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将时刻保持奋发向上、争当一流的进取精神,忠诚履职、求真务实,为辖区群众解难题、办好事,做祖国边境线上的忠诚卫士,当好新时期的追梦人。”4月29日,第十七届“包头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巴雅力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草原的儿子”巴雅力格出生在辽阔的英雄达茂草原上,“守护祖国边疆就要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28岁的巴雅力格是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工作中他常常这样对别人说,同时他也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巡逻线上的“父子兵”
巴雅力格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牧民,他所在的巴音花边境派出所离家只有26公里,驱车半小时便可到达,但他常常“三顾家门而不入”,“我们都理解他,这证明祖国需要他,我们为他感到骄傲。”他的父亲巴图陶格套是一位淳朴的派出所护边员, 20多年来,巴图陶格套家就像一座流动的“哨所”,平日里一边放羊,一边观察边境情况,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奉献了一辈子。
2009年,巴雅力格背上行囊、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十年来,他和当年的父亲一样驻守在祖国北疆,为这片草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我是草原的儿子,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家。”为了确保家园安全稳定,巴雅力格发动牧民成立了“马背巡逻队”,平日里带领巡逻队在辖区开展巡逻走访、矛盾调处等工作,密切关注着边境线上的风吹草动。草原上的春风里夹着砂砾,刮到脸上脆生生的疼,因为道路崎岖,十几公里的巡边路就要走上半天,每位队员的脸都被晒得通红,这只是他们最平凡的一天。马背巡逻队组建以来,共发现化解矛盾纠纷53起,走访群众1168户2015人,为群众送去慰问品等5.4万余元,免费送药5600余元,开展扶贫活动5次,边境辖区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辖区群众的巴警官
“他们的日子过好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位了。”作为从小就在边境牧区长大的孩子,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巴雅力格就将百姓装在心中,坚持为辖区牧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并在与群众的真心交流中收获感动、微笑与成长。
走访中,巴雅力格最关心的就是辖区困难群众。离派出所不远住着一户牧民,
女主人已是耄耋之年,两个儿子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精神疾病,家中生活十分艰苦。得知这一情况后,巴雅力格积极协调民政部门,为这个家庭解决生活困难,还主动与该户牧民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了浓厚的“警民鱼水情”。巴雅力格的好,辖区牧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一不对其竖起大拇指。2018年,巴雅力格累计走访群众390户751人,行程超过7,000余公里,与6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协助驻地党委政府开展扶贫活动5次,为群众送去生活用品、慰问品等累计金额达2.3万元。
2018年7月4日晚间,在辖区下乡走访期间,巴雅力格接到吉忽龙图嘎查一牧民报警,称有群众被洪水围困。接到报警后,巴雅力格迅速赶往事发地点。到达后,从当地牧民了解到该牧户家中只有一位老人和一名4岁大的小孩,牧户距离公路约200米,中间水流湍急,无法通行,鉴于上述情况,巴雅力格迅速联系项目部相关人员,借用挖掘机2台,乘坐挖掘机涉水靠近被困群众所在位置,巴雅力格果身穿救生衣深入洪水当中,相继将老人和孩子救助上来,而后又分批次将存活的牛羊运回安全地方,并将牧民及牛羊安顿在辖区百满公路东侧一户未受灾牧民群众家中。
巴音花边境派出所设置在公路旁的执勤点上,来往的群众向民警们热情的问好,到了饭点,蒙古族老阿妈其其格送来热乎的奶茶和风干肉,“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亲”。
冲突纠纷的“调节剂”
“案结事了、群众满意”是巴雅力格辖区治安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他坚持抓住“早、小、全”等环节,有效化解辖区小矛盾、小纠纷、小事情,实现了辖区大稳定、大团结。
2018年8月的一天,牧民们手持棍棒、铁锹,将公路项目部团团围住,情绪十分激动,随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巴雅力格顾不得自身安危,当即冲进牧民组成的包围圈,用身体护住项目部人员,大声向牧民们阐述利害关系,劝导牧民不要乱来,承诺一定帮助牧民们解决问题,把牧民们一个个劝回家。为彻底解决好这一问题,还百姓一个说法,巴雅力格积极到公路项目部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不懈努力,最后,拖欠的占地费一分不少地发到了牧民手中。提起那次事件,牧民们至今记忆犹新:“亏得有巴警官及时赶到,不然还真不知道闹出多大的乱子呢!”。
暖橘色的霞光下,悠扬的蒙古长调响彻天际。巴雅力格提着刚从市里运回来的米走进了牧民额尔登巴雅尔家,欢声笑语给草原增添了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