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33载老民警心声:最难舍的是这身警服,其实我还不想离开

2019-04-26 17:41  来源:平安成都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人物档案】何小龙,男,1959年3月26日出生,西华派出所三级警长。1976年至1985年,在北京解放军51258部队服役9年;1986年至今,先后在土桥(金泉)派出所、西华派出所担任民警,曾担任副教导员、社区民警,荣获嘉奖8次。

   初心不变 脱下军装穿上警服

    3月25日,何小龙在崇州呆了10天回到成都,崇州之行是他最后一次执行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这次任务结束之后,他便年满六十光荣退休了。

    脱下这身警服,何小龙多少有些失落。最近这段时间他老是爱回忆往事。脑海里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总是会不自觉地浮现在眼前。

    父母都是老职业军人,何小龙在北京和山西的部队大院里出生和长大。父亲离休后定居在成都某干休所。1985年底,伴随着百万大裁军的号角,当了九年兵的何小龙退伍也来到了成都,来到了这座他十分陌生的城市。

    父亲带着在家中待业的何小龙去询问有关安置的事情,得到的答复是当年的安置指标名额全部额用于解决转业干部,而何小龙是士兵退伍,不在这个安置范围以内。何小龙一时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人生之路该怎样走。

    新入警时

    不过,无奈和迷茫只持续了较短时间。1986年初,何小龙看到成都市公安局公开招收人民警察的通告后,立即报了名。凭借过硬的业务知识,出色的身体素质,考试、体检和政审都顺利过了关。这年春天,何小龙如愿穿上了那身令他向往的“橄榄绿”。

    时光荏苒 每一次回忆都是岁月

    一转眼,三十几年过去了。回想那时,自己也曾经意气风发;而如今已是稀疏的白发,满脸的褶皱。往事如烟,随风飘散,然而从警三十三年的沧桑却都写在这张脸庞上了。

    何小龙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土桥派出所,唯一的一台机动车是一辆“湘江-750”警用三轮摩托车。自己分管的郎家桥、高家碾、清水河三个自然村,面积加起来方圆几平方公里,没有大路,都是机耕小道。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每次下段工作都是徒步或者骑自己的自行车。寝室里的床是用“竹笆子”垫底、铺上硬纸壳再加褥子。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手脚冰凉。吃饭问题自己解决,自己喜欢和几个同事“打平伙”。那个年代的办公和生活条件真的很差,不像现在有车有空调,有食堂浴室,有电话和电脑。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何小龙还是对当警察充满幸福感。

   荣辱不惊 满是对公安更深的感悟

    三十三年的从警生涯,也让何小龙小有成就感。多年以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必需的公安业务知识,提高了各项业务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九十年代初,在土桥派出所担任副政治指导员期间,1993年和1994年,分局举办政工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何小龙的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4年,由于何小龙提供的线索信息准确、及时,分局只用44小时即破获了“8·21”重大杀人案。《成都日报》对破获这起命案的专题报道,他至今都收藏着。

    何小龙把从警三十三年的经历,作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一种荣誉。三十三年,伴随着各种喜怒哀乐,见证了各种悲欢离合。有许多的人和事,至今都让他难以忘怀,也许一辈子都会留存在记忆里。

    三十三年,让他逐渐懂得了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群众多做好事、善事。三十三年的风风雨雨,让何小龙对“警察”这个职业以及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警察”这个职业不好“玩”,它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担当起了这种责任和使命,当警察就是一种荣誉。

    何小龙想在单位多呆一会,不想回家……就要离开集体了,心里不是滋味。与战友们一道,有苦有乐三十几年走过来,现在要分开,心里总有些东西放不下。

    老是想起周华健的那首老歌: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