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法院IT,17年做好一件事,很酷

2019-07-26 17:43  来源:庭前独角兽  责任编辑:陈叶军
字号  分享至:

陆诚(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应用管理科科长)

2019年3月1日上午八点,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应用管理科科长陆诚早早地来到上海高院信息管理中心调试电脑、话筒等设备,因为再过两个小时,上海法院诉讼服务平台入驻“一网通办”暨12368诉讼服务平台五周年工作白皮书发布仪式将在这里举行。为了这个项目,陆诚已经连续加班一个多月了,在发布会这个重要的时刻,要确保所有电子设备和系统正常运行。

陆诚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为上海高院的新闻发布会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但这仅仅是她平时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每天,上海三级法院有上万台电脑开启,有三百多台服务器运转,有几十个大型数据库海量计算,有一百多个应用系统为干警服务……这一切的背后,是上海法院IT人的默默付出。

陆诚主要负责上海高院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及中心数据库的建设与运维管理。用她的话来说:“我一直从事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维,所以一辈子就好像只干了一件事。”

痴迷计算机的学霸

70后的陆诚看起来一点都不显老,她说这可能和职业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陆诚对计算机的热爱溢于言表。

陆诚与计算机的结缘还得从80年代说起,那时的计算机非常罕见,曾有人翻出一张1989年的旧报纸,上面有某公司出售电脑的广告,零售价为6480元/台。90年代,配置稍微高一点的电脑动辄上万元,而当时人均月薪仅1000多元。

1988年,陆诚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该校被称为“军中清华”。当时她有两个专业选择,成熟但传统的通讯系和当时新潮的计算机系。虽然身为女儿家,但陆诚从小喜欢电子产品,她意识到计算机人才将来会很“抢手”,几番思考,选择了计算机。

1997年,陆诚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那是她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买下的,虽然心疼钱,但电脑就像另一个精彩世界,让她无比兴奋,一头扎进去,就再也不想出来了。

大学毕业后,陆诚进入解放军某部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真正开启了IT探索之路。2002年,陆诚从部队转业。恰逢上海高院信息化建设起步,急需招聘计算机人才,陆诚觉得专业十分对口,便试着投了一份简历,没想到被录取了。当年一同被录取的还有另一位学计算机的,陆诚回忆道:“很少有一家法院同一年招两个学计算机的人才,一般都是几年招一个,这也反映了上海高院对信息化的迫切。”

陆诚来到技术科时,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科里只有7个人,却承担着上海全市法院的软硬件工作。由于缺乏法学背景,陆诚经常为听不懂法官同事们的“法言法语”而烦恼。

为了更好地开发法院应用系统,陆诚决定啃下法律这块硬骨头。2004年,她以高分通过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2005年,她开始备战国家司法考试。

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白天照常上班,晚上7点开始学习,凌晨1点睡觉,仅在司法考试前申请了两周的时间考试冲刺。最后以396高分通过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考”的司法考试。

逢考必过、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行事麻利干练,一些老领导亲切地称陆诚为“小学霸”。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有人把工作当工作,有人把工作当事业。陆诚是后者。

通过司考后,按照当时的预备法官培训机制,陆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对我以后的软件开发特别有帮助。”陆诚至今特别感谢这段经历。

2006年,陆诚到上海浦东法院民一庭实习,负责办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道路安全损害赔偿费用的计算是复杂繁琐的,需要根据法律规定计算护理费、误工费、医疗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等十几项费用。这使得陆诚产生了做一个计算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费用软件的想法。

陆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2017年,她与上海奉贤法院联合开发了道路交通损害纠纷大数据分析平台,这是上海法院第一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平台。这一平台可以计算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接收辅助立案、办案的各种推送;分析道路交通案件的频发时间段、案件是否属于重复鉴定、律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等,辅助法官更加高效审理案件。

2007年,陆诚来到了上海浦东法院的立案窗口,跟着立案法官一起立案,见证了立案窗口的繁忙。“当时浦东法院的立案窗口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每天从上午8点半一直到下午5点钟都是闹哄哄的,我每天连喝水的时间没有。”这又让她萌生了开发软件的想法。

后来,陆诚做了很多与诉讼服务有关的软件,开发了12368诉讼服务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多款诉讼应用软件,将热线、短信、网络、微信、移动APP等应用和窗口服务融为一体,可以通过网络申请立案、递交材料,通过网络预约办理,为当事人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移动诉讼服务。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陆诚经常跟信息管理处处长开玩笑说:“领导,你多幸运有一个这么热爱信息化工作,愿意加班加点的人了!”或许别人觉得每天和计算机、仪器设备打交道很无聊,但陆诚乐在其中。她用心孵化每一个软件,从框架制定、技术实现,到最后正式上线,软件不仅是她的作品,更是她的“孩子”,为她带来成就感。

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撂下饭碗匆匆出门;记不清有多少次,加完班踏入家门时一脸疲倦。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更是不胜枚举。

前几年,陆诚负责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即“206”)的研发,为了不影响白天系统的正常运行,每一次应用程序的发布、信息设备的调试、系统软件的更新都必须在下班后操作。在“206”研发初期,她没有一天在晚上九点之前到家。

陆诚为推动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倾注了很多心血,以致“小棉袄”觉得每天早出晚归的妈妈非常“不靠谱”。“女儿经常对我很不放心,因为我把很多的精力用在工作上,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去操心生活中的琐碎。女儿的事情都不用我操心,有时她反而会操心我。”谈到这儿,陆诚有欣慰,也有愧疚。

今年陆诚接到任务,要为上海法院诉讼服务平台入驻“一网通办”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时间紧,环节多,任务重,作为法院的业务需求与开发公司之间的重要桥梁,晚上十点多,她还在微信群里与同事讨论技术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平台的对接,得到了市大数据中心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陆诚把很多系统软件的研发归纳为“需求导向”,正是因为她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地融入,并从中获得独特的体会,才能切实地去感受法官对信息化的需求。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更新换代,三年前一项领先的技术,三年后就可能被淘汰,一旦选择了计算机,就意味着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校那些闪展腾挪的功夫,在真实世界的枪林弹雨里,三两下就比划完了。即使工作繁忙,她也一定会抽时间去书城、去图书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利用与科技公司IT精英接触的机会请教,以免自己落后。陆诚说:“计算机就是一门要累死你的专业,只要学了这个专业,一辈子就没有停的时候。是工作在倒逼我前进,不学习就out了。”

“好干部”见证上海法院信息化

上海高院信息化起步于1996年,一路走来,已是23个春秋。陆诚以她的努力见证了法院信息化发展的高潮迭起。

优秀共产党员、服务审判标兵、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二等功、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法院破解“执行难”专项治理先进个人、2015年度中国电子政务优秀人物……陆诚几乎每年都获得表彰奖励。但她却说,“能获这些奖,真的是很感谢同事的紧密配合和领导的支持,这是对我多年来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的认可。”

在陆诚看来,一项工程的落地一定有一个大环境的支撑,如果单凭个人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上海高院信息化的土壤和环境特别好,这里面有业务部门领导的支持,也有干警们的共同努力。所以我非常有幸能置身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见证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潮。”

面对愈演愈烈的“人工智能能不能代替人”问题,陆诚觉得,人工智能是大方向,但很难代替法官。法官审理案子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考量,有经验的法官通过一个眼神就知道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机器做不到这一点。“206系统的名字最终被定义为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系统,因为它只是辅助,只是工具和手段。人工智能确实有优点,但是在人明确设定命令以后,实现海量操作,减轻重复劳动,辅助法官做判断。”

陆诚说,随着语义分析、语义抓取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上海高院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向着“推动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迈进,数据法院、智慧法院会取得更大成果。

“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这是陆诚的座右铭。17年中,她用最美好的年华追求心中所爱;17年中,她用双手敲打出灿烂未来。(谢珊娟 赵芳)

在香港,这些媒体如此煽动暴力

香港乱局已进入到第七周。

“浙大女生被害案”一审宣判:被告人获死刑

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熊志城故意杀人、强制猥亵一案。

马鞍山女子哭诉遭反转:醒醒吧!政法机关不是 ...

一场自导自演5000万点击量的闹剧!

"缉毒斗士"周脉军

六年禁毒生涯,他亲手参与侦破毒品大要案件达13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00余人,缴获毒品460余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