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昨天他在异域建立殊勋 今天他为和平时刻准备再出发

2019-06-16 18:00  来源:重庆长安网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2012年11月8日,联合国南苏丹共和国特派团警察总警监,授予刘操南苏丹共和国瓦伦普州优秀维和警察总指挥长荣誉称号。

2019年5月,刘操在北京参加公安部第42期维和警察培训,为再次出征异国他乡执行维和任务做准备。

  说起重庆市渝中区公安分局37岁的刘操,认识的人都知道刑警出身的他,现在是两路口派出所的副所长;而真正熟悉他的人,还知道他另一重身份——中国首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队员。

  在维和期间,被当地州指挥官称为“神奇小子”的刘操,用专业的刑侦素质和过硬的侦查技能,破获了残忍的纵火案;用“烽火台”的中国古人智慧阻吓了抢牛案;用重庆崽儿的耿直和“犟”,积极保护当地妇女儿童权益……

  他是南苏丹任务区各国警察中最年轻的州级战区指挥官,被联合国评为优秀州总指挥长,荣获联合国优秀勋章,受到公安部国际合作局通报表扬,荣立个人一等功。

  今年4月至5月,刘操在北京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公安部第42期维和警察培训,为他再次出征异国他乡执行维和任务做着最后的准备。

  他说,“维和”是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段容易“上瘾”的人生旅程,可能是因为锄强扶弱的信念,也可能是为了守护和平的初衷。

  受命赴危邦 异域显殊能

2012年1月,刘操同南苏丹共和国琼莱州维和警察总部同事开展联巡。

  6月10日,记者见到了刚刚回渝的刘操,人们口中的国际铁警一脸坚毅,十分果敢。他翻开相册,拿出一张张珍藏已久的照片,讲述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恍如昨天。他说纵然时隔八年,远隔万里,他还是会时常牵挂着那片曾洒过血汗的土地,那些曾并肩战斗过的“黑哥们”。

  2011年11月10日,由重庆市公安局单独组建的中国第一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远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渝中区公安分局的刘操就是其中之一。

  刘操最初被分配在波尔战区。该地区是南苏丹琼莱州州府所在地,人口众多、部落密集。民间武器泛滥,并驻扎着政府军、叛军、部落军队等多种武装力量,各种势力间矛盾尖锐,冲突十分激烈。

2012年5月,刘操在南苏丹波尔地区,指导当地社区民警相关社区警务工作。

  在陌生的环境里,刘操凭着中国人特有的努力和勤奋,积极开展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先后任职波尔战区警署顾问、培训教官和社区警务协调官等多个岗位。

  任务区内的严峻形势引起了联合国高度重视,为了提供全面翔实的数据材料供联合国准确决策,刘操常常要加班加点开展工作。其他同事下午四点准时下班,但他却还要留在办公室里查收数据、分析研判、集合汇总、撰写报告……每天都要忙到午夜时分。

  “他的工作时间是其他同事的两倍,而他的工作成绩却是同事的三倍还要多!”州维和警察指挥长曾如是评价。刘操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和优质高效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各级行政长官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在到达任务区的第三个月,就被提升为行动调度官。

  孤胆擎重任 神威震宵小

  2012年3月一天早晨,维和营地接到当地警察部门的求助电话,称该辖区发生了重大的疑难刑事案件,请求给予技术支援。刘操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询问了解到这是一起失火案,受害人是一名当地妇女和她的四个孩子,最大的六岁,最小的才刚满一岁,房门被人从外面锁住而无法逃生,现场惨不忍睹。

2012年3月,刘操在南苏丹共和国琼莱州开展一起纵火案的调查取证工作。

  刑警出身的刘操凭借职业的敏感性立即断定这是一起恶性纵火凶杀案,他马上指挥当地警察封锁四周,并展开进一步现场勘查。可是,由于当地科技水平极其落后,无法完成提取指纹等侦破手段,而且案件发生在夜间,没有目击证人,侦破工作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怎么办?怎么办?”刘操心急如焚。他又回到现场,徘徊良久,苦苦思索。突然,他眼前一亮。原来,他发现周围村民的茅草屋顶有些潮湿。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即使天降暴雨,一两个小时之后地面也会迅速恢复原状,但屋顶茅草中的水分却可以保持很久。

  “昨晚这里下过雨吗?”刘操向村长询问。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刘操立即展开逻辑推理:受害人被反锁家中,说明是他杀;没有侵财意图,那么报复行凶的可能性最大;新雨之后纵火,茅草屋顶水分很足,没有助燃物是很难燃烧起来的。对,助燃物!刘操立即组织对受害人的亲戚、邻居、朋友等进行询问,按照仇杀的思路查找嫌疑人,并对照嫌疑人名单走访当地加油站。不到半天功夫,一个名叫塞尔瓦的嫌疑人就浮出了水面。

  原来,她是受害者的隔壁邻居,曾因生活琐事多次与其发生口角和撕打,并于案发前一天在当地加油站买过一瓶汽油。刘操立即组织当地警察传唤塞尔瓦展开讯问。经审讯,塞尔瓦老老实实地交待了犯罪事实。

  烽火传警讯 莽原漫奇兵

2012年8月,刘操前往南苏丹共和国瓦伦普州维和警察总部图拉雷分局,同派驻边境的维和警察代表交流工作情况。

  南苏丹以游牧民族为主,牧民追逐水草,常常会远离闹市。而安依迪村则正是琼莱州最大的一个牧民聚集地。该村位于边境地带,各国政府军、叛军、部落势力和流窜的游击武装犬牙交错,邻近的上尼罗河州水贼也常来滋扰,长期以来造成法令荒疏,民风十分强悍。

2012年10月,刘操在联合国日到南苏丹共和国瓦伦普州第一中学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并向第一中学赠送足球。

  2012年1月23日,正值中国春节,刘操一大早就受命前往安依迪村,这里发生了抢牛案。头晚,5名匪徒(初步判定为穆勒部落武装)手持步枪和冲锋枪袭击该村,当场打死5人,打伤28人,抢走1500多头牛。

  刘操经现场勘查取证,很快形成工作报告,但他又陷入深深思索:安依迪是偏远村落,抢牛抢羊案三天两头发生,由于通讯网络无法覆盖,一旦被抢受害人无法电话求援。跑到警察局报案,一趟往返至少四五个小时。

  刘操想到了办法:组织附近村庄村长、辖区警察及相关军队负责人召开社区警务工作会,要求各村搭建草台,一遇紧急情况就立即点燃谷草,附近村庄发现浓烟后依次焚草传讯,当地警察和军队等就会迅速发现警情。

  “狼烟传讯”方法效果出奇的好。不到一个月,当地警察就在地方军队协助下,现场抓获两个抢牛团伙。捉获武装抢牛人员25人,缴获AK47半自动步枪20余把。附近的盗贼也纷纷望风而逃,抢牛案件一下子减少大半。

  事后刘操被联合国的长官、同事、部落酋长等团团围住,纷纷询问他是如何想到“狼烟传讯”的办法时,刘操微微一笑:“在我们汉语中,‘警察’的意思就是要‘警之于前,察之于后’。所以快速传警、及时处警,争取在第一时间把群众损失降到最低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至于烽火传讯,那是我们祖先两千多年前的发明。那时候,我们修建了长城,设置了烽火台……”

  大义助危弱 雄辩服群英

  2012年6月,刘操暂代琼莱州维和警察指挥长期间,发现受教育水平的制约,当地警察的理论水平良莠不齐,从而造成违反人权的案件时有发生。

  在一次案件讨论会上,一位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协会负责人反映了这样一个案例:当地一个名叫斯蒂娜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带着三个孩子返回娘家生活。但其亲生哥哥赛比特嫌她拖累长期对其进行谩骂殴打,并不准小孩读书。当时母子四人已被关在茅草屋里多天,赛比特正在联系人口贩子准备把三个孩子卖掉。

2012年10月,刘操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在南苏丹共和国瓦伦普州警察局推动女权建设,增加女警编制及职能,提高女警地位等倡议,得到当地高度评价和积极响应。

  刘操立即找到南苏丹刑法典,仔细翻阅了相关条目之后,他与琼莱州总警监一起召集负责此案件的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讨论。会上,刘操对照法典有理有据地逐条指出赛比特的违法行为。而参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却态度蛮横地提出:“你要知道这里是南苏丹,我们不是一部法律就可以到处通行的。我们全国有两百多个部落,风俗各不相同,我们首先要尊重的是部落法。”

  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刘操据理力争:“我承认当地部落风俗中不禁止男人对家人打骂管教,但赛比特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打骂的范围。”他随手拿出一份医学鉴定,“这是斯蒂娜的伤情报告,她的伤势已构成轻伤,所以这是一起典型的故意伤害案件。赛比特剥夺儿童读书的权利,将他们关在茅草房里,其行为已经构成了非法拘禁罪,这更是铁的事实……”

  刘操铿锵有力的陈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他继续出示南苏丹刑法典相关条款,并提出立即刑事拘留嫌疑人、对受害人提供法律保护等六项措施。

2012年10月,开展“解除武装进社区,增强民警亲和力”的专项警务活动中,刘操提议组建了南苏丹共和国瓦伦普州警察局第一支女子巡警队。

  事后,刘操又乘热打铁,组织当地维和警察协同妇女儿童保护组织人员进入社区,对此类恶性案件的违法性及不良后果展开广泛宣传,随后又展开了“远离毒品”、“社区守望”、“交通管理”等十几个课题讲座,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并带来积极影响。

  2012年7月,来自中国维和警队的刘操,被任命为瓦伦普州指挥长,这意味着,他成为了南苏丹任务区各国警察中最年轻州级战区指挥官。同年11月,刘操在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联合国民事维和任务后,回到了家乡故土,回到了他曾经熟悉的刑事侦查民警的岗位。

  据悉,刘操已于近日通过联合国维和警察甄选考试,他即将重新背起行囊,奔赴异国他乡,再次踏上他的“维和”征程。他说,再多的荣誉也只能留给昨天,因为明天,他还要迎接更大的挑战……

2012年9月3日,刘操代表南苏丹共和国瓦伦普州维和警察总部参加瓦伦普州最高级别治安安全形势分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