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一副牙套破案 用细节还原真相 16年老刑警讲命案侦破故事

2019-07-04 19:44  来源:封面新闻  责任编辑:陈叶军
字号  分享至:

  在四川成都双流刑警大队,跟着钟正赟出差没法准点吃饭是许多民警默默达成的“共识”。他习惯将手头的事情一次性做完,从不拖泥带水,就爱认死理。为了不耽误摸排线索的进展,办案时熬夜是常事。最近的一次在4月30日,他又熬了两个通宵。“两个通宵算啥,现在不比更年轻的时候了,最厉害的一次,我连续五天五夜没睡觉。”

  今年38岁的他入警已有16年,从毛头小伙成长为成都市公安局双流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多年来,他在刑侦大队里“摸爬滚打”,总结出一套套命案侦破的经验,也感受到祖国刑侦事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无论是刑侦理念的革新、还是刑侦技术的开发,都体现着国家法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一副牙套破案

  从无到有 案件侦破不能错过任何细节

  在他看来,干刑警,必须要有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一个难度百分之八十的事情,也许有人不会去做,但我们做刑侦的,必须要去尝试。”钟正赟说,入警以来,他便以此要求自己。因为性格沉稳,加上刑侦大队刚好需要警力,他顺利入队,一干就是十六年。

   16年的职业生涯,他感受到刑侦事业发生的许多变化。现在,民警排查线索的方式、案件信息的传递相比十年前都有了巨大飞跃,DNA技术、指纹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为现阶段侦查破案提供了更优越的物质基础。

  案件侦破的开端便是“侦查”。在钟正赟看来,侦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到现场看到的只是不会说话的尸体,只能立足现场痕迹进行分析、查证。”钟正赟有一双毒辣的眼睛,案发现场的细节,一根发丝、一处微尘,都无法逃脱。

   “有一次,我们根据一颗死者牙齿便查出了嫌疑人。”钟正赟介绍,那是在2013年,双流辖区内一处上下行车道之间的绿化带里,发现一具女尸。到达现场后,民警发现其面部无法识别,根据伤情判断,是典型的他杀案件。

  在初期查找尸源过程中,根据初步情况排査了十余所学校,查询近十日,无一失联。与此同时,专案组也未放弃对尸体附着物的查探工作,而死者身上除了一双破洞袜子,就只剩一副牙套,通过咨询牙科专家了解到,牙病患者在一个医生处进行牙矫正手术,必须在两个月内复诊。

  钟正赟的团队据此分析,死者就医的诊所极可能就在成都范围内且牙医认识死者的可能性很大。这一消息令一筹莫展的侦查员看到了生机。为此,侦查员调出多地700余家具有牙矫正手术条件的大小医院、诊所资料,并在接下来的十多天时间里,穿街走巷、栉风沐雨携实物逐一走访,终于在一私人牙科诊所内确定了死者的身份。

  接下来,便是顺藤摸瓜。几经周折,最终将嫌疑人抓获。“从初到现场的一无所知到嫌疑人归案后如实供述,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正是刑侦的乐趣所在。”他说。

  一次惊险抓捕

  差点没命  每次行动都需异常谨慎

   “外行都说搞刑侦危险,其实说随时都面临枪林弹雨、刀山火海那是假的,但如果不谋定而后动,一次危险发生,真就抱憾终生。”钟正赟笑着说,刑侦工作并不总是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劲爆”,但的确每一次行动都需要谨慎。

  他回忆起一次惊险的抓捕。那天,侦査员一路跟踪一嫌疑人数小时,后来,眼见其上了停在路边的另一嫌疑人的车。为了确保人赃俱获,他与同事赶紧驾车堵住嫌疑车辆尾部,以拦截其退路,当车还未停稳时,钟正赟和同事便火速跳下车,拉开嫌疑车车门实施抓捕。

  就在这一瞬间,嫌疑人突然疯狂倒车逃窜,车尾撞向拦截车的侧面。“他们的车门打开后,形成了一个大约30度的夹角,我和同事前胸后背被两车紧紧夹住了。”钟正赟现在仍感到后怕,他说,当时,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车身磨着自己的身体。

  趁着两车分开的一瞬间,钟正赟被嫌疑车的力量拉扯到地上翻滚了两圈。“撑起来后一看,衣服上有血,当时下意识就想,遭了,肚子遭挤爆了。”钟正赟说,那时,他刚动了胆结石手术,刀口还未完全愈合,第二反应就是“老婆娃娃今后要靠组织多关照了”。悲壮过后,他才反应过来,同事的手臂被车门刮掉了二十多公分的皮肉,而他身上的血全是同事的。

   “短短两秒钟,让我真真实实感受到人的渺小,如果当时嫌疑人稍微动一下方向盘,又或者我们的拦截车拉了手刹不能前移,我和同事非死即残,这是一段让人后怕的经历。”

  即使刑侦工作中伴随着诸多危险,对于钟正赟来说,依然是不二的职业选择。在参与的每一个案子里,他都尝试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遇到瓶颈时,他总是努力突破,因为他相信“天命不会辜负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