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交通枢纽。今天我们讲述一位自称为“金昌守门人”的“交警小咖”的故事。
张宁是金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速公路一大队秩序中队中队长,从小在东北长大,十岁时跟随父母来到了金昌。小时候的他特别调皮,他爸爸就吓唬他说,再使坏会被警察抓走。那时的他怎么都没想到,若干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实现了他“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理想。
他说“一开始认为这份工作有正义感,除恶扬善打击违法犯罪的正义感,所以才报考的警察。工作以后才发现,跟想象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以上那些责任,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还是服务群众,其实我们是个服务性行业。”
当了交警的张宁慢慢发现,除了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使命,交警的另一面是服务于老百姓。为被困高速的驾驶员推车,护送迷路的旅人、纠正一些危险的驾驶行为、恶劣天气下为司机提供帮助等等这些细微的工作,都需要他们去完成。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张宁和同事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金武、金永两条高速上。
工作忙碌而琐碎,但是每一分付出都有着必要性。张宁向记者讲述了一起护送迷路老人的经历。2018年7月的一天夜晚,正在巡逻的张宁发现一位老人独自在高速上行走,身边的车辆呼啸而过,非常危险,张宁立即停车处理,但老人有些神志不清,无法问到有关情况,最终张宁与同事通过联系当地其他警方、媒体,大费了一番周折后,才找到了老人的住处。
这件事对张宁的触动很大。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这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反复告诫自己和同事,巡逻要更加细心,尽可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帮助。
作为一名高速交警,意味着随时会面对一些惨痛的交通事故,而有些事故是本可以避免的。他回忆说“2016年10月4日,那个事故是我记忆中最惨烈的,一家五口都没了。因为他们“十一”的时候去旅游出了交通事故。当时金阿公路还没有通车,路边有未通车的提示等标志,但是他们从收费站的外面绕进去,这条路是一条断头路,他们就从路基上飞下去,车翻了以后起火了,一家五口就(都没了)……处理的时候心理非常不是滋味,小孩很小是三岁多。所以要告诫大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其实好多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遵守交规也是珍爱生命的一种表现。”
工作八年以来,这样的事故张宁见了不少,深知遵守交规的重要性。不管是面对家人朋友,还是广大的驾驶员,他都要强调,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对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张宁也有自己的思考,这几年,从“史上最严交规”到“电子警察”再到“智能交管”等的逐步推进,金昌市的交通管理越来越精细化。作为一名一线交警,张宁感到很欣慰。
“科技强警这一块,不管在高速还是地方道路,我们都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天眼系统、路网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十字路口,包括进出国、省道的进出路口。我们高速上也会建立一个个卡口系统,把这些联网集成一个集成指挥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很多交通违法行为在这个平台上就会有一个提前的预警,这样一个是减少了民警的工作量,另一个就是咱们查处违法行为的准确度也提升了。”
张宁在内心深处热爱着交警这份职业。尤其在在警务科技实战运用上,他有着极大的兴趣,也愿意花费时间去钻研。同事们都说,张宁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一股子“狠劲”。
同事闫沛龙:“当时有一个酒驾案子,大家都觉得查的时候证据不足,因为是别人举报的,很有可能过去的时候人家已经不开车了,所以说证据不足,我们就没办法往下查了,张宁还是坚持要查,就开始调监控,从各个路口查看行车轨迹,最后发现了,法院也接手这个案子了,最后就查实了。就是觉得这个人如果认定一个事情,干起来还是有一股狠劲的。”
在大队,张宁还担任着“教官”的职责,负责大队警员的执勤执法、安全防护教育训练,工作中的他踏实而努力;在生活中,张宁是个“阳光小伙”,爱好广泛,喜欢看书、健身、游泳、制作模型,其中最爱制作军事模型。
张宁觉得制作模型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而交警这个职业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在处理交通违规时、在查车时、在遭遇一些不理解时,都需要这份耐心。记者问过张宁,交警工作这么辛苦,如果重来一遍,他还会选择这份职业吗?张宁的回答很坚定。
他说“我觉得所有的工作都是需要人干的,当然身边也有朋友和亲人经常说,处理交通事故什么的不好,想让我离尸体远一点。其实这份工作我觉得总得有人去干,如果我们不干别人也不干,那谁来处理这些事情呢?让我重新选的话,我还是会选这份工作。”
我们经常说,高速是城市之间的经脉,交警是“活血化瘀”的专家。在交通管理的道路上,张宁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踏实。他用自己的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书写着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