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人: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女子特别行动大队大队长郑理
当班日志:到早市、公交车站点巡逻布控,抓捕扒窃嫌疑人,追查逃犯藏匿地点
记者采访女刑警
“别急,现在人少,先吃碗面。”3月5日7时许,在辽宁鞍山大馆早市的一家面馆里,记者见到了鞍山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女子特别行动大队大队长郑理,坐在她对面的是副大队长沈丹丹和侦查员郭倚诺。10分钟后,早市的人多了起来。面只吃了几口的郑理向沈丹丹和郭倚诺挥了挥手,三人走出面馆,很快混入人流。
成天“逛街”工作常态
“挑菜”“打电话”“边走边开玩笑”……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很难将郑理三人和国内首支女子刑警队联系在一起。
郑理像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般在逛市场,但她的眼睛却时刻观察着周围情况,沈丹丹和郭倚诺则走在郑理的左右侧前方,三人呈倒“品”字队形。郑理说,这是最佳的巡逻队形,有情况可以及时互相传递。
“分散,注意那个买花生的。”5分钟后,郑理低声发出指令边放慢脚步,沈丹丹则走到一名男子身边,假装挑花生。十几秒后,沈丹丹发来微信语音,“疑似排除。”
记者不解,“这是什么情况?”“看见那个买花生的没,他戴着帽子和口罩,扒手的装束大都如此,所以我们得靠近观察。”
8时20分许,一名光头男子出现在郑理的视线里。“这人姓于,去年在孟家沟早市被我抓过。”郑理低声说。记者忙问:“今天他会不会作案?”“他今天肯定不会作案,因为他已经发现我了,你再看他走路的速度,真想作案是不会走这么快的,他现在最想干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离开。”
郑理坦言:“小偷也很‘贼’,尤其是被我们处理过的,发现我们后就带着我们‘绕圈’。”郑理说,最长的一次是跟着扒手在早市转了9趟。
“百变女警”总换“造型”
因为要去下一个早市,郑理回到车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形象”。“你可能不会相信,我刚才在大馆早市巡逻这个信息有可能已经传到其它早市了。”郑理边说边将披肩发束成了马尾,又下车打开后备箱,在十几件外套中挑了一件浅色的换上,“所以我必须得换个造型,尽量别让小偷第一眼就认出来。”郑理说,就是停车也得停得离早市远些,最少得百米开外,就怕有惯偷认出她的车。
伪装侦查是队员们的必修课。2017年9月25日,女子特别行动大队组建伊始,大队便每周都要和其他大队的男侦查员进行一次伪装侦查模拟演练,而女性的身份也为案件侦查工作提供了掩护。
去年,大队接手一起传销案件,在9个月的侦查过程中,郑理在饭店服务员、酒店大堂经理、超市理货员、煤气抄表员、菜贩等多个身份中不断转换,最终查明该传销团伙的活动规律,将该团伙一网打尽。
火眼金睛一招制敌
早市反扒巡逻结束,郑理没有返回大队,她说最近5路公交车上发生多起扒窃案件,她这几天都要开车到线路上的公交站点来回“遛”几趟。
10时15分,和郑理沿5路公交线路“遛”了两个来回的记者有些乏困,眼皮刚合上想要打个盹,郑理的车却突然停下,惯性让记者的头碰到前排椅背,顿时困意全消。“快看,站点上那个戴黑色口罩的男子,他就是盗窃嫌疑人。”当天是个雾霾天,戴口罩出行的人很多,在附近的通山街站点上等车的人群里就有五六个戴口罩的。“你咋看出来的?”记者疑惑地问。“他的眼神不对,专往人家的衣兜上瞟。”
没等记者再问,郑理立即通知也在附近的沈丹丹和郭倚诺上车跟踪,她开车跟在公交车后面。“郑队,他摸了两个人的兜,车上人多,不便抓捕。”很快,沈丹丹发来微信。“等他下车再动手。”郑理回复。
车行4站,“口罩男”在光明街站点下车,郑理和队员们迅速跟上。跟出100多米,当“口罩男”拐进一条胡同时,沈丹丹最先冲了上去,一个擒拿便让“口罩男”动弹不得。郑理随后跟上,扭住“口罩男”的另一只胳膊,在其上衣口袋里搜出刚刚扒窃到手的200多元现金。
整个抓捕过程只有短短几秒钟,女刑警们的身手让记者惊叹不已。在事后的采访中记者才知道,沈丹丹的擒拿格斗功夫在警校就是第一名,郑理之前在部队服役时就是国家健将,曾在全国射击锦标赛上拿过个人和团体冠军。
“我们大队不光是干反扒。”14时,审讯完“口罩男”后,郑理又投入到一起系列诈骗案的案件串并工作中。16时,大队又获得一名网上通缉逃犯的线索,郑理又带队外出锁定逃犯的具体藏匿地点,她说还得再忙几个小时。
“其实除了同事和落网的犯罪嫌疑人,你是唯一见过我真面目的。”分别时,郑理跟记者开起了玩笑。从警12年,郑理一直从事密侦工作,无法出现在公众面前,所以采访时记者刻意小心不让郑理和其他队员们在镜头前“曝光”,好让这把打击犯罪的“尖刀”继续隐藏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