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探访广州女子强戒所:她曾吸毒过量抢救六天六夜 如今重获新生

2019-06-28 16:55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赵钰
字号  分享至:


    广州市西郊的沉香岛上,住着600余名女性戒毒人员,在四面环水、进出需乘坐轮渡的小岛上,她们与过去的生活短暂隔离,接受为期两年的毒瘾戒治教育。

    她们中间,几乎每人都有一段曲折的染毒、戒毒经历,18岁的女孩曾在朋友劝诱下吸食第一口毒品,只因“想和他们一样开心”,吸毒过量被抢救6天6夜的“瘾君子”在自己擅长的十字绣作品中找回了重生的信心……第32个“6·26”国际禁毒日之际,记者走进广州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称“女子强戒所”),寻找她们背后的故事。

    全国首创“沉香祛瘾强身术”运动戒毒

    气沉丹田,两手托天,扎稳马步,左右开弓,身着精神的运动装,伴着舒缓的音乐,戒毒人员们屏息站立在操场中央,娴熟地打出“沉香祛瘾强身术”的招式。

    今年5月,女子强戒所在全国率先引入专为女性戒毒人员量身打造的“沉香祛瘾强身术”,将传统养生文化和体能训练管理模式相结合,通过刚柔并济、神形俱养的祛瘾养生锻炼法,帮助戒毒人员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戒毒人员身体状况不太好,脱瘾期间有时候精神不振,脾气暴躁。”女子强戒所一大队队长陈萍介绍,目前所内推广“沉香祛瘾强身术”训练已有一个多月,据戒毒人员反映,通过锻炼不仅能强肢健体,也能调节心绪。

    去年6月,司法部提出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广东迅速行动创新戒治方法,女子强戒所成为省内开展“运动戒毒”的试点。陈萍解释,“运动戒毒”借助运动干预刺激分泌多巴胺,从而帮助戒毒人员转移毒瘾依赖,已成为主要的戒毒方法之一,截至目前,开展有“沉香祛瘾强身术”、“炫动新生健美舞”、“飞扬鼓乐队”、“太极扇”等20多个运动项目。

    每天一小时兴趣活动,挑战巨幅十字绣

    踏入开阔雅致的图书阅览室,迎面便是一横排整齐的书架,上面摆放的既有《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也有传统文化、法律资料、心理健康、历史文化、禁毒动态、期刊杂志等书籍,目前共有藏书1377册,每周末向戒毒人员开放,平时她们也可以按规定借阅图书。

    栩栩如生的彩凤凰、玲珑可爱的植物、色彩鲜艳的水果……书架两旁还有戒毒人员自己设计创作的粘土、衍纸手工艺术品,陈萍告诉记者,女子戒毒所内每天开展有一小时兴趣活动,除了制作工艺品,还有戒毒人员自发组成了“沉香绣社”,目前正在合作挑战制作一幅长15米、宽0 .8米的《富春山居图》十字绣。

    在女子强戒所内部刊物《曙光》上,发表有众多戒毒人员和所内工作人员的文章作品,记者翻阅发现,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后,一大队的戒毒人员阿莉(化名)写下,“以前在外面过生日都没这么热闹过,我以为在这里过生日难免会很心酸,但是今天节日的氛围让我忘记了孤独”。

    陈萍说,有些戒毒人员此前因为生活空虚、家庭或情感受挫,希望通过毒品麻醉自己,不慎陷入漩涡,在外面的生活并不开心,进入强戒所后树立戒毒信心,反而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据了解,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时间为两年,除记者当日探访的康复训练中心外,女子强戒所还设有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康复巩固区、回归指区,以及戒毒医疗中心、心理矫治中心、教育矫正中心、诊断评估中心,通过“四区五中心”建设,帮助戒毒人员顺利走过戒治过程。

    六大职业技能课程衔接帮扶就业

    女子强戒所内,每日的生活简单充实,早上6点半起床点名,晚上10点就寝,另外安排有习艺劳动、队列体能训练、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活动。

    下午时分,戒毒人员正在一大队车间流水线上进行习艺劳动,面对繁杂精密的电子零件,她们默不作声,动作轻熟。“她们出去都可以直接上岗了,习艺劳动一方面是学习技能,衔接帮扶,也是康复训练的一部分。”陈萍说,曾经有一位在其他的大队车间从事服装方面习艺劳动的戒毒人员,走出戒毒所后甚至利用一技之长成功创业。

    女子强戒所还为戒毒人员开设有茶艺、家政服务、刺绣、点心师、育婴、养老护理6个技能培训班,戒毒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年龄自主参选课程,目前累计有500多名戒毒人员报名参加训练,其中480余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在去年6月举办的就业推荐会上,约有160人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同时先后与海珠区龙凤街道、南石头街道合作建立了2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共同做好解戒人员后续照管和跟踪帮扶工作,已为近100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开展戒毒咨询、跟踪回访、心理疏导等服务。

    数据

    据女子强戒所统计,目前,女子强戒所直接面对全市250余个基层派出所,半年来累计新收戒毒人员1 9 6人,目前共有在所戒毒人员逾600人;

    戒毒人员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64岁;

    3 0岁(含3 0岁)以下戒毒人员比例为36%;

    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84 .6%;

    多进宫(2次以上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占比29%

    吸食新型毒品占比79 .3%;吸食传统毒品占比约20 .6%.

    讲述

    小伊:14岁被朋友劝吸第一口就上瘾了

    今年18岁的小伊(化名)是女子强戒所里年龄最小的人群之一,初一辍学后,2014年她随父母从江西赣州来到广州,最初在海珠区制衣厂打工。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她和父母关系并不融洽,没过多久小伊离开父母,在外独自工作居住。

    从事收银员期间,小伊认识了一群比她大七八岁的朋友,2015年的一次K T V聚会中,两个朋友拿出了开心水和K粉,邀请她“一起玩”。小伊当时对毒品还一无所知,在朋友的劝诱下,小伊尝试了第一口,“刚开始很晕,呕吐,然后出现幻觉,身体轻飘飘的,醒来就没事了”,初次吸食毒品后,小伊逐渐上瘾,尽管有时出现头晕、记忆力衰退的难受症状,她仍然忍不住好奇,“想和他们一样开心”。

    2016年,行政拘留书寄到了家里,此时父母才知道15岁的小伊已经染上了毒瘾,“他们很不相信,很生气,一直骂我”。小伊说,想起当日被抓时的情景,心里很害怕,被释放后,她向父母承诺以后不再沾染毒品。

    然而一个月后,过去的朋友又纷纷给小伊打电话发信息,小伊没有抵住诱惑。2018年4月,在萝岗区娱乐场所吸毒被抓后,小伊被送往女子强戒所。

    小伊在强戒所里报名参加了茶艺班,学习舞蹈,每月父母来探望她时,也为她加油打气。

    阿敏:吸食冰毒过量抢救六天六夜

    康复训练中心体质测试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引人注目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者之一是去年上半年成功戒毒出所的阿敏(化名)。

    家在广州白云区的阿敏今年45岁,是一名“三进宫”的戒毒人员。2015年,阿敏表现良好,减期离开女子强戒所,不到半年后,2016年上半年,阿敏因吸食冰毒过量在医院抢救了六天六夜,醒来后再次被送回强戒所。

    “熟悉她的民警都觉得这个人完全变了个样。”陈萍回忆,因为毒品对大脑损害严重,阿敏出现了幻觉、幻听的症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当时她求生的念头很淡。”陈萍说,阿敏的丈夫也是一名吸毒人员,两人离婚后仍居住在一起,没有子女,在戒毒所时也鲜有人来探望。针对阿敏的病情,强戒所医院和心理医生介入治疗,阿敏逐渐好转。

    陈萍记得,阿敏第二次进入强戒所时,对诗词、书法、绘画表现出浓厚兴趣,院区的黑板报上也有她的作品。这次精神状态有了起色后,在一次创意手工活动中,阿敏主动提出希望制作一幅十字绣,管教民警专门为她准备了材料,成功完成的第一幅作品吸引了不少戒毒人员,大家循着兴趣自发组成了“沉香绣社”,五名戒毒人员合作挑战长6米、宽0.8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阿敏是主力。

    一针一线勾勒的十字绣被装裱镶框挂在院区,引来戒毒人员和民警的赞誉,阿敏慢慢拾回了生活信心。去年上半年,成功戒毒的阿敏走出戒毒所,目前正在佛山的一家印刷厂工作,每月工资5000余元。强戒所民警会定期回访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情况,有时阿敏也会主动给民警写信,逢年过节问候日常、分享自己的生活近况,“她说你放心,我现在挺好,如果有需要,我一定愿意回来帮教。”


村民家里用了两年的锤子竟是手榴弹!【三分钟 ...

报警后,排爆专家立即赶赴现场,消除了安全隐患。

广西玉林市中院公开宣判4起涉毒案

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死刑。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他们的父亲都是警察!快来看学霸眼中的警察爸 ...

警察爸爸和孩子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特别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