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只有一封地址不详的信件和收件人的名字,张新勇、张新东两人从内蒙古包头来到四川省雅安,想找与自家断联43年、60多年从未见面的堂弟。
↑当年联系的信件
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雅安警方仅用1小时,就将其两位堂弟张新中、张新平找到。血浓于水,执手相见,4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均相拥而泣……
寻人
从未谋面 只有信件和姓名
“民警同志,请问雅安市第10号信箱地址在哪里?能不能帮忙找一下!”5月19日上午10点过,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雨城区公安分局青江派出所来了2名说普通话的外地人,他们拿出一个老信封和一张老照片,值班民警李真华热情接待了他们。
李真华接过信封一看,这个信封是从雅安寄往内蒙古包头市的,寄信人的地址,是用红色印刷体印着一排大字“四川省雅安第十号信箱”。李真华不知道10号信箱在哪里,其他民警也不知道这一地址。他没有一推了之,而是询问求助者是不是要寻找寄信人,想从中得到更多信息,便于查找。
这2名外地人就是张新勇、张新东。张新勇告诉李真华,他们到雅安寻找堂兄弟张新平、张新中,所带信封,是父辈于1976年收到的最后一封信,晚辈们既没有通过信,也没有见过面。老人去世得早,去世时,曾一再叮嘱,一定要与生活在四川雅安的亲人联系上。曾经,他们也求助过包头市警方,但没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大,思念亲人的心情也更加迫切。这次,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从包头来到雅安,专程寻找中断联系43年,60多年从未谋面的亲人——堂兄弟及其他们的家人。
查找
家属一度以为是骗子 1小时找到亲人
通过交谈,民警李真华进一步了解到了张新平、张新中的出生地、年龄、家庭成员等信息,并开始上网查询。
民警通过户籍管理系统和“一标三实”信息系统,先查找张新平。然而,系统显示,与张新平同名同姓的人较多。为缩小范围,民警通过年龄段进行筛查,经过信息分析,照片比对等措施,找到了一位住市区康藏路的张新平。
但通过信息显示的联系方式,民警多次拨打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随后,民警又用同样的方法查找张新中。经过一番筛查,找到一位同样住市区康藏路的张新中,民警拨打信息上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是张新中的女儿。
起先,她以为接到骗子电话,小心谨慎地询问,当民警告知,有2名从包头市来的寻亲的人找张新中时,她称父辈的事她不清楚,但还是将其父电话告知了民警。民警联系到张新中时,张新中一听来寻亲的是包头市的张新勇、张新东时,激动万分,在电话中就不停地感谢民警,并叫民警转告兄弟俩,他马上约张新平一同到派出所接他们。时间,距离张新勇、张新东到派出所求助,仅1个小时。
圆梦
兄弟相见相拥而泣
当天上午11点过,张新中、张新平兄弟同路来到青江派出所,当见到远道而来的张新勇、张新东兄弟时,尽管他们此前从未见过面,但血脉相连格外亲,4位花甲兄弟相见,相拥而泣。
↑张新中(左一)与包头来的堂兄弟(右一、二)在一起
“我们都是花甲老人了,这是人生第一次见面,但相见瞬间,依然感觉格外亲切,这就是亲情!”5月23日,再次提及兄弟相见时的情况,66岁的张新中依然激动。他说,此前晓得名字,也看过照片,但从没见过面,对他来说,竟味见到66年来从未见过远方兄弟,首先要感谢的就是雅安警方的帮助。
张新中介绍,他们老家在山西,张新勇、张新东的父亲和他的父亲是亲兄弟。抗战时期,爷爷奶奶被日本鬼子杀害,父亲10多岁就从军打日本鬼子,1950年转业进入沈阳,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到了雅安川西厂,而张新中父亲的弟弟,进了内蒙古包头市一家企业,因父辈所在的企业属保密单位,所以通信往来的地址用的都是信箱号。
“其实,我很早就有到内蒙古包头市寻亲的想法,却因家中有高龄老人需要照顾,一直未能成行!”张新中说,父辈们去世得早,此前都是父辈通过书信联系,且联系已经中断了43年,他们这辈人大都到了花甲之年,如果不寻亲,亲情真的就会断掉。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住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堂兄堂弟竟然找了过来,而且在雅安民警的热情接待和努力查寻中找到了他们,而今,两家人相约,要多走动,多来往,让断了43年的亲情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