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平台数据双向共享,分析出未及时办理居住证人员9万人,抓获网上在逃人员8名。匹配案情、社情、舆情监测分析,对特定的人、事、情等异常行为进行预测预判,向相关职能部门推送预警联动指令688个。开发网上追逃等12个数据模型,分析生成预警性情报线索93条,为网格化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大数据支撑。”这是2月26日全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部署推进会上,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益冰做的《聚焦平安稳定主业 推动要素融通共享 全力打造“网格+警格”联动融合新格局》中的一段,展现了该区在网格化建设中,注重政法要素融合融通融享的做法,推动了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向纵深挺进。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多网融合”
2018年以来,吴江区以苏州市公安要素进网格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网格+政法各部门网格”联动融合,为网格化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联动力量和数据技术支撑。
2018年7月,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七都一渔村的渔民因太湖围网拆除问题,有串联集访迹象。网格员及时将线索信息上报至吴江区联动中心,联动中心随即以工单形式流转至农委、信访、公安等部门,及时组建工作小组,组织渔民进行政策解读和法律宣传,最终将涉访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正是网格员的一线巡查,及时发现并上报隐患,避免了集访事件的发生。”吴江区公安局人口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孙骏平介绍,“以往处置这样的集访事件,往往公安部门单独应对,耗费了大量的警力。如今通过区联动中心统一协调,公安、农委、信访等部门协同作战,工作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据介绍,他们将全区划分为156个警务网格,每个警格分别对应3-8个综合网格,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联动工作站副站长,并担任所属综合网格的网格警务员。梳理涵盖“人、地、事、物、情、组织”的34类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和全市“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3类22项火灾隐患信息,嵌入专职网格员的信息采集清单,安排公安辅警与专职网格员通过“分时错时、倒休换休”弹性工作机制,协同采集公安基础信息,由社区民警进行指导和督促,确保信息报送的数量、质量和时效性。
强化要素整合,做实基层根基
“要不是网格员、网格调解员、网格法官的共同参与,从徐州来的李某可就惨了,”2月28日,吴江开发区工作人员小吴这样对记者说,“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传统途径主张权利,不仅诉讼过程漫长,且举证困难,李某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保障。”
小吴说的李某,就是去年发生在开发区一企业的工伤事件的主角,今年40岁,2018年11月22日以老职工的的身份再次来到吴江某模具生产企业打工,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双手就被锻造机挤压截肢。庞南村网格员得知企业尚未与李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未给李某缴纳社会保险,且李某与公司就赔偿事宜意见分析很大,就立即向网格调解员老张报告。老张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就开始了艰难的调解工作。
老张就李某所受伤害及伤残情况咨询了有关部门,得知其伤残等级可以确定为工伤二级。而调解中,李某提出因自己双手截肢,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需要长期护理,提出250万元的赔偿金额,同时希望企业能够一次性支付。该企业以250万的赔偿金额过高,同时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李某提出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没有法律依据,眼看调解陷入僵局。老张立刻通过乡村法官驿站申请网格法官一同视频调解,使得调解工作回峰路转。网格法官对“法律并未限制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请求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全部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的释法说理,让双方都有了斡旋的余地。经过网格法官、网格调解员多轮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为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他们对这份调解书申请了司法确认。企业于2018年12月20日一次性支付李某120万元工伤保险待遇,双方解除2018年11月23日的劳动合同。
吴江区在网格建设初期,设立一级网格为吴江区,二级网格为8个核心区镇,三级网格为320个村(社区),四级网格为899个基层网格。每个基层网格中配备网格长、网格巡查员、网格警务员、网格督导员各一名。随着多个单位力量的介入,特别是政法力量进网格,大大丰富了网格的工作内容。区法院在院长陈晓君的带领下,151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以个人为单位,直接挂钩320个村(社区)和899个基层网格,开展诉调对接、便民审判、参与网格治理等工作。
去年4月,开发区法庭在同里镇北联村法官驿站处理一起租赁合同执行案件时,因申请人和被执行人都在北联村,法官便将双方约至乡村法官驿站,并邀请村干部协助做工作。相对宽松的环境拉近了法官与当事人的距离,被执行人戴某也听得进法官的释法说理了,主动申报了自己的财产,并承诺月底前支付全部租金,申请执行人也认可了这个方案。
优化协同联动,政法创新不断
2018年,吴江区检察院通过探索“检察进网格”监督服务工作机制,共发出督促履职类检察建议53件,工作得到区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利用“检察进网格”工作模式破解行政检察监督线索发现难题,共办理行政检察监督案件382件,其中办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352件(2017年仅办理3件),占全市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总案件量近一半。
去年9月6日,吴江区法院公开宣判区检察院起诉的3起食品类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在苏州影响广泛。
被告人张某某等5人在制售凉皮、米线、面汤等食品过程中,非法添加罂粟,经检测含有吗啡、可待因、麻黄碱等对人体有害成分,损害了不特定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检察机关在要求追究5名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还要求被告人向检察机关支付非法获利金额10倍赔偿款,并在苏州市级公开媒体上赔礼道歉,其中2人一定期限内被禁止从事食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这些要求均得到法院的支持。
而该检察院在公诉这批食品类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支付非法获利金额10倍赔偿款来建立吴江区消费公益金的做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这不仅打击了犯罪,还保护了消费者权益。”网友程曦说。
区检察院联合法院、市场监管局、财政局出台的《吴江区消费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食品药品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中,侵权人赔偿的“消费公益金”主要用于赔偿消费者,这也是网格检察官听民意解民忧的创新举措。
“网格化+”政法部门网格,成为吴江区做实基层,服务群众的新亮点。数据显示,2018年该区共处办工单47.6万件,在综合网格内办结的占71.3%,上推至区、镇相关部门解决的占23.3%,通过综合执法解决的占5.4%,实现了社会治理“721”工作目标。同时联动中心实时对接全区95个部门和单位,2018年以来联合化解各类不安定因素123起,消除安全隐患260余起,响应时间平均缩短40%。□陈广娟 王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