加速签约进程提供了法律支撑。在各居民区设立综治工作站,站长由居民区书记担任,落实一名综治社工,在社区一线发现并受理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做实后台,强化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五联”,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队伍统一指挥、工作联动配合、效率加倍聚合的组织目标。一是矛盾联调机制。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管理服务功能,联合民政、劳动等条线业务资源,采取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对辖区内影响社会稳定的人和事进行排查,建立档案,做好预防。二是治安联防机制。依托居民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以每块约250户居民左右,将街道居民区划分为114块,并在每一块内成立一支由块长牵头,治安联防员、卫生监督员、信息联络员组成的“一块长三大员”居民自治队伍,突出群防群治和志愿服务功能,以居民自治推动平安建设,保持了2009年以来实行的志愿者每天定时巡逻。三是问题联治机制。以消除社区消防安全生产隐患和整治“群租”问题为突破口,与消防、派出所、城管、房管、物业、居委会等部门形成条块结合、专群结合的工作合力,严格督查整改,推动安全工作的落实。四是人员联管机制。聚焦邪教人员、精神病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四类特殊对象,制定整体工作方案、分类管理方案及应急预案,落实街道、公安派出所、责任单位“三位一体”维稳工作机制,加强有效管理。五是平安联创机制。建立健全以隐患排查为基础,安全宣传为保障,日常监督检查为常态的工作体系,形成平安创建“宣传联动、检查联动、责任联动、项目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成效

  在加强综治中心建设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基础建设逐步夯实,功能定位逐步清晰,“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处置反馈、“一套制度”议事协商、“一套机制”协同联动的运行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升,为圆满完成区和街道的中心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在世博会、亚信峰会、APEC会议等重大会议期间,为维护黄浦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赢得了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街道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和“零发案”小区创建连续多年在全区排名前列;入民宅盗窃案、“三车”盗窃案、电信诈骗案等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指标逐年下降并连续多年保持在低位状态。街道连续四年被评为上海市平安示范社区,2013年和2014年,顺利通过了“全国安全社区”和“国际安全社区”复评。

  三、几点启示

  (一)加强社会治理,要始终突出党工委领导这个核心。党工委领导是前提,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确保社会综合治理的正确方向。党工委领导通过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提高了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街道综治委主任由党工委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由分管副书记担任,综治中心主任由分管副书记兼任,配齐配强专职干部,充分体现了街道党工委对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视。

  (二)加强社会治理,要切实发挥综治中心“内合外联”的重要职能。在“内合”上,注重规范内部组织设置,综治、信访、司法部门进行合署办公,通过“五室”设置,进行联合管理、联合服务;在“外联”上,注重工作联网,把消防、派出所、城管、房管、物业、企事业单位等力量有效凝聚,形成了抓社会综合治理“一盘棋”、“一股劲”、“一张网”,实现了综治中心功能的最大化,在做好重要节点、重大任务、重点对象的稳定工作中体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社会治理,要注重把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有机结合。充分引导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加强社区共治,落实工作制度,建立工作机制,形成了互联、互补、互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力量,使社会综合治理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防范全民参与的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家长里短民声坊”、“睦邻公议厅”、“屋里厢和事堂”、“新上海人之家”等自治做法,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加强社会治理,要突出把综治中心与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有效联动。根据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街道机构进行改革,新成立了社区平安办公室,与综治办合署办公,同时,提出了建设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的新要求。相对于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来说,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是着重于安全稳定的专业管理,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无疑对做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起到有力的大环境保障作用,将城市综合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两者联动起来,是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责任编辑:陈叶军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