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73的个头,一身警服英姿飒爽,韩莹说,在立正敬礼的瞬间,感觉会有正义和责任的力量在她心底涌动。
由于中文字库中无法打出“王莹”字(左边一个王字旁,右边一个莹,同“莹”声),在经其本人同意后,文中统一写作“韩莹”。
和法警职业的初次相遇
“我以前是个懵圈的胖子。”韩莹笑着说。
和很多小女孩一样,韩莹从小就对甜食有很深的迷恋,爱吃蛋糕、爱吃冰淇淋。在那个物资还不太丰富的年代,韩莹的父母也总会尽量满足女儿的要求,虽然甜蜜的童年很幸福,但也让韩莹的体重达到了“说不出口”的高度,“就是正宗的东北虎妞”,韩莹现在谈起小时候的自己还是忍不住发笑。
18岁的那年夏天,一向成绩优异的韩莹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填报志愿时,一直生于东北长于东北的韩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南下求学。
“最初很想选择警校的,因为小时候受《陀枪师姐》的影响很深,觉得一身警服正气凛然的样子很帅,我很想像女主角一样惩恶扬善、匡扶正义。”谈起儿时的理想,韩莹的眼睛里依然忍不住放光。不过各种机缘巧合下,韩莹最终选择进入了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
“法律是最公正的,也算是和我儿时的理想不谋而合。”
就这样,韩莹开始了她作为一名法学生的新生活。初入大学,她和很多同学一样,对瑰丽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然而现实给了她“一盆冷水”。由于爱吃甜食身材过胖,韩莹被很多大学社团婉拒在了门外。
“平常和同学们站在一起我也特别显眼,又高又胖。”
不过韩莹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极,一直都是个行动派的她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立马就开始了“变身”计划。她开始给自己定食谱,早上是粥和鸡蛋,中午是米饭和蔬菜,晚上只吃水果,并记录各种食物的热量。与此同时,每天逼迫自己做运动,在操场跑5公里逐渐成了“标配”。曾经最爱的冰淇淋和蛋糕,成了不敢触及的“奢侈品”。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韩莹成功减去了20公斤体重,那是她的一次华丽“蜕变”,对她而言那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减肥。
“从那之后我知道,只要能够坚持、能够专注,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
之后的人生路中,韩莹还遇到过更多的挑战和阻碍,但她始终都记得坚持和专注的意义,一步一个脚印,翻越了一个又一个山头。
大学的四年如白驹过隙,身披学士服时,人生再次面临选择和挑战,就业还是考研,回家还是留沪,每一个做出的决定都影响着今后的路。
韩莹说,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决定,觉得什么都可以尝试。
而此时,一份嘉定法院的录取通知书摆在了她面前。“我想过自己会做法官或者是做律师,但是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法警。”一方面和自己的国际法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对这一职业全然陌生,韩莹想过放弃,不过想到那一身帅气笔挺的警服,她心动了。“大概是因为我心底还存有某种情节吧。”韩莹回忆着曾经的自己。就这样,她成了嘉定法院法警队正规化招录的第一个女法警。
和法警大队的不解之缘
“我其实性格里有些执拗,一旦认准了方向,我就敢跟自己‘较劲’。”作为一名警队新人,新鲜、刺激又有些忐忑,在紧张和期待中,韩莹迈入了嘉定法院的大门。
“前辈们的坚守让我不由心生敬意”
很快,初入职场的她迎来了第一项挑战——技能训练。作为一名合格的司法警察,应急棍术、警棍打击术、警棍盾牌操、伸缩警棍打击与防卫、擒敌拳、实战防卫术、手铐使用等都是必备技能。刚入职的首次培训,韩莹就以出色的表现让同事们刮目相看。她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学会了擒敌拳术的16组动作,而且打得有模有样。在随后的各项技能学习中,她不光学套路、学架势,更加注重体会每个动作的制敌关键和要领,力求把套路转化为实战所需。每次训练,她都练得很用心,将每一个动作做到自己的极限。同样是套路,她打出来的动作舒展流畅,力度上也不输于一些男警。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同事以为,她是部队转业干部,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看来我天生是当警察的料。”韩莹笑着回应同事,但是私下里韩莹知道,从未接受过类似训练的她为了能尽快适应这份工作跟上大家的步伐,付出了多少汗水。
司法警察是一份看似简单却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韩莹踏上了工作岗位。上班第一天,她跟着去保障刑事开庭。保障刑事开庭需要做点什么?“原本我以为只是拿好手铐、戴好装备、坐着囚车去看守所,然后从看守所把被告人提押到法院,再将他们安全送回去。每次都按固定流程进行,简单重复,枯燥乏味。”但是当她听到前辈们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而且从来没有出过安全问题,“那份坚守让我不由心生敬意”。
重复的工作里也有“匠心”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工作,任何你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其实内里都大有乾坤。”渐渐熟悉了日常工作后,韩莹开始细心观察前辈们在工作中的做法和状态,并开始自己琢磨起门道。比如有的案件被告人数量比较多,在提押的时候,如何保证不出现“混、漏、逃”的情况?如何用合理的警力做到这一点?韩莹和警务保障组的同事们根据实践中的做法,提炼出了“三角站位”“补位模式”“四点行进模式”“一线站位模式”等保障模式。比如“三角站位”,在押人员统一背靠墙面站立,两名提押人员分别控制住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包围,负责搜身和核对的其他法警在三角范围操作,这样可以视野全面,无死角地监视在押人员举动。经过实践,这些模式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最高法院警务部法警工作通讯也刊载了这一做法。“其实,重复枯燥的提押工作里也有‘匠心’”,韩莹说。
通过对实务的总结提炼,韩莹逐渐领悟到规范化流程的重要性,大多数的条例和制度都是经验的积累,规范执行就能得到保障。于是她开始研究条令,主动找前辈询问关于法警勤务的规范要求,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在工作中加入思考,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提炼,没多久,她就成为了警队的“条令通”,现在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都会来找她。
实践的历练让韩莹很快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蜕变,成长为警队的骨干,对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警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警队,她经过研究发现,通过发挥整合优势能够缓解这一矛盾,于是提出了“年龄优势互补、个性优势发挥、能力优势协调以及用好骨干力量”,以实现警力资源使用“帕累托最优”的想法,形成的调研文章还获最高法院警务部调研评比活动一等奖。
“警队里女性不多,大家都觉得男同事要做得更多,但很多问题,还得我们女同志出马才能搞定。”韩莹回忆起前两年发生的一件事。一位信访妈妈,带着自己不满两岁的孩子匆匆来到法院门口,把孩子往门口的哨岗亭一放就径自冲进了法院。接到门卫电话后,韩莹第一时间赶到了门口,看到趴在哨岗亭的幼小孩子,已经身为人母的韩莹又气又急。她把孩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耐心逗着他玩,一直等到孩子母亲被带过来,韩莹的心里才松了一口气。“法院里常常会遇见很多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我们法警作为维稳的力量,要会收放自如,有的当事人并不是真的闹事,他们就是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这时候,多一些耐心和倾听很重要,女同志柔中带刚的这一点他们男同事可不如我们。”韩莹笑着说。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负责”
邹碧华曾在给华政毕业生讲课时说:“我必须把交给我的每件事做好,这就是我的价值。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找好自己的定位。”找好自己的定位,也是韩莹一直坚守的信条,她始终觉得,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能够快速的适应像松树一样扎根,是对岗位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2015年,韩莹开始担任法警队安全组组长,负责全院的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法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男性为主的警队里让女性来担这个职位并不多见。这让她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也让她再次和自己较上了劲。
安保,涉及到安检、消防、机关和审判区域安全、处置突发情况等许多方面。韩莹决定由点及面入手。于是她在法院的监控室泡了整整三天,逐一了解每个监控摄像头的位置,对于那些平时走不到的地方,她就挨个跑到现场去看,有些角度不好的,就及时调整,存在盲区的做好记录。三天后,她就针对法院监控情况及改进建议写成了一篇报告。这是她接任安全工作后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如今,嘉定法院的一草一木她都了然于胸,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也有了多种方案,显得更为从容。这一年,韩莹被评为“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个人”。韩莹说:“我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情怀,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都应该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负责。”
因为业务能力强,韩莹被聘为上海公安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警专业的兼职教员。在第一堂课上,她就传达给学生一个理念,“不要在乎现在在什么岗位上,只要你认真,只要你肯用心,总有伯乐会发现你,总有机会在等着你”。在韩莹的课堂上,学习法警专业理论和技能是严谨的,但是氛围是欢乐的。学员们称她“女神”,她笑说以前是只胖乎乎的“丑小鸭”,她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感染和鼓舞青年警员,引导他们把工作变成“事”。在她看来,从事法警工作是人格和品性的锻造过程,这份工作让她成长,变得更加坚强,有担当。“最初选择法警可能是偶然,但是从警这么多年后,我已经深爱上这份职业了,现在的司法警察早就不是大家传统概念中的‘武夫’了,而是一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队伍。我从入警到现在,可以说亲证了这个队伍的发展和变化,我觉得这是一支可以有作为的队伍,也是年轻人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谈及当前的工作现状,韩莹感触很多。现在她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给自己寻求新的挑战,在韩莹的朋友圈里,能看到她每天都在坚持打卡Ted英文演讲学习,院里的同事每天也会看到她下班后认真跑步锻炼的身影,不少人觉得很不可思议,每天工作那么忙,她居然能挤出时间去安排那么多事情,可韩莹觉得,时间和精力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在于心里怎么去看待这些事情,如果内心是积极追求的、想去做的,那么时间一定是可以安排出来的。“而且我觉得这些事情的坚持,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过程。尤其现在法院的涉外案件越来越多了,万一哪一天在警务保障中,我要面对的是外籍当事人,我可以不用借助翻译呀,做一个‘国际化’的司法警察。”韩莹笑着说。
和法警队员的相伴成长
在法院的网页上搜索“韩莹”的名字,会有一堆“重量级”的奖项展现在眼前——“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个人”“上海法院十佳青年”……可是这样一位获奖众多的“名人”,却是嘉定法院法警大队同事们心中可敬更可亲的“韩姐”。
所谓“韩姐”,就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碰到的,那个比你年长一点,从心底真正为你操心为你着急,关心你成长和发展,温暖似邻家大姐姐的那个人。
无论是老队员还是新入职的新队员,“归属感”是他们在法警大队很深的一个体验,工作上的压力和难题、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找韩姐”是大家会不约而同做的。韩莹很开心自己能够被大家信任,也乐于在队伍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她看来,法警大队是一个整体,单靠一个人做不了什么,也走不了多远,要将个人的能量形成辐射,引领大家共同向前,聚合集体的力量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个人也许很优秀,但如果他对身边的人没有感染力的话,所能达到的只能是个人的强大,如果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积极向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典范作用”。
在问及韩莹从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她能想到的高光时刻全都是同队友们在一起的瞬间,“我们一起并肩克服过很多难题,荣誉的得来离不开每一位队友的帮助,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将自己融于这个集体,不遗余力地发散着自己的能量,不断将积极和热情传递给每一位队员,把积极向上化为队伍的向心力,推动集体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最近的上海阴雨连绵,韩莹也因工作上的需要常常要市区、嘉定两头跑。法警大队的朱佳燕说,在院里能看到韩姐,就像是见到太阳一样,“她在我们会觉得很有力量”。(郝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