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民警,她在窗口岗位上一干就是34年;从手工书写到点击鼠标轻松办理;从用黑白胶片到自助拍摄证件照片;从简陋的办公场所到宽敞舒适的便民服务大厅......她为群众办理了无数“小事”“好事”。
没有曲折的破案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有的只是一条条户籍事项,一份份档案资料,一张张身份证件。
她是谁?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华大派出所民警——林红
今天,带您来了解她的故事......
【人物名片】
林红,1985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福州市公安局华大派出所窗口组长。从警34年来,林红曾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4次,获评优秀公务员7次。她还曾荣获福建省“优秀户籍民警”、福州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知心警花”,时刻为民着想
户籍窗口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公安队伍的形象。林红将做好窗口工作的诀窍总结为“嘴要甜、手要快、腿要勤、眼要明”。她用真诚、温暖、责任感染每一名办事群众。
郑某的儿子小郑智力有缺陷,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常发脾气。犯难的郑某得知“华大派出所态度好、办事好办”,于去年7月的一天,从其他辖区领着小郑前来华大派出所办理二代身份证。
由于小郑见到陌生人情绪不稳定,始终不愿意配合采集信息。整整一个上午,林红都在忙着疏导、安抚小郑,直至中午时分才采集到小郑的指纹。
“她对我们总是一张笑脸,一丝不苟,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前来办事的群众这样评价林红。一些老街坊走进所里一看“红姐”在,便觉得事情能办成。“红姐”俨然成为华大派出所的一张名片。
“每一名前来办事的群众都有自己的切身诉求,我们要多换位思考,真诚相待,真心面对,让他们开心而来、满意而归。”这就是林红的“知心话”。
“户籍专家”,解决疑难问题
户籍工作政策性强,最考验民警的不是常规性的业务,而是一些“疑难杂症”。
余某的父亲余某稠自小因母亲改嫁,随继父姓余,但余某一直希望能随其亲祖父姓解。2003年,余某一家的户籍从宁德霞浦迁到福州时,余某就曾提出过改姓。
去年底,余某再次来到华大派出所希望能更改姓氏。然而,因缺少相关档案资料,无法办理。“你先别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林红接下了余某的请求,仔细核查了历史资料,并多次走访社区居委会、物业部门了解情况。
通过研究相关政策文件,林红为余某一家列了一个清单,让他们回原籍地派出所开具所需的证明材料,同时联系了原籍地派出所的民警说明情况。3月18日,在派出所的办证窗口大厅,当余某饱含热泪领到新的户口本和身份证时,林红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将心比心,凡能为群众做到的,就竭尽全力去做。看到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我自己也感到特别开心。”她说。
现在,辖区的许多群众知道了林红的“好脾气”。“有困难找林红,总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是很多辖区群众到窗口办理业务的第一想法。
“带路先锋”,引领团队前进
2017年4月的一天,谢某带着房屋拆迁材料来到派出所窗口办理户籍业务。一名新民警审核材料后,发现还有多项材料不齐,便为他列了一张清单。
过了一个月,经多方奔走的谢某带着补充的材料再次来到所里,民警告知他还需要一份情况说明,这把谢某给弄着急了。“之前没说清楚,是我们疏忽了。”林红向谢某诚挚道了歉。
事后,林红想了个办法,向派出所领导建议在窗口建立“民警首接责任制”。她提出,遇到群众首次来办事并缺少材料的,受理民警应出具“一次性告知书”并签字,待群众再次到窗口时,无需排队,直接找先前受理的民警办理。同时,她还要求退回办理的业务要交由她本人再次确定把关,避免出错。新制度一出,不仅群众欢迎,民警也感到了轻松。
推行“放管服”改革以来,除了建立“民警首接责任制”,林红还摸索出“AB岗搭档制”“机动增援制度”“周末上门服务”等好办法,窗口的排队时间也一次次被压缩。
在林红的带领下,华大派出所办证服务窗口年均受理量逾2万件,保持了33年“零投诉”的记录。
誓言无声,当皱纹爬上额头——34年默默奉献,林红用坚守谱写最美芳华。
青春逝去,唯一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