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减负!减负!这个公安分局做到了!

2019-07-05 13:01  来源: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公安分局  责任编辑:刘杰
字号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把新时代公安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推行扁平化管理,把机关做精、把警种做优、把基层做强、把基础做实。要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公安部、省厅、市局改革强警、科技兴警统一部署,聚焦“减负、增效、提能、升级”目标,探索“集中接警、集中办案、集中办证”警务新机制,打造“三个集中”新格局,全力支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安保维稳工作。

  一、“三个集中”从源头根本上“减负松绑”。

  (一)打造集中接警“硚口范本”模式,派出所不再承担接警任务。立足辖区实际,按照“一站一商圈、一站一桥梁、一站一要段”原则,选点新建6座平均面积超过180平米的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240名警力、30台制式警车屯警街头,实行有警接警、无警巡逻。新建600平米巡逻大队办公区,在巡逻大队设立党总支,警务站设立党支部,对警务站实行统一管理。6座警务站实现全区110接警全覆盖,派出所不再承担110接警任务,省厅、市局巡逻防控现场会推介分局工作经验,赞誉“集中接警”为“硚口范本”。

  (二)打造集中办案“三位一体”模式,派出所内不办理刑事案件。毗邻看守所新建1600平米的办案区,升级改造9000平方米的看守所,翻新2400平米的工作大楼引进医疗机构进驻。办案区、医院、监所在一个院内,空间集中、全程闭合,单日审查人数可达100人。办案区划分5大功能区,设置25个功能室,配备4名领导干部,12名民警,24名辅警,实行专班运管。医疗院划分体检诊断、住院医疗两大区域,安排3名医生、2名护士、7名医务技术人员值守。派出所民警抓获嫌疑人后,只负责审讯;嫌疑人信息录入、体检、看押、收监等工作全部由办案区负责。集中式办案区承接全局所有刑事案件和大型治安案件,派出所内不再办理刑事案件。公安部、省厅、市局先后刊发简报推介分局“三位一体”集中办案新模式。

  (三)打造集中办证“一站直通”模式,派出所不再主办证件业务。新建2200平方米的公安办证中心,14个派出所户政窗口、出入境管理窗口、人口管理大队合并归一,37项公安行政审批业务一站式办理,打造全市面积最大、业务最全、辐射最广的公安窗口服务“综合体”。设有2个咨询台、21个受理窗口、18台自助办理设备,配备36名民警、34名辅警,划分为政务、户籍、网办、出入境4个工作组,单日最高受理业务量800件,实现“一站受理、集成服务”,派出所不再办理户政、出入境业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报道分局便民服务措施。

  二、“三个集中”从创新机制上“破解难题”。

  (一)集中接警扭转接警巡控“四大困境”。一是扭转“静态待警”的困境。全区划分13条重点路段“必巡线”,设置20个重点部位“必巡点”,构建18个“5分钟接警网格”和6个“15分钟巡控圈”,240名警力布警街面、动中备勤改变以往派出所静态待警、被动接警的局面,做到接警更迅速、处警更及时。二是扭转“应接不暇”的困境。全区日均接警量330起,6座警务站接警全覆盖,改变过去派出所分散接警旧模式,形成集中接警新格局。每个警务站20名民警、25名协警、5台警车、2台警用电瓶车、1台无人侦察机,较以往派出所每天2名民警、2名协警、1台警车,接警巡逻警力投入大幅增加、警用装备全面升级,破解了110接警超负荷运作、应接不暇的局面。三是扭转“响应不快”的困境。巡逻大队接入“硚口大数据”、视频专网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勤务管理“一张图”,指挥调度“可视化”。120名巡警全部配发警务通,实现全警全移动;110警情点对点推送到一线巡警,做到手机接警、秒级反应。四是扭转“巡控单一”的困境。以警务站为联动枢纽,建立警务站与警务站联控、与派出所联巡、与职能大队联勤、与治安卡点联查、与群防力量联防、与街道社区联动等“六联”勤务,形成“点上守、线上巡、面上控”的立体化巡控格局,推动线性巡控模式向网状巡控模式转变,解决巡控单一的问题。

  (二)集中办证突破群众办证“五大瓶颈”。一是突破“多头跑”的瓶颈。将集中办证中心打造为公安服务窗口“旗舰店”,突破地域管辖壁垒,居民身份证办理、出生登记、“四投一抱”、户籍迁移等业务“一站式受理、全领域通办”,减少社区民警签字、派出所窗口审批等环节,变群众办事“多头跑”为“一家办”。二是突破“体验差”的瓶颈。原先狭小的户籍室,升级为2200平米的办公大厅,统一外观标识、礼仪规范、服务态度、警容风纪,免费提供老花镜、拍照、复印、茶水,营造舒适的服务环境。设置综合服务岗,安排通晓户政、出入境的“全科能手”,解决“疑难杂症”和紧急需求,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群众办事体验。三是突破“手续繁”的瓶颈。整合“材料、审批、现场照相、准迁证打印”等多个环节,削减申报材料51份,审批时限压缩54%,部分审批业务办理时限由10个工作日缩减至7个工作日,窗口办理户政业务由平均10分钟缩减至3分钟,实现办事手续“腰斩式”瘦身。四是突破“办事难”的瓶颈。全面打通警务室联网限制,将11个中心社区警务室打造为无差别受理的24小时“便利店”,把咨询、预约、办理等政务服务送到家门口。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孤寡老人及企事业单位,创办“海燕直通车”,将审批服务送上门。五是突破“效率低”的瓶颈。与武汉云开、优信公司合作,开通网上办事大厅,群众外网申请、民警内网审批、结果外网送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开辟自助服务专区,配置业务办理一体机等自助设备14台,提高办事效率。

  (三)集中办案解决执法办案“六大难题”。一是解决疑犯看管难。办案区、医院、监所成“回”字型集中在一个院内,实现“人员在办案区留审、案件在办案区审核、情报在办案区配侦”。办案区36名警力负责疑犯安全检查、信息采集、送医体检、看守送押;办案民警佩戴办案卡、嫌疑人佩戴定位手环,借助位子跟踪、临界报警等技术设备,掌握办案区内人员轨迹,实现专人看管、智能监督。二是解决案件深挖难。刑侦、禁毒、经侦等大队前置指导,提供情报支撑;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物价局派人进驻,负责法律援助、评估鉴定,让办案民警有资源、有手段开展案件深挖。配套建成民警休息区、用餐区,派驻1名后勤主管、20名工勤务人员,实行宾馆式服务,24小时为办案民警提供用餐、解压、休息等服务,让民警有精力开展案件深挖。三是解决手续审批难。办案区配套建成智能化管理系统,入区登记、信息采集、人身检查、讯(询)问、录入电子档案,同步录音录像形成一案一档,实现了诉讼文书制作数字化、案件审批网络化、案卷流转电子化。值班局领导远程调阅、网上审批,改变了以往奔走签字审批的旧流程。四是解决疑犯体检难。医疗单位全市首个入驻办案区,实现了在办案区对嫌疑人进行B超、心电图、血常规、胸片等体检,嫌疑人进入办案区后无需再专门送到医院检查。五是解决送押收监难。住院部开设5间专用病房、20张床位,安装了防护和监控设施,负责集中收治病情严重需住院治疗的一般刑事犯罪嫌疑人;建立监所民警驻院看护制度,实现了监所医疗安全、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双赢”,解决了嫌疑人因病难关押的问题,打消了办案民警送押过程中“嫌疑人因病拒收、辗转送押”的顾虑。六是解决患病就医难。驻所医院设置8个专业医疗室、病房,落实每天1名医生、2名护士、4名医务技术人员巡诊制度,对患病在押人员每日见面、每日检查、每日督促服药,及时开展治疗。

  三、“三个集中”在反哺实战上“提能增效”。

  (一)“三个集中”推动派出所“动力变革”。“三个集中”新格局全面形成,让派出所不在承担接警、办证及所内办案等工作任务,实现了减负降压。分局将近年来招录的新警优先输送给派出所和警务站,保证每个派出所警力达到40人以上。集中办证合并派出所办证窗口,精简的14名民警全部增加到派出所一线;集中办案从分局机关及职能大队抽调12名民警、24名辅警,为派出所办案提供全程服务,推动警力下沉。“一减一增”让派出所有精力、有警力在人口管控、信息采集、矛盾调处、深挖破案等基础工作下功夫,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创建。国家版权局授予汉中派出所“有功单位一等奖”;中央综治委推介“易家信访”工作措施;分局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全国现场会上交流经验。

  (二)“三个集中”推动执法执勤“质量变革”。以标准建设为引领、以硬件达标为支撑、以服务实战为关键开展基础建设,“三个集中”硬件保障全市一流。集中接警突出“接警、出警、处置、反馈”四个环节,制定接处警工作标准;集中办案统筹“办案、体检、收监”三大区域,细化“十步走”工作规范;集中办证固定预审、受理、自助、办理、网办“五步法”工作流程,做到软、硬件同步提升,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6座警务站先后被评为最强警务站,打造了全市首个“最强警务站群”,古四警务站更是被评为全国老年维权先进集体;集中式办案区助力分局刑拘破案连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执法质量优秀单位。集中办证海燕直通车工作模式被中央政法委《长安网》推介点赞。

  (三)“三个集中”推动警务流程“效率变革”。“三个集中”将分散的巡逻警力、窗口警力进行整合,实施集约式管理、精细化运作,实现术业专攻,提升接警巡控、执法办案、管理服务“三大核心”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将信息化、智能化贯彻“三个集中”建设之中,推动公安工作由传统人海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变。集中接警通过“硚口大数据”、视频专网、移动警务通,提高接警反应速度。集中办案配备电子定位手环、智能交互机器人等107类500余件电子设备,做到执法对象全息跟踪、执法行为动态感知、办案进度实时掌握。集中办证借助户籍业务受理平台、自助办理机、视频申报审批平台,变“人力审核办”为“机器智能办”。

  四、“三个集中”在改革探索上“积累经验”。

  (一)要坚持站位前沿直击问题要害。在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构建“三个集中”的过程中,分局组织改革专班先后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参观学习,开拓改革眼界,力争站位前沿;邀请市局改革办领导、湖北警官学院教授、烽火众智公司技术专家座谈会商,厘清改革思路;征求所队站室班子成员意见,全警凝聚改革共识。“三个集中”以发现问题准、解决问题实为原则,以冲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为措施,实现警务流程重组再造、警务效能提档升级。斐济、香港、上海、广州等120批2000余名国内外同行专程参观分局“三个集中”新格局。

  (二)要把握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特征。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公安信息化是本轮公安改革区别于以往公安改革的根本特征。在构建“三个集中”的过程中,分局在科技支撑、信息应用等方面狠下功夫,成立由“一把手”牵头负责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督导推进,多方筹措经费,优先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信息化培训,鼓励民警创新,让警务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提升工作效能。分局“掌上警务新机制”荣获全省改革创新大赛三等奖,“掌上警务户籍通”荣获全市微警创大赛一等奖。

  (三)要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把群众对公安改革的感受、意见作为衡量和推进公安改革的标准,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红利。集中接警提高110接警效率、提升巡逻防控密度,让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集中办案规范执法流程,提高执法质量,保障刑拘人员合法权益,提升群众公正感;集中办证增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群众获得感。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