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价值在群众的认可里——普安县公安局驻哈马村脱贫工作队队长邓施昌
邓施昌,男,苗族,196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1989年3月参加工作,贵州省普安县公安局督察大队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2017年11月受命带队进驻青山镇哈马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非易事
“脱贫攻坚并非易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邓施昌对驻村扶贫工作的理解和阐释。
2017年11月,邓施昌被普安县公安局选派到青山镇哈马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带着这份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他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新的岗位。
敢于直面贫困村
哈马村是贫困村,国土面积约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0亩,森林、荒山面积10700亩。全村共889户、448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4户、686人,目前已实现脱贫131户、571人,怎样让剩下的人脱贫成了邓施昌的心里大事。驻村第一天,邓施昌和他的工作队就马不停蹄地开展走访工作,但是,村民们却不买他这个“外来户”和“外行”的账……面对村民的质疑,邓施昌并未气馁,他坚信自己能把工作做好。他每天深入群众和一线,把贫困群众家庭缺什么、有几口人、有什么困难、发展了哪些产业、适合发展什么产业等基本信息记写在了本子上,也记在了心上。
白天农户忙,他就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商讨“发展之计”,晚上到贫困家庭走访座谈,及时将村里的情况向县公安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汇报,并争取到党建扶贫资金5万元用于哈马村环境卫生整治、公厕改造、贫困户困难补助。在他组织动员下,顺利完成哈马村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0户、132人的工作任务。渐渐地,村民们发现,这个“扶贫队长”还真不错,是个“靠谱”人、是干实事的人。从此,“外来户”成了村民们的“老熟人”,这也更加激发了“老熟人”多为村民干实事的激情。邓施昌决定从村民们最关心的人畜饮水、交通等问题入手,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
在哈马村大寨组,由于年限已久,村里的水源输送系统出现了很多问题,村民饮水需要提前蓄水,有时停水一停就是一个多月,蓄水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伴随着饮水困难,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也随之上升。了解这一情况后,邓施昌到普安县水务局对接,积极协调资金12万余元用于大寨组自来水工程建设,每天组织人员参与并亲自督导工作进度,短短两个月时间,清澈的水流就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流淌到大寨组每家每户,这也成了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喜事。
筹集资金解难题
邓施昌介绍,村里的特困户陈华虎,一家4口人靠种地生活,由于妻子患有侏儒症,行动不便,陈华虎一人劳作维持生计,生活十分拮据,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台洗衣机,但苦于经济不支,迟迟没法实现。2018年11月,邓施昌在社会扶贫网上帮助陈华虎一家注册发布贫困需求,并带头捐款,短短15天,爱心人士捐赠资金就达到了目标金额。随后,邓施昌和队友用这个资金购买洗衣机,亲自送到陈华虎家中,一家人为好心人的无私帮助感动不已。
此外,还有村里的低保户罗树存,自身腰椎不好,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只能靠采摘草药维持生活,丈夫身患癌症去世,儿子又出了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这对于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邓施昌走访了解情况后,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通过扶贫网为其筹集资金,帮助她购买了衣柜、碗柜、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品,还积极联系相关培训机构,争取帮助罗树存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增加点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罗树存说:“感谢政府,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感谢邓队长,他们给了我们母子很多帮助,谢谢他们!”
在哈马村鸡洞组,寨子中间一条宽20余米、深8米的干枯河道将寨子一分为二,97户、485人出行十分不便。邓施昌了解情况报,及时筹集资金4万元用于建造“便民桥”。鸡洞组组长陈开刚说:“过去做农活、接送娃娃读书都要绕路,来回要一个多小时,真的很不方便,现在修了桥,大家以后出门都方便了,邓队长真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价值认可在群众
在哈马村扶贫期间,邓施昌带着他的工作队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帮扶贫困群众, 通过社会扶贫网为贫困群众上传贫困需求30余条,发动县公安局干部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款2万余元,目前已帮助解决贫困需求20余个。他和队员们“任务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足迹踏遍了哈马村的每家每户、每片山林和土地。
邓施昌说:“驻村扶贫,只有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的为群众解决困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只要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就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