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的车祸现场,已无生命迹象的老人俯卧地面,四肢均无明显伤痕,仅头部受创。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福建南平警方拨开层层迷雾,解开谜团———
离奇现场
2019年3月6日,在南平市建阳区将口养老院的大门口,龚某轻轻拥抱了自己的老父亲,驱车离开。后视镜里渐行渐小的老人身影,却成了他们最后的诀别。
两个小时以后,距离养老院两公里的237国道上,老人的尸体俯卧地面,父子此生牵绊,就此戛然而止。
案发后,连接南平市建阳城区与将口镇的237国道某路段,警灯闪烁,辖区派出所与交警大队10余名民警,围绕事发现场,开展紧张的工作。
案发现场
夜间、国道、头部严重外伤的尸体,从逻辑要素上分析,这显然是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然而,哪怕已一再扩大勘验范围,民警们依旧几乎一无所获。
潮湿的水泥路面平整洁净,没有车辆碰撞碎片、没有刹车制动痕迹,担任现场指挥的建阳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郑卫新,哪怕有着多年的事故现场一线勘查经验,也忍不住产生疑问:“这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肇事逃逸案件现场吗?”
3月6日这天,恰逢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意喻春雷滚滚,惊醒蛰伏万物。深夜,建阳交警大队会议室却灯火通明,事故中队全体民警正围绕现场勘验结果展开研判分析,一颗梅花螺丝钉刚刚被呈现出来,这是现场找到唯一可能的遗留物证,哪怕它细小得需要用放大镜才能清楚观察,但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事实的真相,本就是事故民警的专业。
那么,单凭一颗螺丝钉,是否能够还原出肇事车辆的信息呢?就在一周以前,事故中队民警仅仅通过现场遗留的一片碎片,快速破获麻沙“2.27”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这一次,他们更加信心十足!
根据交通事故逃逸侦破预案,在建阳区公安局副政委、大队长王的组织部署之下,建阳交警大队迅速成立“3.6”专案组,事故民警分别投入角色,各司其职,同时派出所、刑警、法医等各警种也在区局的统筹下配合专案工作,依托侦缉、排查、技术力量的坚强支撑。
然而,正如专案指挥员郑卫新在现场所忧虑的,事实的真相,远不是预想中那么简单。3月7日,死者初步尸检结论摆上案头:死者头部面部左侧粉碎性骨折,后脑处有多边形伤痕印记,后背部外衣两道轻微划痕至上而下划破衣物却未伤及人体,而通过对螺丝钉的同向类比结论显示,系电动自行车的电瓶固定螺丝。
专案组与专家组分析案情
医学常识中,人类头骨的莫氏硬度为3到4之间,能够对死者头部造成如此严重的创伤,必然需要高硬度物质巨大的外力撞击,物质可以是钢铁、石块乃至坚硬的棍棒,但绝不包括以塑料外壳为主体的电动自行车,现场遗留螺丝钉系肇事车辆部件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而这,就意味着现场唯一的线索,也被无情地掐断。
死者此前被亲属安置在将口养老院疗养生活,根据辖区派出所调取的养老院监控,事发当日18时30分,老人尾随前来探望结束的儿子龚某的小轿车离开养老院大门,沿国道往建阳方向行走。而报警人发现老人尸体的时间系19时30分许,事发地点距离养老院约两公里。
一个小时、两公里,到底老人遭遇了什么,造成了最终的死亡?当视频中老人蹒跚的背影从将口养老院监控的尽头消失,时空盲区笼罩下的真相谜题,方才悄悄开启。
扑朔迷离
离奇的现场,断裂的线索,时间悄悄流逝,但真相依旧扑朔迷离,专案组意识到,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之战。对此,专案组迅速应对,根据案件侦查需要进一步细化民警分工,并向上级公安机关寻求力量支援。
3月8日一早,南平市公安局事故现场勘验专家林捷、官剑辉、刑侦法医专家季秉均等到达建阳,加入侦查工作,大大提升专案组士气的同时,也对案件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制定下一步工作举措。
专案组对现场进行复勘
237国道建阳城区至将口路段,全长17公里,除了将口养老院监控,仅有事发现场往建阳方向两公里的西岸村卡口监控在用,在通过碎片还原肇事车辆的可能性被排除之后,通过两个监控视频逐辆甄别进出车辆,成为目前最为可行的排查方法;而对死者的二次尸检也被立即启动,法医专家组以高度的专业技能及精细的分析判断,将要让尸体“说话”。
3月8日晚,距离案发已过去48个小时,这一刻,对于这个问题,民警们心里有着前所未有的犹豫和迟疑。根据监控调查,共排查出30余辆出入车辆,其中19时12分途经的货车司机,称看到老人在事发路段前600米左右的位置扶着道路护栏往建阳方向行走,而另一个线索来自于19时22分经过该路段的出租车司机,其称见到老人俯卧在地,挣扎爬行,初步分析老人在该车辆经过之前已经受创,两个关键目击证言基本锁死了事发的精确时间,在两车间隔的10分钟之内出入现场的车辆,均具备重大作案嫌疑,民警立即开展对时间段内的车辆的调查工作。
然而,随着对这几辆嫌疑车辆的逐一到案勘查,希望再一次破灭:几辆车均无任何碰撞痕迹;且来自二次尸检的结果也让案情变得更加复杂离奇。除了头面部受重创,及后背衣物两道划痕,死者身体躯干四肢均无明显伤痕。以法医的观点:“如果车辆撞击人体,却仅有头部受创,在一起正常的交通肇事死亡案中,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嫌疑车辆一一排除、尸体及衣物痕迹分布莫名怪异,两天的侦查毫无头绪,甚至有民警提出,是否存在老人被人故意重击头部杀害的谋杀案假设。一时间,连续作战的疲惫和案件侦查的困局,让负面的情绪不断在专案组内部蔓延,困惑、疑虑、沮丧、焦躁……
攻坚,民警并不畏惧,但是破局,他们却太需要一个方向了。
峰回路转
3月9日,在凝重而沉默的氛围下,专案组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到原点,重新再来。既然案情如米诺斯迷宫般让侦查工作陷入僵局,那就回到起点,步步为营,用最稳妥的方式,层层抽丝剥茧。
走访组重新对死者家属及养老院护工进行深入询问,了解掌握可能存在的更多线索;视频组再次对进出车辆进行甄别归类,结合车速精确出入时间,勘验组对事故现场路段复勘并扩大范围至两个监控间区域,寻找案件突破的物证痕迹;法医组结合两次尸检结果,在专业书籍及海量的案例数据中追寻造成特别伤痕的器物原型。
大量的基础工作为专案组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方向。3月10日,根据民警对死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进一步走访中了解到,“死者年老体弱又与家人分离。”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何老人会在儿子探望结束后尾随车辆离开养老院,这是亲情的眷恋下,自然而然衍生的跟随。只是老人没有想到雨夜在国道上步行的风险,也没有顾及自己衰弱身体能否支撑他行走17公里到达终点。
民警排查嫌疑车辆
那么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老人在步行途中因体力不支已先行摔倒匍匐在地,途经的出租车司机所目睹的老人俯卧在地、挣扎爬行的状态,尚在其被车辆撞击之前?
法医的专业意见给出了答案:根据死者头部受创程度,人体会在撞击后瞬间失去行动能力,如果老人尚能爬行,说明碰撞还未发生。而如果此后再有车辆通过,又是如何造成致死伤害的呢?专案组通过慎重分析,大胆地作出推理:死者头部应是被车辆底盘刮碰受创。而出租车之后至报案时间前通过监控卡口的20余辆车辆,均有肇事嫌疑。
而通过前期工作对车辆的比对分析,符合能够通过人体的底盘高度条件的车辆被逐一罗列,最终,一辆于19时29分通过事发路段的水泥搅拌车进入视线。
3月10日下午,专案组指挥员郑卫新带领民警,对嫌疑车辆开展勘验工作,眼前的水泥罐车让民警眼睛一亮,单从车辆底盘高度分析,是能够符合俯卧人体通过条件的,敏锐的侦查直觉告诉他们,真相距离自己,仅有一门之隔。
真相大白
从车辆底盘找到吻合死者头部创伤的零部件及碰撞痕迹的蛛丝马迹,是车辆勘验的唯一目的。
由于水泥搅拌车长期往来于将口搅拌站及建阳施工地,底盘被泥浆等污染物重重覆盖,郑卫新等民警克服重重困难,层层剥离污染物,在地沟中对底盘数十个可能造成伤害的凸起零部件开展精细的勘查分析取证工作。
民警对水泥罐车地盘进勘验
闷热的地沟、浑浊的空气,但阻挡不了民警一丝不苟的严谨与专注,除了职业的使命驱动,他们还清楚地知道,如果勘验无果,不仅意味着水泥搅拌车的嫌疑被排除,也代表着所有的侦查努力将全部付诸东流。
数小时后,当勘验进行到车辆底盘中轴处,几个部件特殊的形状引起了民警的注意,并逐渐与早已铭刻在民警脑海中死者头部衣物上奇异的伤口痕迹重合,霎那间,惊喜如划开阴霾的那道霹雳闪电:门,找到了!
付出汗水终究会获得回报。司法鉴定所对民警的车辆勘验数据资料与尸检结论进行了比对鉴定,得出结论:死者头部左面部伤痕与嫌疑车辆底盘第二轴某部件吻合、其左后颅顶部多边形伤痕,与嫌疑车辆底盘中桥某部件螺母吻合、其上衣后背中部划痕,与车辆底盘第二轴某连接销相吻合,再结合车辆驾驶员到案后的笔录交待,最终还原了事件的经过。
原来,3月6日晚19时22分,老人沿237国道往建阳方向行走至事发路段,因体力不支趴倒在地,7分钟后,驾驶员林某驾驶水泥搅拌车途经该路段,由于雨天视线不佳,将着深色衣物俯卧在地的老人误判为黑色塑料薄膜,在无法紧急避让的情况下驶过老人。
俯卧在地的老人感觉有车辆驶过,仰头想要起身,抬头的刹那,面部便与车辆底盘第二轴发生碰撞、继而后脑及后背衣物,又相继与中桥某部件、第二轴某连接销刮碰,导致当场死亡的交通事故。由于驾驶员主观误判,没有意识到事故严重性,车辆继续行驶离开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