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清甜可口,满满的心意我领了,谢谢!”日前,福建福清监狱民警陈遵凌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根被咬了一口的黄瓜,黄瓜看起来很是青翠鲜甜,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6月12日上午。
当天上午,在福清监狱举行的团体辅导会上,服刑人员曾某一脸兴奋,焦急地询问着现场民警:“陈警官来了吗?我有东西要给他……”
曾某手中拿着两根小黄瓜,颜色青翠,新鲜欲滴。他口中所说的陈警官,是监狱心理矫治中心负责人陈遵凌,他的工作是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从他们第一次接触算起,至今已有6年多。
黄瓜是曾某亲手栽种的,第一茬长了三根,他迫不及待地要与陈遵凌分享,要留两根给陈遵凌,还有一根留给妈妈吃,因为妈妈第二天就要来看他。要知道,这些黄瓜可灌注了曾某的不少心血和情感。
曾某给黄瓜浇水,期待新的黄瓜长大
种子一入土,就成了他割舍不下的宝贝,悉心呵护,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看,从发芽到开花到结果,两三个月来从未间断,细心浇水施肥,还为此向有种植经验的民警请教。偶尔,他还像孩子一样,叮嘱黄瓜“你快快长大”,惹得狱友们开他的玩笑。
接过黄瓜的陈遵凌,又递回一根说,“我吃一根就好,留两根给你和妈妈一起吃。你的劳动成果你自己也要品尝一下。”现在的俩人像是朋友一样。可是谁会想到,现年40多岁的曾某,曾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包括他自己。
因为多次盗窃,曾某有20多年是在监狱度过的。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双腿行走不便,自暴自弃,加上家庭阴影、遭遇不公待遇而心怀仇恨,反抗改造,一度让管教民警很是头疼,将其列为顽危犯。
而这一切,得从6年前的一次持续7天的谈话说起,以其为开端,似乎一切开始慢慢在改变,逐渐出现了转机。
靠一部字典写出多部自传和小说
“曾某2010年转到福清监狱,分配到中队的时,劳动改造的时候就睡觉,还出口辱骂民警……”陈遵凌说,当时自己虽然没见过曾某,但他“声名在外”。2013年,被列为顽危犯的曾某被送入高危监区,陈遵凌随后介入到对他的心理辅导治疗中。
初步了解曾某的个性特点后,第一次见面,陈遵凌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曾某旁边,一句话也不说,就听他讲。压抑已久的曾某打开了话匣子讲述自己的经历,从对被歧视、被虐待的仇恨,到身世、家庭的苦楚,肆意地宣泄自己愤懑、仇恨等千般负面情绪。
“没想到他一讲就讲了7天,讲到动情处,他嚎啕大哭。”耐心听了7天的陈遵凌,知道这个人还有希望,他发现曾某口才很好,情感的体验很深很细致,能够把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很细致地描述出来,或许在写作上能有所发挥。
在陈遵凌的鼓励下,曾某全身心投入写作
“你可以帮助很多人,你知道吗?你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触动、启发别人。你有这方面的才能!”听到陈遵凌这样说,曾某一下子愣住了,完全不敢置信,“怎么可能?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字都认不全,更何况写”。在陈遵凌的鼓励下,曾某有点信心了,陈遵凌给了他一部字典,让他回去写作。没想到,一两个月后,曾某的作品出现在监狱的《宏新报》的头版头条上。
曾某发表在监狱《宏新报》上的作品
见到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可被发表,曾某欣喜若狂、信心倍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陈遵凌的鼓励下,曾某写起了自传和玄幻小说。在自传中,曾某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写了3本下来,陈遵凌发现,全身心投入写作的曾某,在边写边哭边笑中改变了,“刚开始字里行间的仇恨、偏激等情绪慢慢褪却,多了反思、宽容,笔调也平和了许多,时不时幽默一下,表达了很多正能量的东西。”
从此,曾某像是脱胎换骨一般,耍泼、无赖、偷懒、与民警对抗少了,还主动承担起改造任务。靠着这部字典,几年下来他写了4部玄幻小说,俨然成了一位“作家”。“逻辑清晰、想象丰富、细节动人。”这是多位民警阅读后的评价。在小说中,陈遵凌看到了曾某的“新生”,他准备把这几本玄幻小说发表到网上,让更多的人阅读到。
“没有你,我不会去写书。小学三年级的水平能写什么书?谢谢你!我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本书上面,这才是我应该把聪明用到的地方。”目前,正在写作自传体小说《迷罪》的曾某,对陈遵凌当初的启发和鼓励感激不已。
“我要带妈妈游遍中国”
几年前,在一次沙盘游戏中,曾某将他潜意识里面的一些东西表达了出来。“我出狱之后要娶个老婆,带上妈妈,找个地方种地,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正是那时候曾某内心的渴望。
“不久前,曾某跑到咨询室对陈遵凌说:“陈警官,我的想法变了,我出去之后要买一辆车,把它改造成房车,带着妈妈一边打工一边玩,游遍中国大江南北。”这个想法让陈遵凌有点惊讶又安慰,便开玩笑对他说,你的心已经不属于监狱了。
“这样的转变确实很耐人寻味。他对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和追求了,不仅仅是苟且求安,而是有诗和远方。”陈遵凌说,对于服刑人员来说,希望就是一盏指引的明灯,“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记者杨少华 谢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