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站在重案组侦破民警身后的技术员
他们,是顶住错综复杂现场争分夺秒的搜证人
他们,是仔细采集录入嫌疑人海量数据的奠基人
......
他们,是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
作为刑事技术民警,他们从未体验过一线抓捕的惊心动魄,而是默默的重复着痕迹比对工作,他们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用仪器、试剂、数据给出科学的权威论断,让真凶无处可藏。
在整个公安队伍里,他们几乎只与物打交道,凭借着专业的技术与缜密的思维,破解一个个生死疑团。作为技术中队的中队长,马文彦从参加公安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事痕迹检验工作,这一干就是七年,如今已是技术中队的中队长,作为中队的顶梁柱,更是要多做事,多担当、多奉献。
警情就是命令,马文彦和队友们不论是深夜熟睡还是与家人团聚,接到电话后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勘察。一天最多接到20多个案子,他们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出警,一个人勘察搜证,争分夺秒以最短的时间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诉讼提供证据。
许多人会通过各种媒体看到办案民警为老百姓、为公安工作呕心沥血,而身为技术民警,他们从不“出镜”,却是很多起案件背后无声的“解说者”。
技术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日复一日的工作都是重复的,从犯罪现场提取痕迹物证,进行比对认定,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日积月累,都需要用心感受。虽然技术工作十分单一,但当他们将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成功比对出嫌疑人并将其抓获时,那种喜悦与随之而来的荣誉感,是他人都无法理解的......
2014年2月11日西宁市南山路某家属院发生了一起重特大盗窃案,涉案价值高达3000余万元,技术中队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工作,由于现场居住人员繁杂,摸排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经过6个小时对现场的细微勘验,将嫌疑人可能遗留的痕迹物证一一提取,进行比对检验。然而这个案子并没有大家想的这么顺利,侦查员通过大量的侦查手段,在长达二十多天的摸排走访后,也未获得对侦查破案有利的信息,但他们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梳理,从小物证入手,一一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信息传递给侦察员,案件成功告破!
2018年12月5日,中队长马文彦在南川西路沈新巷某出租房的盗窃现场勘验过程中,因盗窃现场入口十分狭小黑暗,为了提取相关物证,他只能蜷缩在一个小角落展开勘验工作。为了不破坏现场,脚底一滑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导致右脚骨折。这一摔让马文彦内心忐忑不安,一方面盗窃案件还未告破,另一方面中队实验室资质认定评选工作正处于重要阶段,而他又是这项任务的负责人,在这关键时刻,他不能因为自己受伤而影响整个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工作进度,于是他将自己的办公场地搬到了家中,在家中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做痕迹鉴定及资质认定所需要的各类文件。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终于在检查组到来之前,将需要的所有文件及实验数据准备齐全。然而,他清楚地知道丰硕的战果背后离不开战友们的共同努力,正是大家十几天的日夜兼程、共同奋斗,才一同度过了难关,真正诠释了公安民警敬业奉献的精神!
这些年的工作中,警队里不乏感动事迹,特别是双警家庭。中队长马文彦的妻子也是一名警察,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本就对家庭的照顾少了许多,爱人也常常对他说:“老公,我们都是人民警察,很少有时间陪家人,你的工作我很理解,但身为儿女的我们需要更多时间去陪陪爸妈,如果我们有个小孩那就更好了,你不在的时候还能陪着我。 ”每当他听到这些话,心里都特别内疚和难受。
像这样的故事,在技术中队还有很多很多,技术员冉林每天起早贪黑出现场;技术员何峰有时饭做到一半,接到电话就赶往现场;女法医冶海红带着年幼的孩子解剖尸体......
城中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的技术员们,从他们决定选择这个职业的那一天起,就做好了面对各种艰难挑战的准备,随时随地待命,不分早晚赶赴现场,留给家人的时间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可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他们必须全力以赴,舍小家、顾大家。
信息采集成功时与队友会心一笑的笃定
独自加班寻觅出违法犯罪线索时的雀跃
锁定目标抓捕犯罪嫌疑人归案后的成就
在他们的世界里满是“无声的证词”,他们背抵黑暗,守护光明,在黎明在夜间他们抽丝剥茧,寻找无声的证言,解死者未尽之话语,慰生者难言之伤痛。夜以继日,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