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聪明药”
图为“蓝精灵”
轻信网上不法分子宣扬的“提高专注度”等功效,有家长为孩子四处寻访“聪明药”,希望助力学习。殊不知,这是将毒品送入孩子口中。今天上午,上海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当前毒情形势的新特点。记者获悉,一年间,警方缴获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数量有所下降,相对应的,“聪明药”、“蓝精灵”等精神类药品成为毒贩新选择。
家长四处寻访的“聪明药”,实际是冰毒替代品
俗称“聪明药”的新型毒品,主要包括“利他林”、“阿得拉”、“莫达非尼”在内的三种药物,在我国均为国家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品。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应用于儿童多动症等特殊病症,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一旦食用人会处于兴奋状态。
因为一些不法分子宣传其提高专注度的功效,许多家长视其为提高孩子成绩的“神药”,四处寻访。事实上,对于吸毒人员而言,“聪明药”可以作为冰毒的替代品,满足毒瘾。一旦使用成瘾,服药者是无法通过个人意志来控制剂量的。
在我国,利他林有着极其严格的渠道管控。但在网络上,不少进口利他林以各种方式流通。上海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该新型毒品可能通过境外代购、网上销售等方式流入本市,即对相关线索开展侦查打击工作,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坚决遏制“聪明药”在上海蔓延。
今年4月27日,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会同嘉定公安分局在前期侦查基础上,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抓获山西贩毒嫌疑人杨某某,在其居住地查获“聪明药”200粒。而今年4月以来,黄浦公安分局已经侦破此类案件4起,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缴获利他林15粒、阿莫非尼200粒。
瘾君子求购“蓝精灵”,作为摇头丸替代品
俗称“蓝精灵”的新型毒品,因其外观多为蓝色片剂而得名。其主要成分是氟硝西泮,系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对症治疗失眠等症状。但该药物若大剂量使用可产生类似于“摇头丸”的效果,长期使用容易成瘾,部分吸毒人员将其作为常规毒品的替代品使用。
2018年4月17日,黄浦公安分局接报涉“蓝精灵”类案件线索。经侦查抓获黑龙江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当场缴获“蓝精灵”毒品890粒。对此,上海公安机关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对此类新型毒品案件的侦查打击力度。
2018年5月21日,黄浦公安分局发现涉毒人员林某某、曹某某等通过互联网购置毒品且有在本市兜售的情况。经侦查后发现该团伙涉及人员众多,且大多为吸贩毒前科人员,有重大涉毒违法犯罪嫌疑,遂立专案开展侦查。
在侦查过程中,专案组发现位于宁夏的网上店铺卖家陈李某正准备对外出售“蓝精灵”,同时发现该店铺的多个活跃买家经常在上海及江苏、浙江、山西等地出售毒品摇头丸、K粉等。
2018年6月中旬起,专案组兵分三路,陆续抓获了徐某某、郭某某等3名活跃买家和4名二级分销者,并派出警力前往宁夏对陈李某进行抓捕。7月24日,在宁夏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专案组在宁夏银川市抓获该贩毒团伙主要犯罪嫌疑人陈李某,并当场缴获“蓝精灵”106.93克。到案后,陈李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随后,专案组集中力量对该贩毒团伙中剩余人员进行打击收网。
此案是上海首例涉“蓝精灵”新型毒品专案,成功截断了一条辐射上海、宁夏二个省市的运毒通道。
“蓝精灵”来自日本、“聪明药”多为印度仿制药
公安禁毒部门始终高度关注国内外毒情形势变化,按照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的原则,不断加大对新型毒品的打击力度。从已侦破的案件来看,新型毒品主要包括“犀牛液”(主要成分为N,N-二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蓝精灵”(主要成分为氟硝西泮)以及“聪明药”(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等。
据上海警方介绍,就目前查获的案件来看,“蓝精灵”多来自日本,而“聪明药”大多出自印度仿制药厂。药贩子在海外“代购”后,通过走私渠道非法运入境内,大肆贩卖。
2018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根据国家禁毒委、公安部和市禁毒委统一部署,始终保持对各类涉毒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打、防、管、控”多策并举、多管齐下,有效遏制了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总体而言,本市毒情形势平稳可控,整体趋势稳步向好。
从缉毒执法打击数据看,全市各级缉毒执法部门移送起诉毒品案件同比上升13.8%;移送起诉涉毒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20.8%。
从缴获的毒品情况看,海洛因、大麻等毒品缴获量有所下降,冰毒等合成毒品占缴获毒品总量的83.7%,其中“N,N-二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阿普唑仑等新类型合成毒品已经占68.8%。
从缴获的毒品来源看,由国内其他省市流入上海的毒品占全部缴毒总量的97.7%,毒品来源相对分散。
上海公安机关表示,将持续深入推进“禁毒2019两打两控”和“严扫净保”专项行动,以对毒品违法犯罪“零容忍”的态度,进一步强化打击零包毒品、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和吸毒人员管控工作,持续严打新型毒品,持续开展毒品堵源截流,持续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监管力度,切实维护上海良好社会治安秩序。(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