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无锡梁溪“智库式指控”破解“零口供”
“如果只能针对驾驶员衣着进行鉴定,该鉴定结果能否有效区分正副驾驶位是谁?”
“可以确定,因为被检对象仅有两人,且两人衣着特征有很大区别,我们可以通过该特征明确辨别驾驶位和副驾驶位。”
这是江苏无锡市梁溪检察院会议室内发生的一幕。该院正运用在全市范围内首创的“智库式指控”模式对一起“零口供”危险驾驶案件的事实证据、疑点和难点展开激烈的互动式辩论。案件承办检察官惠彬作为“控方”,接受作为“辩方”的“智库团队”12名成员的“轮番考问”。
2017年2月12日,无锡梁溪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孙某因醉酒驾驶导致意识模糊,撞上了陈某的电动车,导致其电瓶车车身受损。孙某为了逃避处罚,与坐在副驾驶上的王某互换位置,让王某“顶包”。在接受公安机关调查时,孙某和王某建立“攻守同盟”,拒绝承认醉驾行为。
事后,承办检察官惠彬找到了事发当时在附近修车店的目击者,目击者证实,事发时是孙某开的车,而且车上只有孙某和王某两人。通过审查本案证据卷宗,惠彬发现可以证明该案事实的一段重要视频已灭失,无法收集调取。侦查机关这一重大失误,可能导致本案证据不足,无法有效打击犯罪。为了实现疑难案件的有效指控,惠彬申请启动“智库式指控”。
为了实现疑难案件的有效指控,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今年年初,梁溪区检察院创新构建了疑难案件智库化指控模式,即建立智库,通过内部互助和外部支持,对指控疑难案件的员额检察官献计献策、模拟庭审,为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保障。在诉前的模拟庭审中,突出角色扮演,真实模拟庭审场景,以案件承办检察官为控方,其他“智库团队”成员为辩方。紧紧围绕案件证据的证明力、是否形成证据锁链、法律的适用是否正确等关键点、疑难点及争议点展开通案。
随后,惠彬多次赴案发现场进行实地勘查,还原案发前后肇事车辆的行驶轨迹,并两次到上海对道路监控视频进行鉴定,调取新的证人证言和孙某的笔录等证据,形成了完整证据链,并将这些情况向“智库团队”成员进行汇报。
经“智库团队”集思广益,排除可能存在的合理怀疑,揭穿了孙某的谎言。4月12日,经该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孙某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今年以来,该院运用智库式指控模式办理案件18件,及时妥善解决庭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突发情况,确保了重大敏感案件的庭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