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一个对象,挽救一个家庭。
和谐一个社区,平安整个社会!
如何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
戒除毒瘾过上正常的生活,
既是戒毒(康复)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事关社会安定和谐的民生大事。
6月20日
“国际禁毒日”前夕
记者探访
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中心戒毒(康复)社区
感受“坚冰”融化的温度
“再忙再远也要随叫随到”
“我在木鱼呢,下午就赶过来,你们等到我撒!”
“好嘞!”
6月20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章翎(化名)挂完电话,跟妻子交代了店里的事情后,开车前往距离84公里外的松柏镇。
他此行的目的地——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中心戒毒(康复)社区(后文简称“中心”)。
登记、尿检、谈心……下午5点,在结束中心不定期戒毒(康复)工作后,章翎有说有笑地跟社区工作人员再见。
2018年9月5日,中心民警曹宜林接到林区公安局禁毒部门的通知:强戒人员章翎将于3天后从襄阳市襄州区强戒所出所回归,请准时接收。根据襄州区强戒所对章翎作出的毒瘾戒断评估诊断结果,神农架林区公安局作出责令章翎接受社区(康复)3年的决定。
“首先祝贺你开始新的生活,同时要求你在社区康复期间要自觉履行社区戒毒(康复)协议,遵守社区戒毒(康复)的有关规定,定期接受吸毒尿检……”林区公安局禁毒支队教导员董平安在审批章翎的社区(康复)决定时耐心地说。
“以前,禁毒工作倾向于刑事打击和行政查处收戒,复吸率不好控制,治标不治本。如何减少吸毒人员存量、阻断新增,经过长期的探索,神农架‘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顺势而生。”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公安局局长牟波说。
在牟波看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对有吸毒史群体进行跟踪救治和帮扶的机制,可以很好地把禁毒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
“我们只要打电话,他们都会过来。”中心工作人员方倩倩(化名)每月会不定期与社区戒毒(康复)执行人员电话联系,通知大家来做尿检,观察他(她)们的状态,及时给予心里疏导。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
“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又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哪怕再忙再远,他都会赶过来。”章翎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区戒毒(康复),兼顾了禁毒工作的人性化和约束力。
“有人管着心里踏实”
K粉、吗啡、冰毒联合检测数值呈阴性,肖晓平(化名)一边把检测试纸递给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坐了下来。
“开始来的时候挺不好意思,现在觉得挺好,社区每个月都会给我打电话,有人管着心里踏实啊!”见到记者,他先是腼腆一笑,接着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浑浑噩噩,生活一团糟……”谈及过往吸毒的经历,肖晓平连连摇头。
“以后就算有人劝我,我也不会再碰(毒品)了。”自2017年4月接受社区戒毒(康复)后,做体检、与社区工作人员聊天、接受禁毒宣传教育……肖晓平每个月至少会来一次社区。
“一般周期是3年,时间到了,综合评估通过即可解除社区戒毒(康复),彻底回归社会。”董平安说,中心采取每月联系、每月见面的方式对执行人员进行管理。电话里询问生活、工作情况,面对面了解思想动态,做尿检,接受心理疏导……3年里,执行人员会在中心接受一整套戒毒(康复)规定动作。
“遇到困难时还会想来‘打卡’”
中心办公室里,有一组柜子,里面保管着所有执行人员的档案,一人一档,隐秘齐全。
“最近生意不好做,我这小本生意,赚不了多少还怕赔,我准备找个地方安心打工。”
“我们先登记,然后对接相关单位,一有合适的,就通知你。”方倩倩再次翻开汪旗云(化名)的档案,写下“有就业帮扶需求”7个字。
“不顺心的时候,就想再来看看,跟大家聊聊天,还能得到帮助。”汪旗云早在今年1月就与社区解除了戒毒(康复)协议,但偶尔还会回来“打卡”。
目前,神农架正在执行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28名,信息录入率、通讯号码采集率100%。
“下一步,社区将组织一次全区吸毒人员的信息摸排调查,更多了解吸毒人员的家庭情况、就业状况,方便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帮扶。”中心副主任马星星说。
“就业一人、挽救一家、安宁一片。”许多吸毒人员没有工作岗位,又缺乏一技之长,回归社会后容易再次走向歧途,马星星表示,从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帮助吸毒人员就业,是中心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据林区公安局禁毒支队统计,自2017年中心成立以来,共为25名吸毒人员提供社区戒毒(康复)帮扶救助,其中,复吸人员2名(目前已强戒),仅占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总数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