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阿呷紧紧攥着监狱的资助金,即将登上前往广州的火车,刘青松掏出口袋里仅有的5张100元钞票,塞到阿呷的手中。“青爸爸!谢谢你!”阿呷登上火车,挥手与刘青松道别,她早已泪流满面。
车轮徐徐转动,刘青松不停向车内的阿呷挥着手,他不断重复喊着:“到了那边,要听话哦,好好读书”。作为一名工作20多年的警察,他见过太多离别的场景。这一次望着火车远去的影子,这位铁骨柔情的汉子眼圈红了。
两人并非父女关系,也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阿呷只是刘青松帮扶的一名服刑人员的女儿。
刘青松是四川省攀西监狱的一名监狱警察,2011年以来,他不仅力所能及的开展帮扶,更积极协调当地政府、社会公益组织,为249名服刑人员困难家庭的353名未成年子女争取到助学金,累计帮扶了442个孩子,让他们重返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孩子们寄来了数十封感谢信,有的亲切地称呼他为“青爸爸”。
▲刘青松看望孩子们
八年的帮扶之路
累计为517名罪犯提供帮助
见到刘青松时,他正在打电话安排给一名服刑人员的孩子发放助学金的事宜,“一定要按时发放,不然孩子可能没有生活费。”
个子不高,文质彬彬,寡言少语,刘青松看起来非常朴实。他现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四川省攀西监狱教育科副科长,负责罪犯的教育改造;一个是“刘青松帮扶帮教工作室”的负责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服刑人员贫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进行帮扶。
1997年,刘青松大学毕业分配到攀西监狱工作。2011年,刘青松转战教育改造战线,尤其关注帮扶帮教方面,他用行动诠释“每改造好一名服刑人员,就能挽救一个家庭”的理念,努力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
从那时起,刘青松就开始对狱中的服刑人员进行帮扶。“一开始,主要是对服刑人员进行帮助,比如联系地方对特困家庭、重大变故家庭解决低保或临时救助,或是联系公安部门,协助解决服刑人员子女的户口问题,后来也会联系交管部门、劳务输出基地等,帮他们解决诸如驾驶证换证难、临释人员找工作等问题。”
云南籍服刑人员陈某的孩子,因没有户籍,一直迟迟未能上学,而要上户籍,必须做亲子鉴定。在收到陈某的求助后,刘青松与当地公安部门积极协调,为解决父子异地鉴定难的问题,刘青松又与凉山州公安局反复协调,最后确定由当地公安部门采集孩子血样、监狱采集父亲血样,一同送到凉山州公安局进行亲子鉴定,再将鉴定结果邮寄回当地派出所上户。最终,陈某的孩子顺利上户。
罪犯沙某曾经有段时间总是失眠,改造表现不佳,总是唠叨着“这下完啦!这下完啦!”刘青松得知该情况后找他谈心。原来该犯服刑前是一名大型客车司机,驾驶证即将到期,担心自己在监狱里无法按时换证,A1驾驶证就会成为一张废纸。
服刑人员换证难是个普遍问题,也是困扰刘青松多年的问题。在请示监狱领导同意后,他联系了凉山州交警支队、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机动车驾驶人体检中心。经多次协调,为服刑人员换证开通了绿色通道,医生定期进监狱为换证服刑人员体检,监狱民警携带服刑人员资料到车管所集中办理换证。罪犯沙某的烦恼事解决了,沙某激动的说“刘科长,谢谢!”此后,沙某改造积极性明显提高。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据攀西监狱统计的数据显示,8年来,刘青松累计为517名罪犯解决类似孩子读书、上户、驾照年审等实际困难。
为何要帮服刑人员的子女?
“孩子们是无辜的”
在多年工作中,刘青松和同事发现服刑人员在狱中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最忧心如焚的是孩子无人抚养。更有甚者,一些服刑人员的孩子因无人抚养辍学而流落街头,因为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有的孩子甚至重蹈父母覆辙走上犯罪道路。
至今,刘青松的脑海中仍忘不掉三个孩子眼神,“犹如摄影家解海龙拍摄下苏明娟渴望读书那样的大眼睛,让人久久不能忘却。”这是他帮助服刑人员子女的开始。
2015年,刘青松去云南某县探访服刑人员子女。“他们的家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三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两位老人体弱多病,家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孩子们生活都困难,更不要说上学。”三个孩子眼巴巴的望着刘青松,这一双双清澈黑亮、充满渴望的眼睛,击碎了他的内心,“我就想帮帮他们,孩子是无辜的啊!”
“为什么要帮这些孩子?”这是刘青松经常要被外界问及的一个问题。刘青松总是这样回答:“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父母宠爱,父母犯了罪,但他们的孩子是无辜的。”他认为,服刑人员触犯了法律,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子女因此失去家长的呵护、家庭的关爱,也是受害者,“服刑人员的孩子不得不面对父母犯罪的阴影,有的孩子变得内向,甚至还要面对来自同学、邻居、朋友不一样的眼光。”
这种环境下,服刑人员子女大多脆弱而敏感,对于陌生人都保持着警惕和防备。
有一次,刘青松和同事到凉山某县服刑人员家走访,但是小孩看到是穿着制服的警察,跑到家里躲起来,后来他们才从家属口中了解到,“孩子父亲的是被警察抓走的,留下了心理阴影。”因此,刘青松的工作室配备了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女民警,家访时会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需要社会对他们有所关心和支持。”刘青松觉得这件事值得去做。
经常自掏腰包资助孩子们
同事眼中的“刘执着”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刘青松的妻子是攀西监狱的内退职工,家里还有两个老人需要赡养,他自己贴钱帮助服刑人员的子女,开始也不敢给妻子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仅凭监狱和他个人的力量想要帮助服刑人员的子女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在2015年,他积极协调“从诫环教·西部益善”联合会对服刑人员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进行资助。他还和凉山州关工委加强沟通,2015年11月,凉山州关工委与上海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签订了“同一苍穹下凉山助孤助学项目”,资助凉山孤贫儿童。
三年前,刘青松与攀西监狱的二监区教导员史斌贤开着私车到攀枝花某地家访,得知罪犯徐某某的孩子刚刚中考完,因交不起学费,就到镇上的小餐馆打工,与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刘青松当时给了孩子300元,后来又四处奔波,多方联系,为小女孩争取到了上述协会的全额资助,赴广州珠海商务职业学校学习。临行前,刘青松倡议科室捐款,他个人捐了1000,在送孩子去读书的时候又给了3个孩子每人1000元做生活费。
由于经常自掏腰包资助孩子们,妻子陈晓梅开始并不理解,还把他的工资卡没收了。逐渐,妻子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不再阻止,并且担心刘青松时常“做好事”身上钱不够用,将丈夫的工资卡还回的同时,还把自己的工资卡拿给他。
“一开始,我还是有些不理解,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后来我也不反对了,我觉得也是在做好事,能够帮到这些孩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妻子陈晓梅选择默默支持丈夫,照顾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她身上,15岁的儿子在绵阳读初二,更多的时候,都是她前往绵阳看望孩子。
在同事史斌贤眼中,刘青松几乎没有周末或节假日,除了工作日在监狱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更多的时候是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走访或者帮扶工作。“他这个人不会开车,经常是坐班车,再换摩托车,或者步行两三个小时,哪怕再远再晚,他也要亲手将助学金交到孩子和家人手中,我都被他的精神感动。”史斌贤觉得他这样奔波很不方便,有时便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自费和刘青松一起下乡入户看望孩子们。
有时候,服刑人员家太过于偏远,不得不在天亮前就出发。“他这个人做事很踏实,有时我们笑着说他是一头倔牛。”同事沈鹏这样评价他,“人如其名,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目标不回头,做一件事总要把他做到最好。”因此,在单位里,还有一些民警称呼他“刘执着”。
▲刘青松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
孩子叫他“青爸爸”
几乎走遍了整个凉山州
在攀西监狱,走进以刘青松命名的帮扶帮教工作室,一副名为“爱的足迹”图片十分显眼,这些都是刘青松去过的地方。在凉山州17个县市中,仅有木里县没有去,周边的攀枝花、云南等地都有他的足迹。
在刘青松的办公室,还保存着数十封感谢信,有些是服刑人员写的,更多的是帮扶的服刑人员子女寄来的,还有孩子亲切的称呼他为“青爸爸”。在他看来,教育是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重要途径。
“我是受到资助的xxx同学,助学金我已经收到,非常感谢您们对我和我家庭的帮助,我母亲的负担因此减轻了许多……”一封落款2018年9月的感谢信,是一名受助的大一学子写的。
一名收到资助的高中学生这样在信中说,“是您们的帮助,让我有了能在这样一所优秀的学校里开始我的高中生涯……我坚信,人穷志不短……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了这份帮助,我更会尽力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的大学。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让我的母亲和外婆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信件很多,除了对监狱和刘青松的感谢,孩子们还会在信中描绘他们的人生梦想、倾诉生活中的烦恼。这些信,刘青松都精心收藏着,但他很少拿出来看,他怕这些文字戳中泪点。“只要他们好,我就放心了。”他说,只希望这些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做个平凡的普通人。
爱心帮扶,他不是孤单一个人
8年353名孩子获得助学资助76.93万
▲迟到9年的全家福,刘青松为服刑人员拍下全家福
刘青松的事迹感染着、影响着监狱的同事,在爱心帮扶这条路上,他不是孤单一个人。
卢某某夫妻两人因贩卖毒品罪,分别在攀西监狱和凉山监狱服刑,他们的三个未成年孩子,靠政府救助和亲戚接济生活。攀西监狱将三个孩子纳入助学项目救助,解决了他们的读书问题。在走访中,“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向孩子们发放了心愿清单,可兄妹三人什么都没写,该基金会的秘书长杨锐问他们是不是想爸爸妈妈了,他们一下子眼泪涌出来了,一语不发,只是点头。自父母入狱,孩子已有九年没有见到他们了。
去年,在刘青松和“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锐的积极促成下,三个孩子与父母在监狱相见,民警为他们拍下了一张等待了9年的全家福。
八年来,共有249名服刑人员的353名未成年子女,获得各类助学资金共计76.93万元。尤其从2015年以来,在他的努力下,“从诫环教·西部益善”协会、“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始关注到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助学金、读书、就业渠道等方面的帮扶,西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西昌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还专门针对西昌籍服刑人员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定期开展“暖心关怀行动”。
2019年5月7日,“刘青松帮扶帮教工作室”在攀西监狱落地。目前,固定的成员有6人,都是民警。
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刘青松帮扶帮教工作室”爱心在延续
▲以刘青松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内,墙上的这张图显示了他的爱心足迹
“它不仅是对刘青松成绩的肯定,也是全狱民警职工的期望所在。”攀西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张学俊给出了答案,“我们希望通过刘青松一个典型,让工作室发挥‘乘数效应’,通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联盟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扩大服刑人员贫困家庭帮扶面。”
更让刘青松和同事感到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帮扶的未成年人当中,没有发生辍学和犯罪的现象。
文家三姐弟双亲服刑,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在贫困的姑妈家,在监狱和“同一苍穹下”志愿者的帮助下,三个孩子分别受到半点公益球队和广州曾女士的资助。4年来,孩子们阳光健康成长,学会了勤俭,懂得了体贴感恩。据孩子的姑妈讲,7岁的小文每天2元钱的早餐钱只花一元,剩下的积攒起来交给姑妈。
去年底,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孩子也成为了帮扶志愿者,他是攀西监狱一名服刑人员的孩子,刘青松曾帮助过他。小李的父亲在监狱服刑,母亲和父亲离婚,他被寄养在姑妈家,初二便辍学。2015年,刘青松主动联系了公益助学机构,争取到了3个帮扶名额,其中就有小李,他得到了读书就业一条龙救助,从技术学院毕业后,现已在湖北襄阳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最高时能拿到每月8000元的工资。
对于刘青松,小李充满了感激,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问候。同时小李主动向监狱提出,要帮扶一名服刑人员的孩子。
最近一次家访,刘青松将服刑人员想对子女说的话制成视频放在手机里,播放给孩子们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看着面带笑容的孩子,他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快乐,这更加坚定了他走下去的决心。
最近,在攀西监狱,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到“刘青松帮扶帮教工作室”中,这场没有终点的爱心帮扶正在延续。(部分图片攀西监狱提供)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