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带他走好新生“第一步”

2019-05-27 20:38  来源:江苏法制报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使劲,使劲!对,很好!”“瘫痪”两年半的王某有些紧张,但他最终还是非常努力地扶着床架站了起来,颤颤巍巍地迈出了新生的第一步。

    “破除坚冰与冷漠,少不了‘认真、顶真、当真’的工作精神。”这是江苏江宁监狱十七监区监区长薛超从无数个教育改造案例中总结出的工作感悟与体会。

   耐心稳控思想情绪

    “你们要为我瘫痪的双腿负责!”态度蛮横恶劣的服刑人员王某,坐在轮椅上大喊大叫,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他挑衅,都在与他作对。一向沉着稳重的薛超冷静观察着王某的表现,没有急着与他搭话。

    入监服刑不久的王某,自称腿疼要求前往监狱医院就诊,在治疗期间又以药物副作用大为由抗拒吃药,医院多次诊疗结果均表明王某的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未见明显异常。但之后,王某便坐上轮椅,抗拒管教,挑衅他人,破罐子破摔。

    王某为何装病?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靶向发力,需要找准问题根源。回到值班室的薛超仔细梳理着王某的档案材料,对王某的主客观情况进行详细研判,深入分析成因。

    在接下来的管控过程中,薛超对王某格外关注,每当值班时总是找其谈话聊天,耐心听其诉说,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本周,我们监区大部分服刑人员的改造态度都不错,特别是王某在腿脚不便的情况下,被子依然叠得非常好,值得大家学习。”薛超抓住了这一点,在服刑人员教育会上表扬了王某。期间低着头的王某,时不时抬起头,小心翼翼地观察别人的反应,双手局促地来回在裤子上摩擦着。

    薛超趁热打铁,定期找王某进行个体心理辅导,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引导王某改善情绪、专注当下,激发了王某改造情绪,见到了一定的成效。

细心捕捉蛛丝马迹

    找到教育矫治的一个切入点,还不足以与王某“正面交锋”。想要让王某放下包袱,激发其内心重新“站起来”的渴望,还需要进一步打开突破口,找准问题症结。

    “看,快看,他在悄悄地活动双腿。”“是的,确定无疑。” 2016年8月7日凌晨2时许,执着的薛超和监区监控值班民警在监区监控台前,终于捕捉到了王某“神不知鬼不觉”的小动作。

    来不及高兴,证据保全后,一条条基本信息、一个个曾经的工作经历又反复在薛超的脑海里循环播放。薛超敏锐地判断,王某是在逃避劳动、逃避改造,“瘫痪”的背后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你身上有许多优点,要敞开心怀,多讲讲心里话。”手握证据的薛超,还是希望找到心理上的突破口。

    数十次的心理辅导后,薛超发现满身是“刺”的王某,从小就缺少家庭关爱,内心脆弱,防备心里强,需要被人关怀的,此次他再次犯罪,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亲情关怀缺失,因此逐渐丧失了生活信心,进而自暴自弃。

    “我不要联系家人,女儿都和我断绝关系了。”从不愿提及家人的王某在薛超“不经意”的谈话引导中吐露出一条关键信息——“女儿与他断绝关系了”。这更加坚定了薛超运用正面引导加真情感化的信心。

    真心引导修复裂痕

    捕捉到王某对女儿的思念亏欠之情后,薛超主动与王某女儿沟通,多次电话沟通,消除王某女儿的怨恨误解,让她从一开始的拒绝沟通,变得理解和支持监狱民警的工作。

    “喂,喂,爸爸是你吗?”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王某拿起电话的手在不停地颤抖,欲言又止,这种沉默或许是因为内心的不安与愧疚,又或是因为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诉说。

    “联系到你家人,非常不容易。”薛超走到王某耳边轻声提醒到。

    “家里一切还好吗?”“家里一切都好,爸你不要挂念。”王某哽咽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爸,你一定要好好表现,我们都在等着你回来呢!”听到女儿关切的声音,王某再次趴在桌面上,泣不成声,终将憋在心里长久的情绪宣泄了出来,受到创伤的亲情裂痕也慢慢得到了修复。

    “我欠家人的太多,我一定要早点为家庭尽一份责任。薛大,您看我这样的情况还有机会减刑,还能早日回家尽父亲的责任吗?”备受触动的王某哽咽中倾诉着内心的担忧。

    尽心校正改造航向

    “只要积极改造,好好表现,现在并不晚,努力争取,你可以的。”薛超乘势而上,加强对王某进行教育。真情的关切鼓舞,真诚的指导帮助,让王某慢慢从心理上迈出了新生的第一步。

    就在王某志气满满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因长期装瘫,其腿部肌肉出现了一定程度萎缩,一时站不起来了,王某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不要心急,慢慢来,我们一起帮你!”这时的薛超却心急了起来,休息时间多次跑到医院咨询康复方法,积极主动协调监狱医院为其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还和监区民警一道多形式、多场景、多源点对其进行心理暗示,帮助缓解王某心里负担和压力,激发王某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2016年9月27日,阳光洒在薛超和王某的身上。“使劲,使劲!对,很好!”薛超激动地为王某大声鼓劲,王某扶着床架站了起来,颤颤巍巍地,迈出了新生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从扶床走到挪动走,一天一个变化,王某的改造也步入了正轨。2017年三季度,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王某减刑七个月。

    新生的每一步,都是华丽的蜕变。薛超和同事们秉持认真顶真当真的精神落实“五大改造”,攻坚克难,点化顽石,用心带领服刑人员走好改造每一步,让他们重塑新生。□孙银军  刘 巍 朱香龙 张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