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位“连长”眼中的法院变迁

2019-05-19 18:49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从20岁的青葱小伙到60多岁的华发老人,连延春,这位基层法院的普通干警用最美好壮丽的时光,见证了一个山区小法院的成长历程。


光泽县法院新综合审判大楼

  从八角楼、文昌路49号的“老法院”,到光明大道中路62号的新审判大楼,这是记录,记录了福建省光泽县法院的变迁;这是承载,承载了光泽法院一代代奋斗的足迹。

  “当初我们只有7个人”

  连延春,男,1950年8月生,历任司法警察、助理审判员、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城区法庭、经济庭、告申庭、审监庭、立案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正科级审判员,2010年8月退休。因姓“连”,又曾在部队服役,干警们亲切地称其“连长”。

  连延春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面试时的场景,“我刚消防兵退伍转业,朋友说法院在召法警让我去试试,我就去了,当时的院长就在一间厨房里和我谈的话,算是面试。”顺利加入法院队伍,连延春成为这个小县城极少数有正规警察制服的人,但还没“神气”几天,连延春就发现法院的工作没那么简单。


80年代全院干警合影

  “当时加上我就七个人,通常都需身兼数职。”作为法警的连延春除了协助办案,还要承担起书记员、通讯员、摄影、后勤等多个岗位职责。“最开始啥也不会,当时用的铅字打印机,4800多个常用字,都不知从何找起,给配了台相机不会用怎么办,着急啊!”连延春就这样被“逼着”迅速练就“十八般武艺”。


首次法官等级证书颁发仪式

  可再多的能耐也无法改变小法院人少事繁的窘境,翻开尘封的案卷便可发现,庭长给审判员干警当书记员这近乎于常态。“缺人缺的紧,79年才开始增加人员,可高考没恢复几年,根本招不到大学生,我们院长就盯上了机关、工厂、学校、乡镇里的‘文化人’,招录后分批送出去培训,组织上“业大”,老干警带着法律条款一个字一个字的磨,那时候案件不多才给了我们学习成长的时间。招一个专业对口的那时候都当‘宝贝’,就怕被‘挖走’喽,那时候哪里能想到现在法院新招录干警‘个个大学生’,不敢想!”

  “后面住宿前面办公”

  “当时我们办公场所就在一栋老旧的仿苏式八角楼里,一层200多个平方的办公室,前头办公,后头简单隔一下就是我们3个单身汉的宿舍。”连延春说起待过10年的办公室如数家珍。 


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文印室

  “一张桌,两条凳就是法庭。那时就想有个像样的法庭。”说起那时最大的心愿,连延春记忆犹新,“81年院里已经有20来个人实在挤不下了,县里就给安排了一排60年代的旧平房还有空地,老院长划了300平方准备给盖个法庭,那时候甭提多高兴了。”但因为缺乏资金,400平方的房子盖了3年多,这个愿望实现的时候,连延春已调任新建立的城区法庭。


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院干警开“边三轮”下乡办案

  在那段岁月里,留给连延春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个“借”字。“头两年,办公室是‘借’乡政府后头的二间老平房,审判台是‘借’来的一张乒乓球桌两张长条凳,庭审时的法警是“借”来的公安,法庭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借’钱买的边三轮。那时候啥都不怕,就怕债主上门。”连延春笑着说。


2015年6月30日,光泽法院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到新审判综合大楼参观

  2015年光泽法院搬迁,当年国庆前夕,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受邀参观新法院,谈起那次经历连延春感慨万千,“92年,院里盖楼因为没钱工程几次停滞,给配了一台黑白屏电脑都是件不得了的事儿,可惜我们退休了,要不科技法庭、远程视频开庭、执行指挥系统这些先进设备,我们这些老头子也想亲自上手试试。”

  “一张诉状跑断腿”

  “76年的时候,老百姓诉讼只要提交诉状,调查取证这些工作全由法院负责。一张诉状跑断腿,走的是山路,吃的是派饭,办一个案件,上山一天、下山一天,那都是常事。”连延春笑着说,他现在还记得当时吃的是派饭一顿1毛1分钱,直到83年省法院给分配了购车指标,才结束法院办案“上山下乡两条腿”的历史。


1984年,光泽法院林业审判庭法官在司前乡政府礼堂巡回开庭

  “法院工作恢复期,案件审理主要是看材料,审判员只审不判,都是集体讨论上报县委。”对时代特有的审判方式连延春至今记忆犹新,“直到79年审判委员会恢复,法院开始走上独立立案、依法办案的轨道,八十年代初才有了‘开庭’的概念,刑事案件借用政府礼堂,民事案件就在办公室里开庭,那时懂法的少,我们常背上法庭桌牌、横幅在老百姓家开庭,即审案又普法。”


2016年12月4日,光泽法院首批入额法官宣誓就职

  而改革开放后不断加速的司法改革,连延春这代司法人感受最为深刻,“90年行政诉讼法出台,第一次民可以告官;91年第一次提出“谁主张,谁举证”;97年第一次在法庭上运用“控辩式”庭审,不再是“先定后判”;99年第一次穿上法袍;2002年第一次敲响法槌,司法跳跃发展,直到如今我都难以忘记。”

  如连延春一样的基层法院干警有许许多多,他们是许多法院人的师长、前辈,他们与法院相伴成长,他们体验且记忆着每一个“第一次”,他们是司法改革的助推手,他们更为后来者传递着最朴质的司法“圣火”。(记者 周新 汤仙念 通讯员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