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里,我爸从来没有抱过我一次,小时候我只知道爸爸不喜欢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审理的一起继承案件的当事人宁宁,哭着对法官说。
该案中,在母亲去世后的第18天,女儿宁宁一纸诉状将父亲车老诉至法院,要求剥夺父亲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
遗产继承背后隐藏重重疑团
承办法官朱晓辉说:“女儿起诉要求继承母亲遗产的时候,是没有余地的,一分钱都不给父亲。”“独生子女与父母因继承起诉的确实比较少,那是什么原因让本应该舐犊情深的父女在法院短兵相见呢?”法官助理邓琼道出了心中的疑问。
带着这个疑惑,承办法官将这对父女约至法院分别了解情况,发现这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遗产纠纷,而是40多年来各种矛盾的积压。宁宁父亲为了节省保姆钱,提出离婚并让妻子净身出户,要求与保姆结婚,由两个人共同照顾宁宁母亲。虽然该想法在宁宁地强烈反对下无疾而终,但在几个月后,一向病情稳定的母亲却在保姆的照料下窒息死亡。而父亲前后不一的证词以及父亲同意尸检不是为了查清母亲的死因而是为了证明保姆的清白,让宁宁非常不能接受。对于宁宁父亲来说在替妻子料理后事的时候,女儿却忙着起诉争财产,难道女儿眼里真的只有钱?女儿是否是自己亲生,这个疑问横在车老心头40多年,自己将来又如何养老?种种横亘在父女俩中间矛盾、疑问,终于在为母亲购买墓地的事情发生争执后爆发。而对于法院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疑团——为何父亲向法院提交的遗嘱,女儿却说遗嘱上书写的时间正是母亲发病住院母亲无法正常表达的时间?
深入调查走访促调解
考虑到该案疑点较多,矛盾冲突较大,为了顺利调解,法官决定先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情况。从母亲死亡问题出发,法官前往当时立案调查的派出所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又分别询问了母亲的妹妹、照顾母亲的保姆,走访了周围了解情况的邻居。同时,法官与母亲住院时主治医生取得了联系,了解遗嘱订立时母亲的精神状态及表达能力。了解后,法官无奈发现多年的隔阂已把这个家庭的情感基础彻底消磨殆尽,父女关系十分敌对,调解成功率很低,面对这种情况,法官决定在调解中间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法官共同调解。调解中,法官和心理咨询师注意到父女俩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信任,基于这种互不信任的状态,俩人关系几乎降到冰点,调解现场双方情绪几经失控,几乎不可能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共识。
心理评估辅导寻症结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调解工作陷入困境时,心理咨询师韩金决定分别给双方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在与女儿测评中,心理咨询师通过女儿的沙盘摆放发现,女儿内心对于家庭温暖和父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并且对自己与父亲血缘关系也没有丝毫的怀疑;相反的是,这位70岁的老父亲十分质疑血缘关系,疑惑长期在心中盘旋导致他对养老缺乏安全感,这也是他对财产十分看重的原因。而父亲对于血缘关系的质疑正是父女间互不信任的根源所在。“它是很早被埋下的一颗种子,这4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生根发芽,像一棵大树一样,他的这些质疑会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所有问题的判断和抉择。”心理咨询师说道。
倾心调解弥合伤痕亲情
为了解开被告的心结,尽量缓解双方矛盾,法官征求父女俩意见后,决定给双方做亲子鉴定。“这份鉴定结果将成为本案调解的重大突破口。”最终鉴定结果显示存在亲子关系,法官立刻将结果告诉了父亲,短暂的沉默后,父亲失声痛哭:“我终于有个孩子了。。。”,抱着妻子的遗像不断地说对不起。女儿也说出了自己心里话:“你养了我40年,不管以后怎样,我都不可能不管你。”法官趁热打铁,给双方理清了案件的法律关系。在看到关系父女有所缓和,法官又继续做调解工作。对于父亲,法官说道:“女儿从来没有怀疑过和你的关系,而你从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怀疑她的身世,在生活中把你的情绪有意无意折射到她的成长中,这对女儿很不公平。”对于女儿,法官劝解道:“父亲对你有生恩有养恩,虽然心存质疑,这么多年也还是倾心付出,希望你们双方以亲情为重,互谅互让。”终于,案件达成初步调解意向。当着法官的面,父亲给了女儿一个迟到了多年的拥抱:“宁宁,和老爸吃顿饭吧!”
看到此景,法官语重心长地说道:“经过40年的磕磕绊绊,矛盾的日积月累,你们已经走得很远很远。再好的缘分也经不起敷衍,再浓的亲情也经不起猜忌。家人间彼此信任是打开心门的钥匙,也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彼此信任的家庭,会让一个人真正的独立和完整。愿你们以后真诚相待,彼此托付,彼此成就!”
“起初他们的关系是一个原点,后来关系恶化到相背而行、越走越远,作为一名家事法官,我们的调解工作也许不能让他们回到最初的原点,但是却能让他们转过身来,在今后的路上相向而行、越走越近。”朱晓辉说出了千千万万个家事法官的心声。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都一一化解,但是通过努力能够使当事人认识到亲情的重要、家庭的可贵,这才是津南法院家事审判改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