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冰:让戒毒人员重获新生
人物档案
杨冰 1983年参加工作,1996年调任宁夏戒毒劳动教养管理所(宁夏银川强制隔离戒毒所前身),35年的工作历程中有22年奋战戒毒系统。在这里,杨冰与戒毒人员们结下不解之缘,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面对“四进宫”戒毒人员杨冰选择不放弃
杨冰1983年参加工作,1996年调任宁夏银川强制隔离戒毒所。从此,他与戒毒人员结下不解之缘。35年的工作经历,22年在戒毒系统。“被一种共识与期待凝聚,被一种力量与情怀集结,被一种信仰与精神激励”,带着这样的感悟,杨冰在戒毒教育矫治这条路上从不停歇。
“从这里走出去的戒毒人员,能够看到他们的变化。”赵某就是让杨冰和同事们倍感欣慰的戒毒人员之一。赵某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吸食海洛因,渐渐成瘾,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他开始陷入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的恶性循环。赵某先后被强制隔离戒毒4次,但即使再一次“遇见”,杨冰和同事们依然没有放弃他。“看他再次进来戒毒,我们虽然失望但是不能放弃,否则他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也许是被杨冰和同事们的执着打动,在第4次进戒毒所后,赵某的态度开始转变。慢慢地,赵某所在大队的责任警察发现他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随后,在杨冰和责任警察的引导下,赵某从消极变得积极,开始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戒毒期间的表现越来越好。
“说起来惭愧,作为一名多次‘进宫’的戒毒人员,我都有了放弃自己的想法。多亏杨科长不离不弃的教育引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赵某这番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在赵某最后一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他的儿子因意外身亡。赵某得知消息后情绪极不稳定,杨冰和同事们便轮流给他做思想工作并及时联系其家人,竭尽所能帮助他。最终,赵某儿子的后事得到妥善处理。被杨冰及其同事打动的赵某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5年内没有出现复吸。
努力付出将信心传递给戒毒人员
“还有一名戒毒人员的经历让我们欣慰之余又感到可惜,他现在还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杨冰说。今年20多岁的乔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触新型毒品,2017年第一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因为患有艾滋病,他刚进来时自暴自弃,对人生没有希望,生活态度消极,不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主动和周围人说话。了解情况后,杨冰对乔某实行个案化教育并进行心理辅导。经过一系列感化教育,乔某终于有所转变,愿意与民警交流沟通并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如此,他还发挥特长牵头成立了文学小组。“前段时间他写了演讲稿在国旗下演讲,状态和刚进来时简直判若两人。”杨冰说。
“付出”——这是杨冰和同事对戒毒人员尽其所能做的事。“作为戒毒警察,我们不仅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在与戒毒人员接触的过程中将信心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杨冰说,一直以来,他对戒毒人员教育矫治的目标定位是:戒除毒瘾、康复身心、重树生活信心、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所以,在杨冰和同事眼中,戒毒人员不仅违反了法律,同时也是特殊的病人及受害者。因此,他们努力让强制戒毒所成为一所特殊的学校、一所特殊的医院,让所有戒毒人员在这里“病愈出院”。
为了让戒毒人员的生活从此拥有色彩,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杨冰和同事们用真诚、温暖和良知让每一名戒毒人员的生命重新绽放,让每一名戒毒人员积聚蜕变的力量。(记者 杨秀丽)
记者手记
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受害者,也是病患。在宁夏银川强制隔离戒毒所,杨冰和同事们对待戒毒人员“从心入手”,让戒毒人员感知人间真情、亲情、爱心的力量,也坚定了他们戒除毒瘾、回归社会的信心。
在人们的印象中,戒毒所的生活是灰暗的。“有了教育矫治,有了杨科长,让我们在这里的生活有了色彩。”在宁夏银川强制隔离戒毒所,经常能听到戒毒人员发自内心的感谢。戒毒人员口中的杨科长,就是宁夏银川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科科长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