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触礁”的感情,一个面临破碎的家庭,双方的愤怒、敌视甚至争吵冲突,常令纠纷化解难度增加。在苏州吴江区法院,少年庭的法官们坚持用有温度的柔性司法,为暂时搁浅的婚姻家庭关系找到可停靠的“情感港湾”。
调解工作室找到缓冲地带
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社会生活形态的悄然改变,家庭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吴江法院受理家事纠纷案件1066件,其中离婚纠纷占了八成,夫妻双方因脾气性格、经济纠纷乃至赌博、吸毒、家庭暴力等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长里短看似普通,但化解却不易,为更好缓和家庭矛盾,我们确立了全流程调解理念,从立案后到开庭前、庭审中,再到闭庭后,我们努力做好调解工作,最大限度缓和双方对立情绪。”吴江法院少年庭庭长吴一非说。
2018年,少年庭家事纠纷案件的调撤率达78.18%,高出院案件平均调撤率21个百分点,且连续多年在全院保持前列。
为更好地诊断、修复并治疗受伤的家庭婚姻关系,去年底,该院专门设计了一间兼具家事纠纷调解、心理疏导和亲子会面等多种功能的调解工作室,力求营造一个找回温情、淡化矛盾的轻松诉讼环境。
“法官,你们这个调解室布置得好温馨,在这里感觉就像在家里聊天一样!”当事人陈某说。
陈某与丈夫李某因生活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双方矛盾激化,第二次起诉离婚。虽已多次调解,但双方在孩子的抚养权及财产分割上仍存在较大争议,且每次都情绪激动、冲突激烈。为缓和矛盾,法官特意安排在新布置的调解室内再进行沟通。
米白色的主基调,舒适放松的沙发,两边墙上淡雅却有寓意的照片,墙角生机勃勃的绿植,“家”的感觉瞬间拉近双方距离。借此契机,法官再次引导双方深入交流,换位思考,最终两人情绪趋于缓和,并达成初步离婚协议。
情感疏导师打开心门
张女士和丈夫结婚7年多,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的幸福日子本过得十分美满。但无奈婆婆性格强势,经常参与小家庭的生活决策,而丈夫却木讷老实,无法在婆媳矛盾发生时做好协调工作。心灰意冷的张女士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法官了解案情后,认为张女士和老公仍有和好可能,但张女士的情绪较为激动,坚决要求离婚,于是法官邀请心理专家一起做工作。
面对面的耐心倾听,张女士把婚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不满等全部发泄了出来。在帮助其排解了不良情绪后,心理专家适时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张女士对婚姻进行审慎、理智思考。
朋友般贴心的劝解下,张女士开始尝试卸下心理包袱,重新找回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希望。“感谢法官和费老师对我的开导,我想清楚了,我还是爱我老公的,我也想给孩子一个完整温暖的家,这个婚我不离了。”张女士如释重负。
张女士口中的费老师其实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像这样经过疏导打开心结的案件还有不少。为让更多、更专业的心理专家们能参与家事纠纷的化解,去年4月,吴江法院专门聘请了七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担任案件“情感疏导师”。
离婚证明书方便当事人
案件的审结不代表事情的结束,在吴江法院,家事法官们常常会定期开展判后回访,对当事人感情修复等引起的困惑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有给付义务的当事人采取提醒举措,解释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督促其自觉履行义务,避免二次矛盾发生。
贴心的延伸举措不止这些,法官们坚持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主动站在当事人角度,不断深化家事审判改革,探索创新司法为民举措。
“刘法官,我在你们这里离的婚,现在是不是能给办离婚证明书啊?我在新闻上看到了,这个东西很方便,我也想来办一张。”一位离婚纠纷案件的当事人给承办法官刘颢丽打来电话。
“是的,您可以带着本人身份证和生效裁判文书,向我院提交书面申请,经核实无误后会向您发出《离婚证明书》。”刘颢丽回答。
“好的,我明天就来。”
去年4月4日,吴江法院自行设计并发出首份离婚证明书。证明书仅记载离婚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生效法律文书案号、类型及生效时间等必要信息,不涉及离婚案件的具体事实。证明书的背面则配上了精心设计的温情短语,充分体现了司法温馨的一面。
“这个小本子能有效证明当事人的婚姻状况,同时,更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方便其保管和使用。”吴一非说。
一个小小的创新举措,却大大地方便了当事人。除了离婚证明书制度,该院还推出了家事远程视频审理、“涉子女抚养权案件审理要素表”等一系列举措,以期在诉前、审中、判后更全面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