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最高法发布十大毒品犯罪案例,山东1例入选

2019-06-26 15:45  来源:山东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为充分昭示人民法院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的政策立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9年十大毒品(涉毒)犯罪典型案例,山东1例入选。

  李某森非法生产、买卖制毒物品案

  ——非法生产、买卖邻酮,数量特别巨大,依法惩处

  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某森,男,汉族,1982年8月3日出生,农民。2015年冬天,边某某(已另案判刑)与王某某结识并商定非法生产制毒物品邻氯苯基环戊酮(简称邻酮),王某某负责提供部分原料、指导设备安装及生产、联系买家等,边某某负责提供厂房、设备、资金、组织人员生产等。2016年3月,边某某纠集被告人李某森等人租用惠民县胡集镇一闲置厂房开始承建化工厂。其间,边某某与李某森商定,由李某森出资建厂生产,后期双方分红。同年3月至6月,李某森陆续出资25万余元,多次到工厂查看进度,并前往江苏省盐城市接送王某某。同年6月,李某森将生产出的800千克邻酮运至淄博市临淄区,由边某某等人通过物流发往河北省石家庄市,后边某某给李某森25.5万元现金。同年7月12日,公安人员在上述工厂附近隐藏的车辆上查获邻酮373千克。

  裁判结果

  本案由惠民县人民法院一审,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某森非法生产、买卖制毒物品邻酮的行为已构成非法生产、买卖制毒物品罪。李某森明知他人非法生产、买卖邻酮而积极参与投资建厂、接送人员等,生产、买卖邻酮共计约1173千克,情节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据此,依法对被告人李某森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万元。上述裁判已于2018年11月15日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近年来,受制造毒品犯罪影响,我国制毒物品犯罪问题也较为突出。为遏制制毒物品犯罪的蔓延,增强对源头性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完善了制毒物品犯罪的规定,增设了非法生产、运输制毒物品罪。本案是一起比较典型的非法生产、买卖邻酮的案件。邻酮是合成羟亚胺的重要原料,而羟亚胺可用于制造毒品氯胺酮。本案被告人李某森犯罪所涉邻酮数量特别巨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其犯罪行为属情节特别严重。人民法院根据李某森犯罪的事实、性质和具体情节依法判处刑罚,体现了对源头性毒品犯罪的坚决打击。

戏剧导演在家中建温室种大麻,妻子惊呆【三分 ...

据了解,两株大麻是男子王某种下,王某是一名戏剧导演。目前,嫌疑人王某已来到派出所投案自首。

花20多万租农场制毒,3名毒犯被判死刑

另有1人被判死缓、7人被判无期徒刑。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探访三名戒毒人员的心路历程 11年把200多万元 ...

吸毒人员出去之后,最害怕没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