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施工的寂寞 也顶得住车水马龙的忙碌
全国青年文明号——邮电大楼岗位于昆明市中心核心位置的邮电大楼,昆明市南北大动脉北京路和东西主干道东风路交汇于此。无论是在昆明城市发展的初期,还是在车流猛增的今天,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邮电大楼岗位民警兢兢业业驻守于此。这个岗位两次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
1999年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虽然离那个年代有些久远,昆明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国家级”的荣誉已经刻入每个邮电大楼岗位民警的心里。特别是经历了地铁施工的艰苦,再到北京路大动脉的恢复,邮电大楼岗位民警积极承袭了“国家级”岗位的优良传统,自行制定了“2绝不3要”制度约束自己,即便是极为艰难的时候,也守住了寂寞,在今天,他们同样也顶得住车水马龙的忙碌。
2017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没有发生一次大面积拥堵
2010年5月,昆明迎来了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昆明地铁首期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伴随着地铁施工,昆明也开启了前所有未的交通拥堵。作为贯穿昆明南北向的大动脉——北京路被列入了施工的范围,而且工程量较大,施工难度也比较大,交通拥堵在所难免,市民的抱怨声不断。因为施工单位组织出现问题,北京路曾经发生过一堵就是半天的情况。
一边是同行条件骤降,一边是市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北京路、特别是地处南北核心位置的邮电大楼不堪重负。2011年,邮电大楼岗位原班人马被抽调到了昆明市新行政中心,新任中队长陈红波带着从各个中队抽调过来的民警临危受命,开启了守卫地铁施工的艰难岁月。
又要在有限的交通环境中想办法腾出道路让车辆通行,又要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邮电大楼岗位民警可谓煞费苦心。一群从各个中队抽调而来的人员,彼此默契度不够,而且又要担负如此重任,邮电大楼岗民警个个都捏了把汗。在没有太好的办法的情况下,大家只能通过埋头苦干来达到彼此的协调。2011年接管邮电大楼岗位,中队长陈红波、号长刘利剑就发誓要重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把这个荣誉延续下去。和当年老同事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相比,新的团队走的更加艰难,地铁施工,所有同行环境全部改变;机动车数量猛增,市民同行需求增大。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传承了当年老同事不畏困难的精神,埋头苦干。
在地铁施工初期,他们几个人车轱辘似地工作,不管天阴下雨。为了解决人员默契度不够的问题,他们建章立制,把铁的制度放在工作中,虽然也会很累,累到极致时,他们就咬牙坚持,在心里默念,要延续“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荣誉。“2个绝不3个要”制度(上岗期间不论刮风下雨绝不下岗、到了下班时间道路交通未恢复正常绝不下班,有交通违法行为要立刻劝导查处、有交通拥堵要立刻展开有效疏导、有交通设施损坏要立刻进行修缮处理),硬是支撑着他们从艰难中走来。
从2011年接管邮电大楼岗位,到地铁施工完毕,邮电大楼岗位民警整整经历了18次翻交施工。熟悉交通管理的人都知道,每一次翻交施工,都会带来交通的变化,市民出行的影响。在充分吸取了之前的大拥堵的教训后,他们把每次翻交施工都定在了每个周五晚上,让市民在周六周日有个适应期。也正因此,翻交施工再没有导致拥堵。除了和施工单位协调好,他们还不放心,每天都要对工地周边进行检查,发现蛛丝马迹就要立即要求施工单位整改,绝不允许任何影响通行的隐患留存。
创新路口管理办法
有效解决电动车管理难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电动自行车乱穿乱骑,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交通秩序,已经成为了困扰交警管理的一大难题,在省会昆明也一样。位于交通要道的邮电大楼岗位,高峰期单相位电动自行车流量一度达到200辆以上。如果遇到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员违章行驶,交通就会显得十分混乱。为此,邮电大楼岗位民警专门召开了研讨会,就如何将电动自行车违法控制在停车线内进行了多次商讨。在结合实际的工作,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邮电大楼岗位的“1234”路口管理措施,即:一前移,二提前,三规范,四严管。通过不断的实践,他们的管理办法成为了大队的示范经验。早高峰时段,路口右转机动车、直行非机动车流量交叠,矛盾十分突出,路口同行效率较低,邮电大楼岗位民警采取把路口管理协警前移到右转机动车与直行非机动车交汇处即隔离栏开口处进行站位指挥,引导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有序通过路口。路口绿灯直行时,协警对右转机动车进行控制,确保直行非机动车顺畅同行。当路口信号灯为红色时,协警对非机动车进行控制,确保右转机动车顺畅同行。
当所有位置都实现了前移后,各个位置都采取了主动提前工作的办法,“未堵先疏,未违先阻,管早管小,止于未发”,严防拥堵和违法行为发生,杜绝“稻草人”似的管理,勤用眼睛观察,及时发现路面可能要发生的交通违法欣慰,提前通过打手势、喊话和吹口哨的方式,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更是提前工作,在车辆未到路口时,就为直行和右转的电动自行车分好了车道,互补干扰;车辆驶出隔离带,一旦有违法,再有民警或者协警制止,到了对向路口,如果违法还未制止,民警就会立即处罚。
在这些管理的过程中,民警必须做到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号长刘利剑每天都要强调规范管理的问题,作为规范执法的教官,他更是起到了表率的作用。通过实践,他们的这种管理办法已经有效减少了非机动车的违法,减少了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
和当年的老岗位相比,他们的管理难度更大。但是,岗位的荣耀和辉煌,陈洪波等一干人等从来不敢忘记。他们时刻提醒自己,自己脚下的道路,曾经走出过“国家级”的荣誉,在他们的脚下,也会走出新的辉煌。
主动联系群众 弘扬模范岗组的优良传统
无论是曾经的“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原班人马,还是以陈洪波、刘利剑为带头的新生代邮电大楼岗组,与辖区群众的联系向来密切,特别是对周边中小学校的服务更为细微。他们始终认为,管理好交通,也要服务好群众,才是青年文明号必须完成的使命。
地铁施工期间,鉴于邮电大楼作为最大的地铁换乘站,工程量较大,影响面也巨大。在多达18次的翻交施工中,邮电大楼岗位民警不厌其烦地进入周边的企业、学校、政府机关和居民小区,指导市民如何有效同行,并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绿色出行。
在地铁施工期间,亦或是地铁施工完成,为学校保通是他们服务群众的重中之重。辖区明通小学是邮电大楼岗位多年来服务的小学。为了做好对明通小学师生和家长出行的服务,他们多年如一日,在上放学的时候,每天都会安排专门的人员驻守,除了完成了护学岗的责任,他们还把工作做得更加细微。为了让送学生的家长快速离开校门口,他们除了与学校沟通,安排好停车位,还在学生下车的时候,对年纪小的孩子,他们会亲自伸出温暖的大手,给孩子开车门,把孩子牵进学校;对于年纪大的孩子,则引导他们顺序进入学校。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可是,这简单的动作一做就是数年,风雨无阻,这就成了不平常的事情。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和外地群众,找不到附近的医院和学校,他们专门制作了导引卡,为群众提供方便。拿着这张充满爱心的卡片,要到附近的医院和学校,无论是公交,还是步行,一定是最好的导行卡。他们把群众装在心里,把为群众做事,不仅仅当成了责任,甚至当成了自己的生活。
关注人才培养 青年民警处处得到锻炼
这些年,从地铁施工,到恢复通行,从道路崎岖难行,到车辆通行顺畅,无不凝聚着邮电大楼岗位民警的心血和汗水。青年文明号作为昆明交警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是昆明交警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窗口。是一代又一代交警的精神财富,所以时隔多年,那些曾经参加过青年文明号创建的老同志们至今热血澎湃。对内,青年文明号承载了昆明交警一代又一代人得成长足迹、精神积淀;对外,也是不同时期,昆明交警通过不同的展现自己不同风貌,同时赢得百姓的认可和称赞。
邮电大楼岗位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岗位,曾经走出过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毕伟、原昆明市公安局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杨兴、昆明市交警支队六大队教导员李国新、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徐文琪等12名优秀公安领导干部。为了秉承这些优秀人才的优良作风,邮电大楼岗位始终不忘把培养青年干警作为工作重点。现任号长刘利剑是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优秀的警务教官,他把标准的执法带到了工作中;岗位上四名民警中,还有优秀的文艺青年,杰出的体育运动选手。他们端正思想,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心怀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志当存高远”的理想信念,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不断在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把所有的思想精髓都体现到了实际的工作中。
为了充分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岗位老民警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把“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荣誉放在心中,积极为交通管理工作出谋划策;不断通过学习,扩大自己的见识和认知,夯实自己。从方方面面锻炼自己,争取再创辉煌,把“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金色牌匾再挂上岗位。(昆明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