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2019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去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实现法定领域全覆盖,共发现公益案件线索329件,同比增长36%;办理诉前程序案件194件,同比增长2倍。全市检察机关推动恢复各类土地270余亩,保护国有财产超6千万元。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焦慧强介绍,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检察机关先后部署开展了环境资源保护、涉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英雄烈士保护、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等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过去一年,公益诉讼检察日益成为推动首都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办案规模不断扩大,专项监督更有实效。
焦慧强说,2018年,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效果突出,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回函并启动整改率达到100%。全市检察机关通过诉前程序和提起公益诉讼,恢复各类土地270.53亩,清除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5.43万吨,督促保护、收回国家所有财产和权益价值6320.44万元,法院判令民事公益诉讼被告承担修复环境费用总计510.55万元,公益保护效果持续增强。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9年,全市检察机关将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雄烈士保护等法定领域内,有效开展专项监督活动,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对政策有明确要求的安全生产领域,个人信息保护、大数据安全、互联网侵害公益等领域,稳妥、慎重、积极开展个案探索。同时,集中有限资源多办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益侵害案件,注重以个案办理推动行业和区域相关问题的集中整治。
据悉,2019年,为适应“刑事、民事、行政、公益”四大职能,由高检院开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内设机构改革,高检院单独设立公益诉讼厅。北京检察机关与高检院相对应在市院单设第八检察部,承担公益诉讼职能;分院集中到四分院统一管辖;基层院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或办案组,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公益诉讼办案组织框架,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
下一步,北京市检察机关将加快推进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着手建立技术协作保障机制,发挥相关专业实验室的技术优势,探索建立“先鉴定后付费”机制,为全市公益诉讼办案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和科技辅助,通过个案推动落实先不预交鉴定费,待法院判决后由败诉方承担的机制。
(记者:张雪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