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法院,你或许会想起庄严肃穆、法槌无情,但陈志秀会告诉你,法官可以和蔼可亲,法院可以讲情讲理。说起法庭,你或许会想起两败俱伤、势不两立,但陈志秀会告诉你,双方当事人也可以美人之美,两全其美。作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从务员”荣誉获得者,她在人民大会堂感受着习主席的殷殷期望: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更加优异的成绩。从穿上法袍的那一天,陈志秀二十多年如一日守着“司法为民”的初心,真正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公平正义。
“铁案”女判官
1994年从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毕业后,陈志秀被分配至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从最初的行政庭到民三庭,再到现在的知识产权庭,几经变换的是她所默默耕耘的岗位,不变的是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的誓言。
二十多年的法官生涯,陈志秀经手的案件,法律规定审限为181天的一审案件,她只需要102天,法定审限为90天的二审案件,她只要69天。所办案件无一出错,无一引发涉诉信访,将每一个案子都办成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铁案”,人称“铁案”女判官。
她常说:有些老百姓一辈子可能只进一次法院,一案不公,就会改变一个人对公平善良的评价标准,会丧失对法律的尊崇和对法治的追求,无论案件标的大小、当事人身份高低,在每一个案件处理中,我们都要精心、细心、耐心,努力让每一个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88岁高龄的曲某,十多年前与好友合伙经营砖煤厂,因利益分配产生纠纷,好友间反目成仇。十多年后,曲某起诉好友,要求对方给付利益。陈志秀通过与双方当事人接触,敏锐察觉到,相比金钱,老人家更想争口“气”,想在有生之年,化解跟昔日好友的恩怨。面对两位互相较劲的“老小孩”,陈志秀担心情绪起伏影响两位老人的健康,决定尽快调解此案。她既跟老汉讲几十年友情的不易,也谈当年双方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被告只赔偿了曲某五千块钱,几十年的恩怨就被成功调解。陈志秀回忆说:“这样的案子我遇到过很多,曲某为的不是钱,而是把心里的气理顺。”
显然,陈志秀看透了老人家的心思。案结事了之后,曲某激动地说:“共产党的好干部来了,我办完了人生的最后一件心事”。两位老人的家人都很感激陈志秀,他们看着亲人为了这么点小事生了几十年气,束手无策,直到陈志秀出现,化干戈为玉帛。
这样的例子,在陈志秀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之所以将她经手的案件称为“铁案”,不仅因为其案件质效高,也因为她能够真正让当事人服气,实现人民法院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戾气的根本目标。
凭借着突出的业务能力,陈志秀先后获得“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多项荣誉。
荣誉等身之时,载誉而归之后,她将个人的成绩都归功于身后的大家庭。她说:“一滴水只有在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在集体里才最有力量。西宁中院是培养我长大的摇篮,知产庭是我陪走到今天的大家庭。如果我有那么一点成绩的话,与组织长期的培养教导以及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正所谓“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调解”小能手
陈志秀擅长调解,这一点几乎已在所有认识她的人中达成共识。西宁中院审管办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全院整体案件调撤率为28%,知产庭全庭调撤率为32%,陈志秀个人案件调撤率为38%。
十多年前,陈志秀经办了青海省首例农民著作权维权案件,西宁市大通县下庙村的117名社火表演队员与某音像出版公司打官司,当时上百号人坐在西宁中院的楼道里要法院给个说法,“那是我接待过当事人最多的一次,心里很忐忑的,怕他们在法院闹事,局面失控”。
一个瘦弱的女法官,面对上百号当事人从容淡定,耐心地给他们释法说理,细致地为他们答疑解惑,中午看大家坐着不去吃饭,陈志秀专门买来了馒头,坐在楼梯上边吃馒头边跟他们继续沟通。最终当事人被陈志秀感动了,临走前跟她说:“法官你陪了我们一天,我们看你也不容易,我们不闹了”。陈志秀用她的耐心息事宁人,可当这百十号人离开法院之后,精疲力尽的陈志秀竟在楼梯上睡着了……最终,该案当选了全国知识产权优秀案例。
在曾经给陈志秀当过五年书记员的马敏眼里,陈庭长有个习惯,决定要调解的案子,都会拿出至少两个调解方案供双方当事人选择,“这一点很难得,我在法院这么多年,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法官并不多”。
说起陈志秀调解能力强,书记员李英华也憋不住要“爆料”:“有个合同纠纷的案子,本来双方当事人恨不能打起来,但陈庭长调解之后,原告同意将违约款从700万降到200万,两个人甚至坐在一起喝起茶了”。
西宁中院院长杭旭认为:“能把案子调解了,让双方当事人服气,才是更大的本事。”他丝毫不掩饰对陈志秀的欣赏:“一个案子调解结案,和宣判了再到执行局,社会成本根本没法比”。
杭旭眼中的陈志秀很矛盾:“她情商不高,说话太直接,我常教育她,你这样说话容易得罪人。可是她又很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双方当事人都很信任她”。
对此,法官助理陈倩道破其中秘密:陈庭长能找到双方当事人的问题症结所在,面对难题对症下药,一击即破,加之态度温和,说话亲切,当事人很是受用。
知产“拓荒人”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日益增多,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需求应运而生。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知识产权庭,要求各省也在其省会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庭。
西宁中院知产庭庭长李静萍回忆,知产庭刚成立的时候,接到的案子基本都是外地的专利权人来告青海本土的企业侵权。来了法院都先问:“你们不会有什么地方保护吧?”搞得法官很难堪。
青海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向卫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人家的潜台词是:是不是因为有地方保护,你们当地的企业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侵权”?
当时,外地的专利权人已经有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他们来法院,仅提供的证据材料就有半米之高。而本土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几乎为空白,法官向当地被告提问,得到的答复常常只有三个字:我不懂。
现在看来,陈志秀刚接触知产案件时候的境遇是:时运艰难!
知产庭刚成立不久,陈志秀接到一个酿皮个体户上诉,原告怀疑他店里的伙计为了自立门户窃取了他的商业秘密——酿皮调料。
酿皮属于青海当地特色小吃,若判定酿皮调料属于原告的商业秘密,是否除了原告以外,所有卖酿皮的人都侵权了呢?是否市场上每卖出一碗酿皮,原告的商业秘密就被重复侵犯一次呢?
思来想去,陈志秀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专程跑去北京,向最高院的专家请教了这个案子该怎么处理,最终,因原告无法举证,法院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商业秘密类案件属于知识产权案件,试想,如果当初误判,如今在西宁街头不出十分钟就能吃到酿皮的繁荣餐饮市场也许不复存在!
几年后陈志秀办理了一个类似的案子,青海甲酒业公司诉乙公司生产的“酩馏”酒侵犯其商标专有权。借鉴上一次处理酿皮案件的经验,她千里进京走访国家知产局,挑灯夜战查阅资料,了解到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于2007年5月,批准“威远酩馏酒酿造技艺”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认定酩馏酒酿造技艺属公共资源,据此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青海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向卫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案件不仅关系到原被告双方利益,还可能对一个行业或者整个经济市场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当时是酿皮,今天可能是自拍杆、智能手机,既要保护合法的知识产权,又要防止不当判决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要拿捏好尺度,实属不易。
此后,她还审理了全省首例网络著作权案、全省首例计算机网络侵权案等新类型案件,都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保证了案件质量。
李向卫对陈志秀很是佩服。“外行不知道知识产权的案子有多难办,但是我知道。对这位青海省知识产权案件的拓荒人,我有太多惺惺相惜”。
实干“躬行者”
陈志秀像个永不熄火的马达,在办案之余,心系群众,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事情,她努力做到凡事躬行。
马敏回忆,有一年深秋,陈志秀带着她们去大通县一个山村办案,考虑到山路崎岖,当事人没车不方便来西宁,陈志秀亲自去送文书。
“结果当天车坏偏逢连阴雨,陈庭长带着我们,在农村泥泞的小道上走了三个小时,到当事人家里的时候,她把文书保护得很好,一点儿没淋雨,自己腿上却是半裤腿泥”。
陈志秀的扶贫帮扶对象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因得了股骨头坏死的顽疾而致贫,庭里每次组织精准扶贫,她再忙也要抽时间去。陈倩告诉记者,陈志秀对自己的帮扶对象很上心。
陈倩回忆,第一次去贫困户家里,陈志秀发现他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就赶紧去给他买了一套新的被褥。后来发现帮扶对象身体不便,生火做饭很吃力,就替他交了一年电费,保证他能用电灶做饭。院里征集党员微心愿的时候,陈志秀说她希望能给她的帮扶对象买一架自动轮椅……陈志秀对待扶贫对象,更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从对方的实际需求出发,于细微处见真心。
青海省法院审监庭庭长韩锐是陈志秀的大学同学,他记忆中的陈志秀对别人一直很热心。“几年前我们有个男同学去世了,同学的父母都是农民,至今还住在农村里。他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在西宁,母子俩生活过得很不容易,陈志秀经常抽时间去同学家里帮忙。”说起这件事,韩锐很是动情。
青海省知产局的张颖超回忆,为了增强全省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局里面向社会举办过多次培训,也多次邀请陈志秀担任培训讲师。
“陈庭长对待培训工作特别认真,每次都会针对不同培训对象,有针对性的准备新的课件,而且内容很丰富,两个小时的培训,她肯定按照四个小时的量去准备”。
有一次接到培训邀请的时候,陈志秀正在北京出差,她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做PPT。可是用电子邮件发给张颖超的课件,却被撤回了很多回。后来小张才知道,为了做好那次培训,陈志秀翻阅了大量相关领域的案卷,结合自己和最高院办理类案的经验,反复充实课件内容,为的就是让听她讲课的人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也许是法官这个职业给了她明察秋毫的敏锐,也许是农民的出身让她更能体悟生活不易,也许是女性特有的柔情,让她更不惜向别人伸出援手。可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体悟到别人的困难容易,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并且每一次都尽最大能力,真的不容易。大爱无声,陈志秀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沉感情,在每一个司法办案、每一件平凡小事中践行担当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瘠地 “胡杨树”
人就像是一棵树,叶子长得茂不茂盛,花开的多不多,都是根决定的。贵德是陈志秀的根,农村也是她的根。
从西宁驱车百余公里,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经过篆刻着“贵在人间、德行天下”的牌楼,就到了贵德县。贵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民间传言,因有文殊菩萨庇佑,此地多出文人。
陈志秀是贵德人,陈家老宅占地不足5分,斑驳的木门和随时可能会被雨水冲倒的院墙,见证了陈家人的艰苦岁月。
陈志秀的哥哥陈锡明回忆,父亲下肢残疾,无法劳动,靠做木工活儿维持生计。由于父亲腿上没有力气,他和三个妹妹每晚放学都要帮父亲干活,直到深夜才能入睡。
包产到户的年代,父亲无法劳动,母亲要种地,哥哥每天四点起床,去村子里的养猪场拉一车猪粪回来,然后再去上学。放寒暑假,他就带着妹妹们一起去。
陈志秀13岁那年,哥哥考上大学去了西宁,家里一下子就没了劳力。姐姐即将升入高二,父亲考虑姐姐两年后要高考,妹妹岁数又太小,几番权衡之后,让陈志秀退了学去参加劳动。这对父亲来说也是无奈又艰难的决定。
父亲心里对陈志秀有愧,为了让她学一门将来能养活自己的手艺,父亲从西宁请了缝纫老师,在当地办了缝纫技巧培训班。
1985年,姐姐考上大学准备去西宁,临走前不忍妹妹继续为了家庭放弃学业,就跟父亲说开学的时候她要把妹妹送到学校去。9月一号那天,姐姐把陈志秀送进了初二的教室里。
“那天我父亲消失了,我们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陈志秀回忆。也许是在为家里无人承担劳动而焦虑,也许是为了防止自己阻止女儿去学习。没有人问过父亲那天到底去了哪里,但那一天改变了陈志秀的命运。最终她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进了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
陈志秀的父母都是文盲,但却肯在儿女教育上花大力气。记忆中,父亲为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订了《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中学生杂志》《青海科技报》等多份报纸,甚至在陈志秀退学的那两年里,专门给她订了《乡镇企业报》。“上大学的时候我跟同学们说这个事,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农村家庭竟然订了那么多报纸”。
陈志秀至今对父母满怀感激,如果不是父母深明大义,重视儿女教育,便不复今日苦尽甘来春满园,姹紫嫣红别样情。
家中“孺子牛”
工作中的陈志秀是自信的,但聊起家庭,她的感情多少有些复杂。
陈志秀有一双女儿,年近耄耋的母亲也与她们生活在一起。丈夫在州县工作,长期两地分居。外人常常认为,丈夫对家庭付出太少,她一个人又要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女儿和年迈的母亲,未免太过辛苦。
但陈志秀反感外界这种议论,也拒绝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家庭,不愿别人误会丈夫对家庭有所缺位,避免用苦情牌赚取同情。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她不希望有所偏废。
采访陈志秀,最难的就是接触她的家庭。记者经过多次努力,才争取到了采访她哥哥和侄子的机会。
陈志秀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全家团聚的照片:一起聚餐、一起看花灯、一起去旅游,看这些照片的时候,陈志秀与记者并排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整个人异常放松。她说:“我们家的照片,几乎都是爸爸搂着两个女儿,我在负责照相,这一点与别的家庭很不同”。
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陈志秀包里都装着一个U盘,她要把白天没完成的工作带回家继续。家庭聚会的时候,小女儿总跟亲戚们说:“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我跟姐姐也写作业”。
陈志秀对辛苦的感受,似乎总比别人迟钝一些。1999年,大女儿才一岁,为了提升业务水平,她报考了社科院的法学在职研究生,每个周末把孩子放在邻居家,自己去上课。“那时候年轻,不觉得苦,都是后来回忆起来,才觉得不容易”。
马敏回忆,前些年案件量没有这么大,陈志秀总会邀请庭室的同事们去她家里聚会,小女儿童言无忌,总跟她抱怨妈妈太忙,没有时间陪她们。陈志秀每次都说:“周末补偿你啊”。可周末,她也总是要加班或者学习。
马敏曾问过陈志秀的小女儿:“妈妈有钱你更自豪还是当法官你更自豪?”女儿回答:“妈妈是法官我更自豪,我跟学前班的同学说妈妈是法官,他们都很羡慕我”.
陈志秀的大女儿遗传了她的绘画天赋,从小喜欢画画。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陈志秀送她去北京拜师学艺。上大学前,女儿五年没有在家里过春节,都是一个人在北京。陈志秀心疼女儿辛苦,但心里也知道,成长路上的苦,母亲也无法全部替女儿分担。两年前为了陪女儿参加艺考,她休了工作以来第一个完整的年假,也是这些年她跟女儿集中相处最久的时间。
说起这些,陈志秀就会陷入矛盾,她认为在女儿们成长的任何关键时期,她都从未缺席,可又在自责,如果工作不那么忙,对女儿的陪伴必然会更多一些。
陈志秀的母亲与陈志秀母女一起生活了十多年。说到母亲,陈志秀满是愧疚:“妈妈住在我家里,不是我在照顾她,是她在照顾我们母女三个”。
母亲本来在陈锡明家生活,但陈志秀生下老二女儿之后,老人主动来帮助她带孩子。老人每天会早起给外孙女准备早餐,在陈志秀加班或者出差的日子,是她给了两个小女孩儿陪伴。
而母亲住院手术的时候,陈志秀却在开庭。
早些年,丈夫对陈志秀的工作并不能完全理解,“他总说,你这么拼命办案子能拿多少钱,我给你。你得一个荣誉奖金多少钱,我给你”。
但有一天陈志秀回家,发现丈夫把她参加中国法院网《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栏目的照片摆在了书桌上,跟她说:“你是我们家的骄傲,我要把你摆出来”。那一刻,她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就在陈志秀自责自己陪伴女儿和母亲太少的时候,家人却在为她的身体揪心。
陈志秀的侄子东来回忆,前些年姑姑得了胆结石,疼到大冬天额头上滚汗珠,但仍然没有时间去医院。去年秋天,姑姑忽然出现耳鸣症状,至今未愈。医生诊断为长期熬夜和劳累所致,很大概率无法治愈。
陈志秀说,刚出现耳鸣症状的时候她很烦躁,总觉得听力受到了一定影响,开庭时的反应没有以前敏捷了。但后来慢慢就接受了,如今耳鸣已成为她生活和身体的一部分。东来说,家里面有个微信群,姑姑总是在半夜一两点,才来得及在群里说两句话。说到这里,他眼里忽然噙满了眼泪,“姑姑太累了,她的痛苦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作为家里人,我们其实不在乎她是不是获得了荣誉,我们只希望她不要那么劳累,对我姑姑,我一是敬佩,二是心疼”…… 忆往昔,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看今朝,英雄事迹落地生根,高尚品格催人奋进。她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人民法官“司法为民”的初心;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心怀朝阳何所惧,不负司法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