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6点半,忙完一天的贾明准备返回大队。
这时,两道身影在贾明身前停住。
多年的职业习惯,让贾明甚至顾不上看清来人,赶忙戴上帽子向前敬礼:“您好!请问您有什么需要?”
这个举动让身前的母子都不禁笑了出来。
原来,面前的男孩子是贾明辖区附近一所学校的学生。成绩过分数线后,这个男孩子拉着母亲过来,一定要将这个喜讯分享给贾明和他的同事,也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感谢他们。
眼前母子的盛情,让贾明这个不善言辞的东北汉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其实,此时贾明的心里乐开了花。
这是去年12月中旬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路与营口道路口所发生的一幕。
“给你一年时间,必须得让这里成为交通管理精品示范岗!”
2014年年初,贾明被“点将”派到河北营口岗。
河北路和营口道交叉口是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而河北营口岗是连接滨海新区南北的主干道的重要岗位,临近有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学校和大型居民区,滨海新区的著名商圈塘沽金街也在附近。
贾明也曾多次路过这里,只不过他未曾想到,自己也会成为这个路口的“守护人”。
上任伊始,每逢休息,贾明都拿着地图绕着辖区走两圈。每个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学校、大型居民区在哪,他都要亲自走过,重点地方要在地图上标记。甚至什么时候是上班、下班高峰,什么时候是上学、下学高峰,菜市场几点开门营业,饭店菜馆门口有多少停车位,几点最为红火,他都了然于胸。
附近那么多企事业单位,商贩店铺,很少有人能够将这些记得一清二楚,但贾明做到了。
没有人知道,为了做到这些,贾明和他的战友们付出了多少辛苦。
即使现在,无论冬夏,附近几条马路贾明和战友们每天还是要走上几趟。谈起这几年来最大的感受,贾明和他的战友异口同声地笑言:“费鞋!”
来到河北营口岗之后,贾明收到了一份岗位获奖介绍:
“1996年、2001年荣获市局集体嘉奖,曾多次获得塘沽区(现为滨海新区)及市交管局表彰,涌现出3名全市“最佳交通警察”……
虽然这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记录的荣誉名录停留在几年之前,但一口气读完两页多的奖项名目,还是压得贾明和战友们喘不过气来。
当进一步调研河北营口岗后,这些奖项却让贾明和战友们感到有些虚浮:
路口处要地,但之前几年却从没有过专门的岗组。
路口流量大,但事故处理却未与周围岗位形成联动。
附近常住人口多,但群众基础却并不是很好。
“究竟怎么样才能让群众安全出行?是那些严肃的法律条文吗?”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群众有安全出行的意识。”
贾明和战友们自问自答。
可“提高群众的安全出行的意识”,这口号喊了十几年了,收效却并不明显。
之前办的的安全讲座并不少,进过社区、进过单位,进过学校,可观众听完扭头又去闯红灯。
想要说到做到确实很难。
贾明和战友们想出一个办法:在对一些群众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后,邀请他们参与到交通治理当中,成为交通管理志愿者。
许多群众穿起了红色的志愿者背心参与进来,他们站在马路边帮助贾明和战友梳理交通,管理行人和和非机动车。
最初志愿者们对这个工作更多的是感到新鲜:有些人站在路口举旗子拍照发个朋友圈,有些人刚上岗就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还不服管理的行人气得发微博吐槽。贾明却不在意,他说:“能来参与我们志愿者服务的,都是我们的义务宣传员,照片发到朋友圈、发到微博上,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交警的不容易,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全知识。”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河北营口岗来当交通志愿者。贾明和战友非常欢迎,只要通过了交通安全测验,就可以站在路口当“判官”。交通管理越来越方便,闯红灯的行人、非机动车减少了,贾明和战友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贾明的战友,姜琦说:“从表面上看,行人、车辆和我们交警呈现出一个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关系,但本质上我们的目的都是让群众能够更安全、更快捷的出行,我们其实是一致的。”
在河北营口岗组里,姜琦年龄最小,看事却是公认的透彻。
2014年7月,姜琦入警之后就被分配到了河北营口岗组,那时初入岗组的姜琦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由于年轻气盛,姜琦与许多行人产生过不愉快,很多事情闹到最后,都是老大哥贾明过来解决。姜琦见贾明处理起事情经验老到,便主动向贾明学习,贾明也不吝指教。
姜琦慢慢发现,自己与贾明除了对事经验上有差距外,业务能力也有差距。
于是积极进取的姜琦开始跟“自己过不去”。
一次,姜琦被行人问路问住,只能拿出手机给行人查询。这之后,姜琦懊恼地锤了自己两下:“人家问路是信任咱,咱说不知道,不是辜负人家的信任嘛。”
从此姜琦口袋里多了一份地图,没事就多看、多背、多走、多转。
贾明告诉我们,现在整个滨海新区,既没有姜琦不认识的道,也几乎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
可姜琦不仅要记下每一条道路,还要求自己记下每一趟公交车的线路,每一条地铁的站点。只有这样,他才能做到真正的“问不倒”。
在这个过程中,姜琦还成长了许多,身上彻底没有了“冷、硬、横、推”,做到了有问必会、有会必答、答之能对。如果一些群众不认路,姜琦还趁休息时间带他们前往目的地。
现在,许多了解姜琦的群众没事就喜欢给姜琦出难题,姜琦却也乐于接招,而且每一次都能对答如流,他对于交通信息的精准把握,也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姜琦认为,服务群众不应该停留于自己的岗位,而应该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要想得更远,更要人性化。
付出就会有回报,在贾明和战友的努力下,2014年河北营口岗提前成为了交通管理示范岗,还时隔整整13年第三次获得了市局集体嘉奖。2015年获得了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岗的称号。2016年,成为了滨海新区优秀志愿服务集体。2017、2018年连续两年拿到了“青年文明号”的称号,可以说“能拿到的荣誉都拿到了”。
可问到河北营口岗的几名交警最想要什么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我们想好好吃口早饭。”
十年前,冯巩在春晚表演的小品《马路情歌》中有一段形容交警的经典台词:“我们夏天在风雨中沐浴,冬天在冰雪中挺立。随时承受着汽车尾气,都说我们是戴着大盖帽的马路吸尘器。”
让很多人都觉得尾气是危害交警安全的罪魁,可实际上空腹上岗,才是困扰众多交警的祸首。
由于早高峰的原因,7点不到他们就要到岗。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交警很难吃上一顿像样的早饭而空腹站岗熬过早高峰,直到9点多,才能换岗去吃一点,但是那个时候许多早点却都已售罄,不再营业。
这样的上班时间也被一些交警成为“赶集”。贾明的战友,韩明就是“赶集”大队的一员。
由于家住的远,韩明每天早晨5点多就要出发赶往大队,这个时间就吃早饭也不现实。
“其实我口袋里会藏半块面包或者一两块饼干,真要是快眼前一黑撑不住了,就偷偷吃点。但是也不能多吃,这些吃的夏天特别干,冬天特别硬,吃多了糊嗓子,影响工作。”韩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人上路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我们交警,我们形象好了,人家看着心里舒坦,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去工作了。我们在那嚼东西,也不好看,也影响市容不是?”
其实不只早上,晚上同样如此。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交警在路面上担负执勤维护、巡逻疏导、事故处理等任务,越是节假日、恶劣天气就越繁忙,事故处理岗位更是24小时不能断人。赶上炎热天气,就变成“焦警”,赶上大雨滂沱又变成“浇警”。
据统计,河北营口岗平均每人每个工作日工时超过9小时,一年来,平均每人累计超过标准工时260小时。每年在岗解答咨询4200多人次,帮助群众近300人次,教育机动车驾驶员近3000人次,教育非机动车、行人超6200人次。
可真到了闲暇的时候,河北营口岗组还自发地前往养老院和社区、单位进行志愿服务和义务宣讲。
形容他们我觉得套用一句歌词也就够了:“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常年的空腹上岗和高负荷的工作,也让贾明和战友们三十岁左右,身体指标就有些异常。
韩明自嘲道:“我们赶上了从严处罚酒驾,赶上了对非机动车、行人加大处罚力度,赶上了争建全国文明城区。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赶上增加交警休息日。”
当朝霞满天,当夜幕降临,当月亮升起,站在滨海新区河北路与营口道交口执勤,即使环境嘈杂,贾明和他的战友们心底也会漫出一种静静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
而对于交通安全也不应只是这些可爱的交警的毕生守护,也应是你我的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