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从老兵走向戒毒民警:平凡,是另一种热烈

2019-08-01 19:24  来源:东方网政法频道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蓊郁的林木绵延了整座老山,映着澄澈的蓝天画出一方宁静,杜建明仿佛依旧能听见远处震耳欲聋的炮火,看到那满目疮痍的焦土,挥之不去的还有战友们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

  杜建明,上海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二级警长,三十五年前参与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名战场老兵。曾经,他与战友们坚守老山阵地,为祖国的南疆筑起一道防线。光阴流转,他秉持信念,兢兢业业,投身戒毒事业。与上海戒毒工作共同走来,他见证了历史变迁。他说,纵然角色在不断改变,不变的是已经刻入骨髓的信念。

  战场风云:半夜踩着尸体摸索前进

  他对我说,“老五,看来我不行了”,我至今不敢看他的墓碑

  “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请你给我一束爱的光芒;今天我,将要走向这胜利的远方,我要把这世界为你点亮……” 这一首荡气回肠的《年轻的战场》属于如今的年轻人,而在杜建明的青春记忆里,有一个真实的战场,那里没有澎湃的旋律,却有跋山涉水的路途、腥风血雨的场面。

  1979年2月,越军不断对中国云南省文山州边境一线进行挑衅、袭扰、蚕食,进而入侵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地区。为了巩固国防,除云南省军区所属部队坚守边防一线外,还先后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参加防御作战。1984年7月,杜建明跟随部队离开风景秀丽的杭州,前往老山地区参加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那一年他23岁。

  坚守战区的日子,杜建明回忆说,十分辛苦。老山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群山巍峨、云雾缭绕、常年潮湿,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在军营里肆虐。紧张的战事下,战士们吃、住必须在掩体、猫耳洞中,一旦干粮不能及时运达,他们就几天吃不上饭。“那时水源被越军控制,他们用炮火封锁每一个取水点,我们只能在雾天能见度低的时候偷偷背水,或者索性喝山谷中的溪水,甚至取毛竹、树枝滴下来的水作为饮用水。”

  杜建明清楚地记得1985年1月15日,那一天是计划收复“968”高地的日子。“968”高地位于老山主峰前沿,收复它对坚守老山主峰阵地意义重大。早上5点部队开始进入集结阵地,8点进行拔点作战。杜建明带领十三名战士向高地进发,火炮在头顶不停飞过,除了已开辟的1.5米通道外,两边都是地雷,山高坡陡,路滑地湿,在泥泞里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鏖战,胜利终于到来。回到小平寨刚打算修整,杜建明所在连队又突然接到命令,迅速支援那拉扣、八里河东山防线的战斗。他们根本顾不上吃晚饭,拿好武器装备,带上几斤压缩饼干二话不说就登车出发。

  半夜时分的山区伸手不见五指,每名战士负重20多公斤在黑暗中前行。“为了防止战士掉队,每名战士的裤腰带后扎着一条白毛巾,使后面的人能看清前面的。战士们两腿上还绑着红军时代用过的绑带,便于急行军、长途拉练和防止蚊叮蛇咬。”他们沿着堑壕前进,脚下全是尸体,“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尸体上横着许多树枝,我们要做到踩在树枝上的时候不发出响声”。

  真实的战场充满了伤痛,2月11日,在攻占“140”阵地这场战斗中,战友高业珠的胸口被越军炮弹击中,杜建明至今记得他汩汩流血的左胸。他对杜建明说,“老五,看来我不行了,让我老婆改嫁,女儿跟着母亲。”而当时,他们同在一起朝夕相处了四年,不久前杜建明还在战场上分享高业珠女儿出生的喜悦……

  2018年清明节,杜建明去南京为牺牲多年的战友扫墓。站在墓碑前,回忆猝不及防地涌上心头,让他久久不敢正视上面刻着的名字和镶嵌的相片。他知道,哪怕只看一眼,往事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可即使是回忆一个当时的细节,他都会止不住泪流满面。

  从事戒毒:回首已过二十六年

  他笑着说,刚开始,我的内心还是有点紧张

  从部队退役之后,杜建明有过数年安保工作经历。但他说,“我最热爱的还是戒毒工作”。距离1994年7月他担任上海男子戒毒第一任中队长,已经过去整整26年。26年来,杜建明经历了上海戒毒工作的四个时期——初创期、劳教戒毒期、6+6康复戒毒期和强制隔离戒毒期。光阴荏苒,回首来时路,有些故事仿佛已经遥遥无际,而有些记忆却依然历久弥新。

  早期的戒毒工作是怎样的?据杜建明回忆,当时戒毒中队位于三大队大楼后侧一栋上下两层的楼房,戒毒人员只有23名,而专职民警也只有5名。为了防止毒品、香烟等违禁品传递,他和同事把整个中队的所有窗户都进行了加固和封闭。对戒毒人员家属带给戒毒人员的个人衣物,民警们全部经过浸泡、清洗、晾晒之后再交给戒毒人员。谈起初次与所谓的“坏人”接触的经历,杜建明笑说,其实当时自己内心还是有一些紧张的。日复一日的戒毒管理工作实践,给他带来了不少思考,那一时期,他写下了论文《吸毒型劳教人员的特征及矫治》,预判到了吸毒人员会呈增长的趋势。

  随着禁毒斗争不断深入,劳教戒毒收容量大幅递增,1997年,戒毒工作进入了全面实施劳教戒毒的状态。彼时,戒毒人员与普通劳教人员“等多重方面的挑战接踵而至。杜建明回忆,当时他和同事坚持每天出工前、收工后巡查车间、围墙等周界,定期开展对厂方师傅的教育,不间断安全检查措施,以应对严峻的形势。

  当时间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常见毒品的种类逐渐发生了改变,许多人从吸食“海洛因”、注射“杜冷丁”等传统毒品,发展成为接触“摇头丸”、“甲基苯丙胺”等新型毒品。2005年10月,杜建明又担任起主要收容6+6康复戒毒人员的四中队组建任务。面对新时期新课题,他带着大家从落实戒毒措施入手,开展戒毒治疗仪心理治疗、体能健身训练等项目,从强化基础管理做起。

  杜建明说:“担任戒毒警察这么长时间,虽没有具体统计到底有多少濒临破碎的家庭得到挽救,有多少个戒毒人员彻底解除毒瘾获得重生,但职责和使命告诉我,我没有愧对组织的培养和希望。”

  火线入党:一句承诺践行至今

  他说,心中有一块高地,任何诱惑或私心都不能占领

  1984年7月,杜建明随部队奔赴老山战场,上战场前,他们在云南省砚山县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包括各种武器精准射击、野外求生等项目的临战训练。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他们每天进行5公里“负重”武装越野训练。12月8日,部队正式接替老山防务。

  8月22日,到达云南还不到一个月的那一天,杜建明的入党申请终于被连队党支部同意。能成为第一批“火线入党”的共产党员,他感到光荣和自豪。但对一名刚加入组织的新党员来说,彼时,也是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火线入党”意味着什么?他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道:“在战斗中服从命令、听指挥,重伤不呻吟,轻伤不下火线,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自此,“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成为杜建明对党的初心和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如今,他入党将满35周年,“退役不退志”在他这些年从事的戒毒工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从一个中队、一个大队、一个所到戒毒局,上海戒毒事业发展伴随他一路走来,从“依法依规收戒”到“依法依规、应收尽收”,从最初的5名专职民警到如今2600多名戒毒民警的庞大队伍,从“人盯人”到“抓小防大”,从简单粗放的看管型向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迈进……岁月流转,硝烟尽散,在这个不一样的“战场”,他始终用责任和勤勉践行着初心。

  2015年,当杜建明再次回到云南省老山地区的时候,老山主峰依然巍巍屹立在祖国的南疆,繁盛的草木掩去了弹痕和焦土,当年住过的那户人家,大妈还能认出这位曾经的班长。时间抚平了属于时代的创痕,那段时光与回忆给人留下的精神却一直流淌在心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热情也许是暂时的,但坚持却让步伐迈得更踏实。杜建明的踏实,或许就来自他办公桌前悬挂着的那一块小白板,上面记录着他一周、一月、一季度甚至半年的任务与计划。

  他说:“我是一个平凡又简单的人,至今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下班回家以后,喜欢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尽享天伦之乐。除此之外我没有非分之想,任何诱惑或私心都不能占领理想信念的高地。”而他的理想信念,是做一个无愧于“新时代戒毒人民警察”称号的上海城市“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