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六庭法官
石磊法官:在一起母亲告女儿的赡养纠纷案中,我是二审主审法官……
1
除少量赡养费外,母亲请求法院判决女儿在每年节日带上外孙探望自己。女儿称自己没有收入,和母亲矛盾很大,不适合频繁探望。一审法院判决后,母亲提出上诉。
庭审当天,女儿本人并没有到场。
母亲是个50后,利落干净,声音不大,将自己的不易和苦水娓娓道来。
女儿是个80后,在一审的书面答辩意见中称由于母亲的各种过激行为,自己的婚姻和事业都出现了重大危机,精神恍惚抑郁,甚至数次有过自杀的念头。
2
在阅卷和审理中,我发现母女矛盾的根源,主要在于两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维方式和关系界限模式。
如果只按照一般案件正常审结,双方的关系难以得到真正的改善。在庭审结束后,我向母亲一方提议用第三方情感疏导介入的方式,让双方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
母亲担心地问:“女儿本人能来么?我这次上诉不为别的,就想再见她一面,她不愿意见我,可能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情感疏导当天,女儿在法官和律师的诚恳劝说下,来到了法院。可能由于双方好久没见,见面时开始气氛并不太融洽。
3
“妈。”女儿的嘴不易察觉地动了一下。
“女儿都主动叫妈了,您还没答应呢!”看见母亲没有动静,我试图打破沉默。
母亲脸上的神情似乎很复杂,用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了声“嗳”。
就这样,在心理咨询师、法官的带动下,双方慢慢开始打开了话匣子。果不出所料,原生家庭共生关系的挣脱与控制问题,是母女乃至两个家庭一系列争端的根源。
母女二人像极了冬天里的两只刺猬,抱团取暖的同时,却扎伤了对方。慢慢地,母亲开始不再一味指责。
她没想到,在女儿小时候,自己所做的一件小事,却成为了后来女儿拒绝与母亲沟通的起点。女儿目光看着别处,听母亲讲到自己的童年的糗事时,不好意思地抿嘴一笑。
4
谈话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最终,在心理咨询师的倡议下,双方当场“约法三章”。
在谈话尾声,我问母亲有多长时间没有抱过女儿了。“十几年了吧,小时候抱过。”母亲停顿了一下,叹口气。
这时,女儿主动向母亲伸开了双臂,母亲见状愣了一下,忙迎了过去。
二人紧紧相拥、热泪盈眶。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母亲后来在电话中向法院和社会工作者表示了感谢,但也委婉表露了对女儿能否履约的担心。
5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在本案二审判决书中写道:“为修复家庭关系,本院引入第三方情感疏导机制。经过一系列工作,双方进行了深入沟通,开始尝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从对方角度进行思考。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双方以本次诉讼及情感疏导作为关系的新起点,为持续改善双方关系作出新的努力。”
家庭和谐稳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基石。
在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修复家庭关系是家事审判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作为法官
要在刚性的法律程序中融入柔性司法
要在严格的程序公正中注入人文关怀
让改革有实效,让审判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