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韩雨霁
3月,红原大草原,马背上的三个身影一路尘土、一路前行。
这支由第二、第三代骑警组成的队伍将赶往草原深处。此行,他们有两个任务:完成日常的拉练,并将老人吉达早已申办好的身份证送往他的家中。
随着一声吆喝,领队热拉双腿一夹,向着不远处的独立小屋飞奔而去。
3月24日中午11点过,冰雪初融的麦洼乡洞拉村某地,一间独立小屋静静安置。55岁的吉达趁着太阳在门前逗狗,不时向远处张望。十多分钟后,一阵吆喝传来,他赶忙起身,细细张望,等来者面容清晰,已是笑容满面。
“热拉!”听到吉达的招呼,马鞍上身着警服、皮肤黝黑的男人拉了拉缰绳,一个转身便跨下了马,刚把缰绳系于门前,便伸手掏出巴掌大的一张卡片——那是吉达早已申办好的身份证,由于当地派出所离此地较远,便由热拉趁草原骑警操练时一起带来。
热拉是红原县公安局麦洼派出所所长,与此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原骑警大队第二代骑警。
12年前,刚毕业的热拉听闻红原骑警大队招募新人,便报名参加,并以出众的马术和野外生存能力成为第二代骑警中的一员。跟一般警察不同,红原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是国内第一支实战性骑警,为维护草原牧民的安宁稳定而生。
“一般车辆走不到的地方,就需要骑警上场,等到牧区大转场时,也需要骑警陪同在牛群中间,保障他们不被盗夺。”热拉说,可以说骑警生而为牧民服务,而这也是当地居民最需要的守护。
从2007年到2012年,5年的时间里,他不止一次骑马走过麦洼乡辖区553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年平均1.1℃的温度下帮当地居民找回了380多头牦牛和马,总价值160余万元。庞大数据的背后,是骑警从不挂于嘴边的艰辛。
由于幅员辽阔,每代骑警均采用24小时轮班制巡逻,每天骑马巡逻路程长达四十多公里,来不及赶回派出所则就地休息:条件允许便挤在一个帐篷里打地铺,稍有不便就只能一人一马一支95式步枪以天地为营。“其实这倒还好,只是遇到紧急任务必须夜间巡逻,一旦马匹失足落入坑洼中,整个人便会甩下马背。”热拉说,几乎每个骑警都曾受过大大小小的伤,风湿、关节炎也几乎人人都有。
即使如此,热爱草原的热拉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五年任职期满,所有老队员们被分派到各乡镇派出所继续工作,而骑警队又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虽说如今,我更多时间是从事派出所的业务工作,但每到牧区大转场,还是会组织第三代骑警守卫牧民的财产安全,并在平时带他们按时操练。”热拉说,这既是我满足私心还想在草原上跑一跑,也是用另一种方式保卫草原安全,将自己从第一代骑警身上学到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说着,又是一声吆喝声起,热拉策马转向身后两个年轻的面孔,慢慢消失在了草原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