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英雄从未走远——追忆英模张维德

2019-06-27 16:29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刘杰
字号  分享至:

    年少的我总是怀着很多期许,梦想仗剑走天涯,梦想像电影里的人民英雄那样征战沙场,报效国家。道路总是坎坷,而唯一支撑英雄们的,正是信念。

  曾几何时,我幼稚的感慨,感慨自己没有诞生在炮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曾几何时,我肤浅地认为,和平的年代,已经走失了英雄的足迹!

  在金昌监狱档案室的那本厚厚的早期场志上,记载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张维德,甘肃省永昌县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5年入党。1958年从永昌县委调红光园艺场工作。1960年春天,在场里的派遣下,张维德同志带领4名罪犯到距离红光园艺场70公里的尖山开辟牧场。那年,他27岁。

  刚到尖山时,人无住房,羊无圈棚,有的只是严寒酷暑、荒凉寂寞。面对这一切,这个年轻小伙子没有退缩。他先找了个背风向阳的山窝,支起帐篷住下来,一边放牧,一边带领罪犯上山背石头修圈。整整苦战了三个月,才修起了第一个羊圈。接着又盖起了两间住房,终于在尖山上站住了脚。这一呆就是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间,他带领罪犯凭着肩挑手扛,盖起住房、灶房、库房十九间,建成羊圈七个,挖窑洞二十九孔,累计搬运土石方一万七千多立方米。二十二年间!他既是主管队长、畜牧干事,又是羊倌、兽医和农工,不仅爱畜如子,更是爱场如家。对待罪犯和就业人员,他严格执行政策纪律,尊重人格,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同甘共苦。同时,进行耐心细致地思想教育工作,心贴着心地解决罪犯怕离婚、就业人员成家难等实际问题。因此,服刑罪犯无不对他心服口服,就业人员无不对他爱戴有加。

  二十二年间,刑释人员走了一批又一批,放牧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当年那个年青俊朗的小伙子,背倚着大山,执着着信仰,独守着寂寞,为尖山牧场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1980年,他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却一直坚持工作,直到1983年1月,病情恶化,不能继续工作时,才从尖山硬把他给抬了下来,那年,他50岁。二十二年,岁月留痕、青春无价 ! 1982年2月,省公安厅为他记一等功,1983年10月,公安部授予他“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荣誉称号。

  在这段记载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评价:“在张维德同志的一生中,虽然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为监狱事业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他那为党和人民利益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他那为四化大业老骥伏枥的高风亮节都使他的生命绽放出璀璨的光辉,为广大监狱干警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也许,这寥寥数语无法浓缩一名老一辈监狱人民警察的生命历程,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身边,确实有这样一些平凡的英雄,他们初心不改,对党忠诚,对于事业与职责的坚韧、执着和忠诚,无疑是我们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睹着父辈和同事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着这片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土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会常常静静地思考:不是每一个人每天都可能面对危险,但是警察会!不是每一份职业每天都忙得天昏地暗,但是警察会!是什么力量让数以万计的监狱人民警察数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在监狱事业的最前沿,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想是源自对党的忠诚,为民的信念,公正的追求和廉洁的情怀。

  无数监狱人民警察的忠诚,化做满天的繁星、静静闪烁;无数监狱人民警察的奉献犹如沧海一粟、默默无闻。于是,我理解了什么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懂得了什么是英雄的全部内涵;所以,在今天祖国繁荣富强的绚丽版图上,我们便看到了更多英雄的足迹。

  英雄从未走远,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紧随英雄的步伐,坚守忠诚,执法为民,筑牢公正,严守廉洁,用青春和热血去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去赢得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被骂智障后特朗普怒怼:敢动美国一根毫毛,铲 ...

每天3分钟,速览全国法治新闻。

花20多万租农场制毒,3名毒犯被判死刑

另有1人被判死缓、7人被判无期徒刑。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他们的父亲都是警察!快来看学霸眼中的警察爸 ...

警察爸爸和孩子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特别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