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勇联系爱心人士为王河小学进行捐赠
贺建华入户登记贫困户情况并宣传帮扶政策
走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大楼,一头钻进黄土沟。2017年1月,马志勇和贺建华主动请缨,成为自治区检察院第二批帮扶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的驻村扶贫干部。
“作为一直生长在城市里的我,也曾有过两次扶贫经历,但都是做了些表面工作,没有真正实质性地深入到农村实地。当得知又有到农村工作的消息,经所在党支部书记批准,我第一时间报了名。”马志勇说到。和马志勇不同的是,贺建华老家是农村的,对基层了解相对较多,但12岁之后就离家求学的他,提起驻村,心里也觉得慌。
“但是,有院党组的大力支持,我们心里踏实,干劲十足。”马志勇说到。“投身四百多公里外的陌生之地,一待就是两年,总得为他们干点什么吧!”这个朴素的念头,一直支撑着他们,直到出色地完成使命。2019年5月,宁夏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为“2017—2018年全区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马志勇同志为“驻村帮扶先进个人”。贺建华同志先后被西吉县政府表彰为“驻村扶贫先进个人”和帮扶优秀个人。
“政策通”通向百姓心
马志勇到贫困建档立卡户家了解情况
王河村是自治区检察院的扶贫驻点村,先后有三批扶贫干部驻村帮扶,马志勇是第二批,即是扶贫工作队队长,又是王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7年2月,一到岗,他们就跑遍了王河村每个农户家,与村民面对面谈心交流,了解家中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路子,宣传扶贫政策,帮助制定致富措施。
2017年4月,马志勇和贺建华走进了贫困建档立卡户张文俊的家,屋后宽敞大气的牛棚引起了马志勇的注意。
“这么好的牛棚怎么才养了三头牛啊?”马志勇的一句话,引出了张文俊的烦心事。2016年,张文俊为养牛花了五六万修建新牛棚,牛棚有了,买牛的钱还没有着落,又赶上儿子谈婚论嫁,女方家要20万现金和100克的黄金作为彩礼。这下,原本就贫困的老张一家子更加陷入了苦闷之中,“买牛钱都凑不够呢,哪还有钱给彩礼哦!”张文俊皱着眉头喃喃自语。
马志勇了解情况后,工作队研究了张文俊的致贫原因,结合党的金融扶贫政策和养殖补贴政策。工作队再次来到张文俊家,向他宣传了政策,建议他还是先把牛养起来,等家里有了钱再考虑其他事情。“等钱袋子鼓起来了,其他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马志勇的鼓励和帮助,让张文俊下定了养牛脱贫的决心。随后,扶贫工作组先后两次协调为张文俊申请到了共10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这两笔贷款让张文俊家的牛迅速从3头增长为10头。考虑到养牛需要饲料,单独购买成本过高,贺建华又仔细为张文俊算了算账,建议他腾出几亩地专门种植玉米,新建青储饲料池,从而大大降低养牛成本。2018年7月,张文俊养的牛产下了六头小牛犊,为他带来了三千元“见犊补母”补贴,全家人的收入一下翻了几番,儿子的婚事也有了着落。
成为熟悉政策、吃透政策的“政策通”,这是马志勇和贺建华给自己定下的基本目标。考虑到王河村村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信息也相对闭塞,为了让村民们第一时间了解党的扶贫政策、用好扶贫政策、享受扶贫政策,他们下大力气,利用文化广播室、农民讲习所、走家串户地宣传,一项项新举措将一条条好政策送到了村民身边,也让扶贫工作队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修路、引水解民忧
贺建华带头整治村环境卫生
入村的第一天,马志勇和贺建华的心就被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给揪住了。
王河村距离兴隆镇虽然只有1.5公里,村里只有一条年久失修的窄路,村组巷道基本都是土路没有硬化,“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不仅村民出行困难,农产品外运更是深受影响,是阻碍村里发展经济,促进脱贫的一道坎儿。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王河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工作队召集村两委、村民代表一同商议,又多次向县政府汇报情况寻求帮助,还跑到“娘家”——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讨来”了6万元扶贫专项资金。2017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扶贫督导组到西吉县督导扶贫工作,马志勇又“厚着脸皮”向督导组反映了王河村修路难的问题,终于争取到了7.5公里的道路硬化项目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尘土飞扬的道路终于实现了5.1公里的道路硬化改造,未完工的最后3公里,则成了马志勇和贺建华难以放下的记挂,也成了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三轮帮扶工作队的一块“硬骨头”。
能用上清洁环保的自来水,是王河村村民的另一大盼头。2017年,西吉县落实保障饮水安全工程,由政府出资铺管引水到“家门口”,村民只承担一小部分入户费用。“既然都引水到门口了,为啥不全包了,直接把自来水接到我家?”村民们的不理解让工程实施受到阻力。马志勇和贺建华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说明引水入户的好处,列明费用开销,打消了村民的疑虑。针对个别特别困难,确实难以承受自费费用的家庭,他们自掏腰包,解决用水之急。截至2019年初,王河村自来水入户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啦。”村民们都为马志勇和贺建华点赞。
致富带头人引领大家齐脱贫
王河村耕地少,用水难,增收渠道单一,如何促进村里的产业经济增长一直让马志勇绞尽脑汁。很快,他将目光锁定在了王河村的特色产业——“三粉加工”。
为鼓励村民积极投入产业生产,马志勇找到了王河村三粉加工合作社的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古海银,通过古海银传授技艺,带动十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到“三粉加工”中,使建档立卡户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同时,按照干部联户帮扶的要求,马志勇组织村干部、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和驻村工作队,按照每人帮扶不超过5户的要求,对全村2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建立“建档立卡户”微信群,及时宣传政策,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书记,我啥也不会干,打点零工挺好的。”在结对帮扶中,村民马学林的态度让马志勇担心。马学林的孩子和老婆都在新疆,他一个人留在村里,既不外出务工,也不好好种地,就靠干点体力活糊口,收入很不稳定。“不会可以学。你年轻力壮,家里有地,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了。现在的扶贫政策好,只要肯干,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在为马学林做思想工作的同时,马志勇将他介绍给了村里的一位种菜能手,由他带领着马学林学习特色蔬菜种植。
“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让贫困户身边的人现身说事,在思想和行动上扶他们一把,真正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共同发展中,扶贫才能既精准又有效。”马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