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遥远,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很近,近到他们和吸毒人员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的还多。他们就是强戒所的公安民警。
天津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曾获得“青年文明号”称号。
走进强制治疗管理处深处,有一片防护网,这里有着一座戒毒所——天津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八个鲜红的大字守卫在戒毒所的门前。而进入这个大门之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流程。
“天津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是我市公安机关收治强制隔离人员的戒毒场所。”眼前为我们讲解的正是戒毒所里的医生——张雷。
据张雷介绍,像他这样的医生,在戒毒所中一共有8位,他们每个人大约要负责40名戒毒人员的查体、诊疗等工作。
“由于吸毒人员大多患有各种疾病,所以戒毒所非常注重医疗安全。在监所收戒前要先筛查重大疾病,确认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等。”
等到正式收戒之后,医生需要每天查房,时刻监测吸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定期为他们查体,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等。“有的吸毒人员自身疾病症状不明显,之后身体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判断他们的病情,是药物治疗还是外出治疗。”说来简单,其中却不乏惊险。
“2015年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一个患有艾滋病的女吸毒人员全身发生溃烂,当时所里的吸毒人员都很恐慌,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其中一个就是血液传播。”张雷他们发现了这一情况后,及时采取措施并将其隔离,最终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郭惠娟是一个爽朗的姑娘,看起来有些童颜的她其实是强戒所的老民警,她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看护女性吸毒人员。
“每天早上8点背《学员行为规范》、9点进监区安检、10点吃零食……”郭惠娟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每天照顾着这些犯了错的大孩子们的生活、学习。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会有一些压力,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不知道竟然会有那么多(吸毒人员),但慢慢地就适应了。其实她们都是普通人,没什么不同的。”
体验过同样心路历程的还有27岁的看守民警张星亚。郭惠娟和张星亚会经常和吸毒人员聊天来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波动。
“因为有些人刚开始进到戒毒所里情绪会很低落。比如有的人身患疾病,对生活也没有希望,就放弃治疗。这时我们就要进行心理疏导。”
小小的戒毒所里常常上演着各种悲剧情节。
“有一次,我们这来了两个人,长得很像,一核对信息发现原来是一对父子。他们原本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有一年突然因为拆迁得到了一大笔钱,这些钱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生活,爸爸每天出去玩,接触了一些不好的人,也因此沾染上了毒品。
逐渐地,二十多岁的儿子也有样学样地开始吸毒。他们二人不上班,晚上吸毒,白天睡觉,不仅把钱挥霍一空,原来的房子也卖了,孩子的妈妈因为看不到希望也离开了家。”
据张雷介绍,这对父子被收戒之后,父亲的情绪非常不好。“这种大起大落对他打击很大。当时他情绪有些低落也不说话。”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戒毒所内特别针对此次事件开会研究解决方案。“除了进行专业的辅导和治疗,我们每天还专门找他聊天,安排他每个月会见外面的亲友,让他心里有一个寄托。了解到他特别在意他儿子的情况。我们就加强了对他儿子的教育,比如多安排他看书、进行一些社会技能培训,让这位父亲看到了希望,情绪也慢慢好转了。”
小小的戒毒所里也常常上演着各种暖心情节。
亲情是戒毒的最大动力。“曾有一个妈妈被我们这收戒了。她女儿当时在检察院实习,妈妈吸毒的问题对这个孩子的职业影响非常大。为了加强妈妈戒毒的决心,我们安排她和她女儿见面。当时的场面很感人,女儿不停地安慰、劝说着妈妈,妈妈也逐渐开始醒悟,母女二人抱头痛哭,最后妈妈承诺,为了女儿也绝不再吸毒了。”
用郭惠娟的话来说,进到这里面来的人总是能得到身心的净化。“里面很多人都和我说在戒毒所中看的书比之前所有的都要多,因为他们在外面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静下心来读书。”
据郭惠娟介绍,戒毒所里有很多吸毒人员都特别“有才”。“我们每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都会组织文艺汇演,学员自己编排关于戒毒主题的节目,比如舞蹈、相声、小品,当天请他们的父母前来观看,每位家长都特别感动。”
除此之外,戒毒所还安排人员教授吸毒人员一些技能,比如画沙画、编中国结送给家人。“我们这有一位民警以前做过音乐,他为吸毒人员组织了一支乐队,有架子鼓、有吉他手、主唱,非常专业。”
在这些青年干警的细心照料、耐心引导、用心矫治下,吸毒人员的人生多了一束光亮和一抹希望。这些民警更像是老师,他们挽救吸毒人员,帮助他们重获新生,也由衷希望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所有的迷失者都能重新找到那条通往未来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