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你们了!帮俺找到了根!”这是山东德州乐陵市郭家街道办事处村民万宾对民警的一番感谢,这是一个怎样的暖心故事?这个家庭寻根的故事还要从一封寻亲信说起……
“我父母生八男三女共十一个子女,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子女多,生活和经济困难就把老五过继给了我四叔,老六老七和老八就过继给外姓人抱走,老七被给抱去了别家,当时也没留下地址姓名,但只知道在乐陵市,其父亲姓万名登科,具体乡镇村组不知道,我年岁已高很想和兄弟相认……”这封寻亲信是内蒙古79岁高某杰老人写的。老人称,自己很盼望姊妹弟兄11人能够团聚,目前,姊妹弟兄十人已经相认,只有这位远在山东乐陵的“七弟”没有找到,他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自己寻找这位弟弟。接到这封寻亲信后,乐陵市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将此信转交给了乐陵市公安局。
看到这封信后,乐陵市户政科立即委派各辖区民警进行人口调查。好在老人在信中描述的人员姓氏和名字都比较清晰,很快,乐陵市公安局就查询到了该姓氏村落的信息。
经过郭家派出所户籍民警的细致排查,发现丁坞镇和郭家街道姓的万人村民比较多,民警随即就下村走访,逐村逐户了解情况。乐陵市郭家乡属于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一共41个村落,而村落和村落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民警夜以继日,通过技术和其他手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逐日的排查走访终于有了线索。
经过走访排查,民警发现辖区有个村,一个叫万某的家里存在这种情况,他的父亲万某路从小就被领养,而且是在内蒙古被领养的。
经过深入了解和比对之后,民警断定,内蒙古市高某杰老人要寻找的“七弟”,正是郭家街道办事处汪万楼村万宾的父亲万某路。然而,不幸的是,万某路早在2003年就已经因病去世。时隔今日已有15年的时间。
多年来,万某路的妻子史某化和她的儿女并没有放弃寻找丈夫万长路的老家,到处寻找和打听,但都没有消息。直到前些天,民警拿着这封信来了解情况,寻根的事情才算有了眉目。
根据村里年长的老人回忆,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万某的爷爷万某岸夫妇在内蒙古经商,因为膝下没有子女,缘分使然,万某的父亲出生后,被万某岸夫妇收养,并从内蒙古返回到了老家乐陵市郭家乡,从此,一家三口与远在内蒙古的朋友断了一切联系。
回忆这些心酸的过往,史爱化老人多次眼睛湿润。史爱化老人还告诉记者,当年丈夫被万登岸夫妇收养后,对自己的身世并不知情,直至自己37岁那年,才从同村的老人们口中得知自己被收养的事情。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没有多久,万某路身体就患了病。而史某路临终前的愿望就是让儿子找找老家。
时隔几十年,血脉相连的骨肉情,又将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召唤。确定了万某一家正是高某杰老人要寻找的亲人之后,民警又带着这份千里之外的牵挂,来到了万某家里。这一次,民警和万某一起拨通了高某杰老人的电话。
电话接通后,老人心情很是激动,而电话这头的史某化跟儿子以及女儿,心情也是激动不已。
由于高某杰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两地方言悬殊过大,言语上的沟通并不算顺利。但在他们的心里,多年寻找的亲人已经找到了。随后,民警将高某杰老人的联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都留给了万宾。
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一刻尘埃落定。一份情,一封信,一个电话,了却了两家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