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交警战线上,有不少优秀青年民警,他们以满腔热血奋斗在交管一线,用青春汗水谱写着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新篇章,成为了交管工作的先锋力量。他们扎根警营、心怀百姓、甘于奉献、建功立业,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带您走近三名优秀青年交警,一同感受他们“放飞梦想,圆梦警营”的别样风采。
老兵新警逐梦前行
【人物名片】
孙新平
1981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8岁从军,在部队多次荣获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及嘉奖。2017年12月转业入警,现为福建省厦门市交警支队特勤机动大队民警兼支队团委书记。
儿时的孙新平有两个梦想——从军和从警。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厦门灌口某部司训大队的一名战士,圆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
部队中高强度的体能锻炼和严格的纪律管理,塑造出孙新平坚韧、沉稳的品格。专业的特种车辆驾驶技能训练则将他锤炼为一名优秀的军事交通运输人才,在军事指挥管理、军交运输教学训练上颇有建树,多次荣立军功。
2017年,时为部队营长的孙新平转业到地方,实现了他的第二个梦想——脱下军装换警服,成为一名交通警察。而今,他正在梦想之路上一路驰骋……
以老交警为榜样 脱下军装换警服
转业之时,孙新平的综合评定成绩排名第七,500余个不同岗位供他挑选。最终,他选择了“交警”这个不少人眼中“又忙又累”的职业。然而,孙新平无比坚定——一则为了圆梦,二则割舍不下对一身制服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源于一名老交警“埋下的种子”。
这名老交警是被誉为“时代楷模”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陈清洲。2008年,孙新平从南昌陆军学校完成深造,返回司训大队担任军官。当时,陈清洲为灌口交警中队指导员,非常关注部队周边交通环境,关爱战士们的出行安全,时常进入军营宣讲交通知识。
孙新平对这位朴实的交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清洲在灌口建立第一个“安全教育基地”;在李林小学设立“微型交通路口”,让学生体验交通管理;推动辖区数十公里道路亮起路灯等事迹,深深震撼着他。
“在陈警官身上,我感受到警察与军人的共通之处——为民服务、守护平安。” 孙新平告诉记者:“那时我就想,若有一天我将脱下军装,那么警营将是我发挥余热的地方,而陈警官就是我的榜样。”
孙新平执行重大活动交通安保任务。
坚守军人本色 展现青年民警力量
如今,当时的那颗“种子”已经发芽,并正在茁壮成长。进入警队,孙新平成为市交警支队特勤机动大队的基层民警,负责重大活动交通安保、重点交通违法整治等工作。学习交管业务、掌握交管执法技能是孙新平需要攻克的首要问题。他将“一切归零”——“荣誉上归零、身份上归零、职务上归零、心态上归零”,主动向老交警请教,业余积极开展自我学习,很快便能独立负责工作。
此外,因久居军营,入警之初的孙新平对厦门的道路并不熟悉。为不耽误工作,他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到处转,背路名、记监控卡点、看交通路况,很快便对厦门交通情况了然于心。“‘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部队的优良作风,虽然我身份转变了,但作风不能变。”孙新平说道。
2018年6月,孙新平凭借着过硬的综合素质,当选支队团委书记,部队生活中锤炼而来的团队凝聚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执行能力有了用武之地。他推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忠诚警魂”主题活动,不定期组织青年民警到驻厦各部队参观交流,“如此不仅可以部队精神感染年轻同事,也可为战士们补充交通知识。”今年3月“雷锋活动月”,孙新平组织各团支部开展了团员活动逾15场,如交通安全进企业、志愿服务进景区、护学活动进学校等,吸引了50余名青年民警主动参与,服务群众数万人,充分展现了青年民警新时代的作为与力量。
跨界交警 智慧工作
【人物名片】
林凯
1991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共青团员。2016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事业编文职警察,2017年进入厦门市交警支队车管所,出色地完成了非机动车管理系统建设、车驾管档案管理升级、车管所业务运作系统整合、“放管服”改革等各项工作。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林凯,“半路出家”当交警。虽然统一考试时笔试成绩第一名,但面对实际工作中专业的交管技能、庞杂的法律法规要求,林凯一度倍感压力。“努力学习、迎头赶上是唯一的捷径。”他如此说道,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以勤学奋进、善思乐学、踏实肯干的姿态,快速地适应了警队工作。
《业务规范》翻到破旧 刻苦学习车驾管技能
林凯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车驾管业务规范》,这是2017年入警之时,同事送给他的。工作中遇到问题,除了向老民警请教,林凯还勤于翻阅《业务规范》,以寻找相关规定与标准;业余时间,《业务规范》也时常在手,以随时熟悉并记忆相关业务知识。如今,原本崭新的《业务规范》已被翻阅得有些破旧,但却被林凯视为工作的法宝之一。
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林凯的车驾管业务水平逐步提升。更关键的是,他不仅掌握了自己所在的非机动车管理部门业务,对受众较广的车管及驾管业务也了然于心。为此,在参与“车管所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时,他能根据车驾管实际工作需求,及时调整档案管理流程,方便同事们使用。同时,协助拟定了《车管所业务档案移交工作规范》等多份文件,有效推动了车驾管档案规范化管理。
林凯协助市民办理车驾管业务。
连续两个月“997” 为“放管服”增速提效
最近,互联网公司带火了“996”工作制。但在去年,林凯就经历了连续两个月的“997”工作——每天早上不到9点就上岗、晚上不到9点不下班、每周连续工作7天。“那段时光很忙,但很充实,对我而言非常珍贵。”林凯说道。
去年6月底,响应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市交警支队车管所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各项改革工作。林凯被委以重任,加入市车管所“放管服”改革专班组,参与相关信息报送、改革流程跟进、改革项目调试、对外宣传报道等工作。当时,专班组高密度召开专题研讨,将车管所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林凯一场不落,积极参与业务讨论。会后,林凯当天梳理会议纪要,形成文档以便查阅,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改革举措说明讲透,供媒体宣传报道。
除此之外,林凯还时常思考如何为“放管服”增效提速。经过反复琢磨与探讨,在“放管服”改革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林凯与同事们提出了“普通业务一窗通办”方法。即“一窗”设立A、B“双岗”,A岗工作人员负责业务审核、受理,B岗工作人员收费、制证、发证。市民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完结所有业务,无需在多个窗口间流转;“双岗”工作人员可相互监督、复核,减少业务差错。如此一来,市民办理普通业务从过去至少30分钟缩短为5分钟,真正实现了“马上办,一次办”。
如今,公安部又对“放管服”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林凯也已进入备战状态,将继续为创新便民服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勤学善思 创新实干
【人物名片】
陈宁
1993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201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现为厦门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综合科民警,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个人嘉奖三次、优秀公务员两次。
现年26岁的陈宁,有着超乎同龄人的稳重与成熟,他觉得这是身为公安的叔叔带给他的影响。
为了求学,从幼儿园到高中,陈宁的许多时间都与叔叔一家度过。公安出身的叔叔以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帮助陈宁养成了严谨、负责、上进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而叔叔惩恶扬善的公安工作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陈宁。2012年高中毕业,陈宁选择就读中国警界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启了他的警界逐梦之路。
将学习坚持到底 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进入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后不久,陈宁被调入督导科,主要参与民警勤务工作的督察与规范、社会舆情跟踪、涉警违法处理等工作。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如何令人信服?陈宁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此,他争分夺秒地恶补法律法规、交管与执法规范等知识;跟随有经验的老交警深入基层多看多学多练;与基层民警密切交流,了解交管工作日常实际情况,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交管工作督导人员。
2017年1月,陈宁转岗来到调度科,参与日常指挥调度值班与市民热线岗管理。陈宁并不止步于过去工作中积累而来的经验,而是继续开启了“好学模式”,以适应新岗位上的新要求——为提升交管业务能力,他时常模拟各类交通事故情况,与同事们一起探讨;为熟记城市道路,他一有空闲就在纸上默画地图、默写路名;为了解主要道路交通情况,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观察并记录;为做好热线服务工作,他努力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沟通技巧……
“慎用‘为您记录,稍后核实’这句话。”这是陈宁对自己在市民热线电话岗工作中提出的要求。他说:“市民来咨询,自然期待得到回应。我必须将学习坚持到底,不断提升自身交管工作能力,才能为市民们的多样化问题提出有效建议和回复。”
陈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为市民解读交管知识。
用新思维管交通 创新出行诱导模式
除了好学,陈宁还勤于动脑。2017年全警备战厦门金砖会晤,陈宁被选派至北京市交管局信息中心交流学习,而后回厦参与交通诱导宣传中心建设与工作,重点进行城市路况分析研判、交通管制措施解读与发布。如何让市民及时获知交通路况、管制信息,从而读懂并遵守,是陈宁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有一天,陈宁开车到岛外某路段办事,使用手机地图导航。不料手机地图却查无此路,甚至将陈宁引入一条因施工而限行的道路。陈宁受到启发,“如今,市民出行使用手机地图导航的频率非常高,何不依托手机地图平台进行路况、管制信息公布,让市民的出行便利。”
得到领导肯定后,陈宁与同事们开始着手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公司接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交通信息发布平台的定制与开发,民警们可通过平台实时发布拥堵、事故等路况信息,方便市民查看并选择避行线路。此外,高德、百度地图也得到了有效更新,岛内重点道路划分更加清晰,因占道施工而改变的交通渠化也在地图中显现,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参考。勤于动脑、擅于创新,陈宁提出的创新出行诱导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备受同事与领导的肯定,被授予了个人三等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