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钟爱法律事业
2019年8月3日,袁博躺在上海市华山医院的病床上,他已经发不出任何声音了,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化疗后的疼痛让他整夜未眠,化疗影响了他的食欲,他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除了水。然而,体内的肿瘤还是没有放过他,始终压迫着他的气管,让他呼吸困难……
命运使的那两个绊子
袁博,1982年4月出生,湖南人,父亲给他取名“博”是希望他长大后“知识渊博,读博士”。不负重望,袁博考上了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研究生,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3年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法官)。此后,他又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博士。
如果一切顺利,现在的袁博应该已经完成博士学业,在知识产权审判的相关岗位上游刃有余地办案、调研、发表文章、参加研讨,也许还完成了人生中“筑巢引凤”的大事,但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袁博参加演讲比赛
2014年,在一次普通体检后袁博被确诊为鼻咽癌,那时的他只有33岁,世界瞬间天翻地覆。在无数次追问“为什么”和“为什么是我”后,袁博似乎很快接受了现实,近乎冷静地开始一系列程序:安抚父母、交办工作、联系医院、确认治疗方案、开始治疗。
在那个阶段陪伴并看望他的领导和同事说,他太冷静了,不隐瞒不回避,积极地仿佛旁观者。可他自己说,那一刻他是感谢法律和法院的,是法院人近乎严苛的逻辑理性将他从情绪的深渊中捞了出来,让他愿意用所有的努力去换取一丝康复的希望。
时间的流逝充满了相对论的节奏。漫长的治疗周期伴随着痛苦的化疗反映在年轻的躯体上留下痕迹,但因为治疗效果颇佳、癌细胞被控制等一系列好消息而显得短暂又轻快。袁博很少告诉旁人治疗时候的故事,即使讲起,也常常用“好玩”“有意思”来指代。
他坚持学术研究,不断在知名刊物发表调研文章,参加学术沙龙和研讨会,在国内法律圈内小有名气。
袁博在病中依然坚持研究法律
他关注社会民生,以老百姓的视角解读焦点热点中法律问题,让法律摘下她神秘的面纱。
他坚持发展自身爱好,从影视到动漫,从日语到书画,用人们可以想到的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对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中。
他照顾家庭,不让病痛侵蚀自己的精神,努力写稿赚钱贴补治疗费用,用积极乐观为父母撑起了另一番天空。
然而,命运在四年后给袁博又一次重击。2017到2018年的冬天太冷了,冷得他即使用尽全身力气也只能换取身体表面的一丝温度。原救治医院传来消息,因袁博本人的癌细胞已经扩散,无法提供后续治疗,请回家静养。不久后,他父亲又病逝于上海。
袁博的五本法学专著
袁博说,那一刻的感觉很清晰,是跌落悬崖的失重感,在梦里常常能感到。治疗几乎耗尽这个家庭全部的财产,将来又有谁来安置母亲的晚年呢?他的视线落在了面前的房屋,卖房也许是唯一可行之道吧,他想,因为此刻他能掌握的唯有当下。
五年的路,袁博走的很倔强,他用尽全力,让本已失控的人生当下更有价值、有意义,或者为那个无法掌控的未来做最好的安排。
一封“家书”,一个转机
2018年6月,刚上任不久的市二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郭伟清将干警“家访”的第一站放在了袁博家。客厅整洁有序,飘着晒洗后的衣物清香,卧房里满是法学研究的笔记和书稿,电脑还亮着微光。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袁博同志共出版2本法学专著,在《人民司法》《政治与法律》《中华商标》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27篇。袁博说,虽然病情发生重大变化,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本就饱经风霜的家庭日益艰难,岌岌可危,但他还想再为年迈的母亲、为他自己的人生拼一下,可是,他找不到路。
袁博独自撑着伞
郭院长说:我很惊讶,很感动,甚至震撼。病体的孱弱,家庭的困顿,完全掩藏不住这个年轻而优秀的灵魂里蓬勃而出的精神气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司法事业的专注力、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不断向上的进取心。这不正是与二中人培塑价值相契合的精神内核吗?
7月,上海市二中院党组通过了关爱救助袁博的方案,一场全力救助工程在全院上下迅速铺开:
积极谋求社会帮助,争取最先进的医疗资源为袁博会诊;
承诺若变卖住房,单位将在治疗期间为袁博和母亲免费提供住房居住;
根据袁博治疗或住院需要,提供志愿者陪护等便利服务。
在一次又一次的寻医看诊过程中,转机出现了。
上海市二中院找到了代表我国晚期肿瘤治疗水平的顶级医疗专家刘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为袁博专门制定治疗方案并落实了免费抗癌药物。
中秋前夕,当郭伟清院长亲笔撰写的“家书”送抵袁博手中时,袁博已经开始了该方案的第一阶段治疗。
患病前的袁博
上海市二中院在免费医疗用药上予以充分保障,解决了此项可持续治疗方案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医疗优质资源的无缝对接。
那时的袁博,内心格外踏实,身边坐着的是在国内外晚期肿瘤治疗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的顶级医疗专家刘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是多次亲自或委托“家访”时说“袁博你放心,我们会竭尽全力拉住你,相信我!”的二中院领导,是曾经朝夕相处、并肩奋战在审判第一线的同事伙伴们,他感到某种力量再一次拉住了他几近失控的人生。
面临病危,他是否还能抓住人生降落伞?
病危又悄然而至,此时,生与死,在他面前化成了一个词语,妈妈……
护士走进病房给袁博抽血检查,前些日子他已经输血两次,因为指标不好。袁妈妈陪在一边,她的腿因为旧疾行走起来时常酸痛。有一段日子,只要有人问起家里的事,袁妈妈就泪流不止。后来,袁妈妈慢慢收起眼泪,她不想让儿子更伤心,每当自己暗自哭泣时,只要袁博一出现,她就硬生生地把眼泪压回去,时间久了,连眼泪都流不出来了。
“开饭了,大家来领饭!”病房外,送餐的师傅在喊。袁妈妈赶紧去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饭菜盒盖好。
袁博和父母的合影,曾经美满的一家人
“饭菜要马上吃,凉了就不好吃了!”师傅说。袁妈妈看了看病床上的儿子,她何尝不想让儿子吃一点。
如今,袁博出现了更艰难的情况。今年春节以后,袁博的鼻咽癌开始转移至两肺和肺隔膜,多次化疗、放疗和射波刀导致他严重肺炎、喉咙失声,肿瘤放大压迫支气管,呼吸量剧减,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家里,他都必须使用呼吸机辅助。
在别人来看只是一个普通的肺炎,对袁博而言却是性命攸关。近期,随着肿瘤进一步发展,袁博很容易疲劳,每天昏睡14小时,在医院进行的检查也犹如酷刑一般,让他生不如死,这位曾经坚强的法官在结束检查后抱着母亲痛哭不止,检查太痛苦了,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陪伴母亲,他已经很努力了!
现在的袁博需要鼓励,需要支持,直到今天,他还在坚持写著作权法修订草案的文章,他太喜欢法律了,他太珍惜每一天能够看着朝阳升起,他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时间足够!
目前医院建议袁博采用免疫疗法,医药费全需自费,一次4万元,每三周一次,一直进行下去。但袁博和袁妈妈在经济上已捉襟见肘,2014年以来袁博一直患病,期间还有父亲的患病和离世,家里几乎没什么积蓄,前期法院同事和北大校友的爱心捐款也已用去部分,眼下手头的钱只够他进行三期共9周的治疗。为了节省医疗费,袁妈妈连护工都舍不得请。
让我们来帮帮袁博吧,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他一直在努力,不让病痛击垮自己的精神,用自己患病的肩膀努力为母亲撑起另一番天空。而现在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一起努力来留住这位好法官!
北大上海校友会已为袁博设立以他本人为名的账户接受社会捐款,具体如下:
1、银行转账
户名:袁博
开户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闸北区柳营桥营业部
账号:6217992900044507957
2、支付宝转账
账户手机号码:18117280497
账户名:袁博
3、微信扫码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