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吸毒人员只言片语线索出发,经过数月跨区域追踪侦查,一举捣毁贩卖毒品全链条,抓获贩毒嫌疑人,缴获10公斤冰毒、170万元现金……就在6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联合集美公安分局破获“5.17”特大贩毒案。
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
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记者从厦门市禁毒办获悉,去年以来,全市禁毒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标一流、争先进位”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全市毒品治理体系,紧密结合“飓风肃毒”会战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等,坚持有毒必打、露头就打、一打到底,厦门版“破冰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在2018年省对市综治考评和政府绩效考评中,禁毒项目均名列全省第一。
厦门深入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破获毒品刑事案件939起1317人次,缴获各类毒品1.3吨,打掉涉毒团伙51个,查获吸毒违法人员4154人次。
厦门市公安局破获公安部目标“2018-760”特大跨境走私毒品案,抓获犯罪团伙成员16人,缴获氯胺酮527.7公斤、毒资人民币4524万元、台币15.7万元,扣押涉案车辆10部,破获部督特大贩毒案,得到公安部和省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严打严控之下,厦门毒情形势持续向好,总体可控,新发现吸毒人员数占比从三年前的60%下降至31%。
打好跨区域全链条贩毒大要案“攻坚战”
毒品,每当听到这个字眼时,话题就变得沉重起来。
它不仅对吸毒者本人造成难以形容的伤害,而且还会带给吸毒者家庭无法磨灭的伤痛乃至危害社会稳定。看似和我们普通人很遥远,其实惊心动魄的缉毒大战从未停止……
厦门市公安局加大对毒品刑事案件全链条打击,屡破大案,仅今年半年时间就打掉制贩毒团伙数29个,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厦门侦破的重特大毒品案件有一个特点——毒品的销售网络分散,跨区域联合打击多。“大宗的贩毒案件,嫌疑人不敢来厦门,我们大多从本地一些吸贩毒小案件顺藤摸瓜,跨地域、全链条深挖大要案。”禁毒支队一名民警告诉记者。
民警将毒品犯罪嫌疑人人赃俱获
从厦门市禁毒支队办公室的一张中国地图上看,过去一年,全市缉毒民警“南征北战”,从黑龙江到广东,从浙江到西藏……侦查、追捕贩毒嫌疑人,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70多个城市,一场场大要案“攻坚战”,践行了禁毒民警对人民群众的忠诚誓言:毒品犯罪,伸手厦门,虽远必诛!
在贩毒分子的眼里厦门是个“风险之地”。一名贩毒人员在外地被厦门缉毒民警抓获后说,他们圈内有句话:“送货福建,尽量少去;送货厦门,坚决不去!”
打好网络贩毒寄递物流“阻击战”
近年来,狡猾的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和寄递物流的便捷,网络贩毒成了新手段。
面临新形势,去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情报引领,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情报+行动”“后台+前端”一体化运作工作新模式,打响“互联网+寄递”贩毒“阻击战”。
今年3月份,禁毒支队研判专班在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外地一名男子以卖茶叶为幌子,通过微信销售大麻,发货目的地除了厦门,还有上海、北京、江苏等近20个城市。厦门市公安局马上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按照“追源头、斩链条”的工作思路,缉毒民警经过大量研判和走访,在福州、陕西等地抓获5名嫌疑人,将这个网络贩毒团伙一网打尽。
警方跨区域打击毒品犯罪,查获五大袋毒品。
市禁毒办牵头,厦门市公安局与寄递行业建立情报互通,联合打击机制,“收寄验视,实名登记,过机安检”三个100%制度得到落实,全市25个寄递点成为毒品公开查缉站点,今年以来,公安机关共破获寄递渠道贩毒案件26起55人,查处违规企业1家。此外,还建立市公安局、海关缉私局、海警三支队情报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积极构建“海、陆、空、邮”毒品查堵防线。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针对“互联网+寄递”贩毒,不论网络贩毒犯罪如何隐秘,公安机关都有决心有能力做到及时预警、精确研判、快速打击,为人民负责,为历史负责,守护厦门一方净土。
全力打好涉毒风险“管控战”
在打击涉毒违法犯罪的同时,做好涉毒风险管控也是一个重要新课题。
去年以来,市禁毒办牵头,厦门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海关等部门,对全市现有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企业的联合安全检查,形成生产、运输、购买、使用、仓储、进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监督管理的闭环管理机制,截至目前未发生因监管不力导致易制毒物品流入非法渠道。
厦门警方破获公安部目标“2018-760”特大跨境走私毒品案,缴获4500多万元现金。
“不管是制毒原料,还是制毒催化剂,我们都要加强监管,坚决做到有登记、有备案,可追踪,坚决杜绝厦门成为毒品生产地。”市禁毒办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预防吸毒人员因致幻出现危害公共安全风险方面,厦门市禁毒办及相关成员单位全力推进“智慧禁毒”工程,整合各区、街道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和吸毒人员网格化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吸毒人员。
“我们借助平台数据进行定时走访,了解吸毒人员的身体状况,出现异样的话,马上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救助治疗。”一名街道禁毒工作人员介绍说。
打好吸毒人员帮扶帮教“持久战”
毒品,破坏家庭幸福、危害社会安定稳定,是万恶之源,禁毒部门一直保持对毒品的“零容忍”,但对于吸毒人员来说,他们既是违法人员,也是受害者,同样需要社会的帮助和关怀。
让吸毒人员成功戒毒,让他们回归社会,厦门扎实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不断完善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康复)、自愿戒毒以及美沙酮维持治疗等戒治康复模式,全市38个街道(镇)均成立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站,相关部门还设立了2个自愿戒毒医疗机构、2个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1个延伸服务药点,三年来,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均实现“零脱失”。
厦门警方破获“5.17”特大贩毒案,缴获10公斤毒品。
此外,积极创新吸毒人员帮扶模式,培育打造了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回访帮教”、思明区厦港街道的“回归工作坊”、湖里区江头街道的“爱心妈妈”队伍等吸毒人员帮扶品牌,创建了一批全国、全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示范单位(点)。
“戒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帮助戒毒人员更是一场持久战。” 一名社区禁毒志愿者告诉记者,虽然戒毒人员的人生走错了路,但他们在社会中还扮演着其他的角色,如一名孩子的父亲、一名妻子的丈夫,社会各方要尽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拾自信、面对生活、回归生活。
【面对面】
“如果能重来,我一定不碰毒品”
经戒毒康复人员阿红(化名)本人同意,记者与她进行了“面对面”,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叙述,让更多的人了解毒品的危害,让更多的人远离毒魔。
记者:当初为什么会碰毒品?
阿红:二十多年前,当时有段时间晚上睡眠不好,朋友说可以试试一种药物,就碰了。后面才知道那是海洛因。之后就成了依赖,一发不可收拾,把几百万元都花在吸毒上了。
记者:有没有想过戒毒?
阿红:我进过两次强戒所,但出来后,朋友、生活圈都还是原来的样子,找不到生活重心,又开始吸了。
记者:毒品对身体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阿红:你看我,腿上有溃烂,手上也有很多针管的印记和伤疤。毒品对身体伤害非常大,它会像虫子一样把脑袋、把身体其他器官“咬”出一个个洞。我有想过,如果没有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站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就不会有我现在这个家了。最后,我们不是把钱花光,就是被毒品掏空身体。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阿红:我找到了这辈子的第一份工作,做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有小朋友看见我站在回收点旁,会送花露水给我;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谢谢我,就因为我向他们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现在回归了正常生活,我很满足。
记者: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有什么想对自己、对大家说的话?
阿红:如果能重来,我一定不会再碰毒品。希望大家能把禁毒教育从青少年做起,现在还是有很多孩子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希望他们不要因为无知、好奇而去触碰毒品。还有,对于戒毒康复人群来说,最难的其实是回归社会,希望大家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关心,引导他们走对戒毒的第一步。
【人物】
江头街道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站负责人高碧华
戒毒康复人员的引路人
高碧华,江头街道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站负责人,社区里戒毒康复的人员都叫她:“高姐”。
一声“高姐”的背后,对社区里戒毒康复的人员来说,除了敬重之意,更多的是感激。
20年前,做水产生意的阿红(化名)和丈夫染上了毒瘾。多次戒毒几经复吸,很快,百万家产被挥霍一空,连给身患肺部重疾丈夫治病的钱都拿不出来。在一次戒毒康复人员聊天中,高碧华了解阿红一家难处后,不仅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帮助阿红和丈夫循序渐进地戒毒,还耐心地倾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如今,阿红已戒毒一年多,还在高碧华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工作。她说,有条理的生活让她从毒品的旋涡中抽身,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工资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每天起床,不用想着去哪里弄毒品,而是计划着买什么菜,吃几碗饭,感觉很踏实。” 阿红说,如果没有高姐,她和丈夫很可能败光家产,掏空身体。
高碧华与戒毒康复人员谈心。
离开强戒所之后,戒毒康复人员进入社会,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铁轨上的转向架,对列车转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来说,高碧华便是如同转向架一般的“引路人”。
“他们其实都是普通人,许多人心地还很善良,只要我们像关爱家人一样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走过这段艰难路,他们就一定会重拾信心,站起来的。”14年来,这是高碧华一路坚持的理由。
为了更好地帮扶戒毒康复人员重回正轨,高碧华陆续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营养师等资质,还组建了“禁毒妈妈”志愿者队伍、专业社工团队等。在她的努力下,这个有着“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的工作站,成了许多戒毒康复人员心中最暖、也时常愿意前来的“人生驿站”。(记者 吴俊鸿 罗子泓 通讯员 李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