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寨站,是沪昆线上一个四等铁路小站,位于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关寨镇荒田村。小站建在海拔两千来米的五指山系深处,站高坡陡,常年雾气缭绕。沪昆线车流穿梭,但只有一对小慢车每天在小站停靠。贵阳铁路公安处六枝车站派出所关寨警务区警长卢生,就带着保安老郭驻扎在这里,十年如一日,守护着小村、小站和小慢车。
2月4日,大年三十。一大早,弥漫的雾气伴着蒙蒙细雨,洒落在铁路和山野。鸡鸣狗吠声中,寂静的村庄逐渐热闹起来,卢生已带着保安老郭,沿铁路线上开始了每天的巡查。
“卢警官,今天也这么早就去铁路啊?”家住铁路边的龙医生一边贴着“福”字,一边热情地对卢生打着招呼。
“是啊!过年喽,小娃娃们都回来了,怕他们到铁路上玩,我去看看。”
“都提醒好多次喽,他们都晓得的。回来到我家吃饭!”老龙贴好红纸的最后一角,转过身说道。
“回来再说,我先去看看。”卢生挥挥手继续往前走。没走几步,就看到赶着猪的村民王永恩,在蜿蜒的小路远远走来。老远的,就开始叫他:“老卢哥,都过年了,还不回家休息啊?”
“不休息,今年还在站上,和大家一起过年!”卢生呵呵笑着,帮着他把猪往远离铁道的路边赶了赶,免得它受惊乱跑。
这样的寒暄交谈,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十多年来,村民们早习惯在清晨看到卢生带着保安去巡线宣传。而这样的寒暄,已不会持续太久。老卢已经年满59岁,今年8月,就要正式退休了。这是他到六枝车站派出所的第36个年头,也是从警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
小站站台外的隧道口上,嵌刻着“关寨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当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时留下的手迹。
那时,关寨还没有通火车,村民们只能沿着陡峭的盘山路下山。每逢集会,他们用背篓装上自己种的蔬菜,三五成群去周边村寨赶场,交换些生活必需品。往往日出去,日落归。
1965年底,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视察六盘水三线建设时,欣然为即将通车的关寨站题字。1966年,贵昆线正式通车,从此以后,村民们贩卖农作物、外出务工、负笈求学、看病就医,都可以坐着火车出行,改变就此开始。
对小站、列车、老卢,村口的张玉美大娘,有着特殊的感情。
那是1988年的一天,去邻镇赶场的张大娘在晚上返回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腿被压断,家里人知道的时候已经耽误了时间,如果不坐火车尽快赶到城区医院恐怕会有生命危险。村民们一边抬着她往车站赶,一边让邻居小赵先跑到警务区找卢生。
“让火车停下来!”听到情况的卢生立即找到车站站长,两人迅速做出了决定。
当时已是晚上10点多,车站停靠的慢车早已发车,而最近通过的是9分钟后的一趟货车。为了赶上这趟“救命车”,站长正在紧张地联系司机、调度,对讲机内传来的断断续续对话声,像块巨石压在大家心上。
“关寨站4道停靠2分钟。”听到这句话,卢生紧握的拳头放松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轰鸣声。2分钟!是生的希望。卢生上前接过担架就往4道跑,几个人一阵狂奔,终于赶在开车前将张大娘送上了前往六枝的列车。
三个月后,截去左腿的张大娘提着20个鸡蛋来到警务区,感谢卢生的救命之恩。那时候,鸡蛋在这个贫穷的小山村,是村民们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不管张大娘多么坚持,卢生一个也没收下。
三十年过去了,张大娘还清楚地记得当晚那一幕,见到卢生,也一定要拄着拐杖上前打个招呼,在她心目中,卢生就是大恩人,火车就是“救命车”。
对更多的沿线老百姓来说,火车虽不救命,但能帮他们致富。
小站每日要通过80多对客车,但只有从贵阳往返昭通的5645/6次一对小慢车在关寨站停靠。这趟小慢车,是村民们走出大山,运输农产品、打工求学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下午3点左右,要乘火车的村民陆续来到站台上。和大客站不同,这里的旅客们大多挑着担子,背着沉沉的农货,有的还拎着活鸡活鸭,他们要坐车到城里,卖掉农产品,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时,小慢车上就直接开起了农贸市场。
“张老板,过年了,还要去进货啊?”卢生一边引导村民们有序排队,一边熟络地打着招呼。
张老板家就住在车站旁,开着杂货铺和牛肉粉馆。多年来,他们一家隔三差五就要乘坐小慢车往返于六盘水、六枝、昭通,购买各种货品和食材。一年又一年,老张家的生意越做越好,两个儿子也相继到了省城贵阳读书。如今虽然大部分货物都能送货上门了,但老张还是喜欢不时坐着小慢车到城里走走,两个儿子每个星期也要靠小慢车来回往返。
“都过年了还进什么货啊,我送亲戚上车回家呢。”张老板笑着回答,一边打开亲戚的包让卢生检查。
哪怕是非常熟悉的村民,卢生依然会拿着安检仪,逐一检查旅客携带的行李物品,一边查一边还忘不了做个安全宣传。村民们也非常配合他的工作,不仅因为他们知道安检对列车和旅客安全的重要性,还因为卢生是他们真心信任尊重的“贴心人”。
十多年前,村里有几家通不了水管,吃水要去旁边山上挑,来来回回要走近5公里的路,遇到雪凝天,吃水就成了大麻烦。卢生知道这个情况后,把这个事放在了心里。他主动向派出所和车站领导反映这几家的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协调,终于将车站的自来水通到了这几户村民家。村民王永恩到现在还逢人就讲:“铁路公安对我们老百姓太好了,我们再也不用吃‘望天水’了!”
在小站这么多年,卢生帮助过的村民不计其数。而村民们也给了他最好的回报,线路上有什么隐患,村寨里有孩子淘气跑到铁路玩耍,看到了都会马上通知卢生。
“你心里有老百姓,老百姓心里就有你。有他们帮忙,我就像长了几百双眼睛,什么事都能及时掌控,做好防范,安全自然有了保障。”在卢生看来,这就是他驻站几十年来,没出过安全事故的秘诀。
往常,小慢车每天有200人左右上下,今天除夕,人少了很多,卢生很快就检查完了。村民们和他互道着新年祝福,上车离开。
一声汽笛,小慢车开向远方,这是扶贫列车,也是希望列车,不仅是沿线村寨通往城市的桥梁,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满满的向往。
回到警务区,卢生拿出工作日志,一笔一划地记下今天的工作。
还有7个月,卢生就要退休了。就要脱下穿了三十多年的警服,卢生时常感到有些失落。与他在小站并肩作战了11年的保安老郭最能理解他的心情。每天和卢生一起早起巡线、排查隐患、走访宣传、维持乘降秩序,一起说说笑笑,打理警务区的生活,这些工作和琐碎的光阴早已深深烙印在心里,隔不了多久就要割舍,别说卢生不适应,就连老郭自己也不习惯。
一过元旦,卢生就感觉时间在催着自己。他没事就往线路上跑,回到警务区就开始一点点整理核实以往的工作笔记。“关寨警务区管辖沪昆线上下行27公里线路,其中有15个桥梁、29个隧道、35个排水涵、2个常年防洪点,每天通过列车86对、停靠列车一对、停靠时间是……”这是他一个多月带着老郭核实的线路最新数据,每个数字都记录得格外认真。每次记录核实完毕,他都要把厚厚的笔记本规规整整地放进办公桌抽屉里,还不时叮嘱老郭,等他退休了,一定要记得把这个笔记本交给下一个来驻站的民警,让新来的民警能更快地熟悉这段他走了无数遍的线路。
夜幕降临,往日安静的小站热闹起来。远方,不时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卢生和老郭,也早早在警务区贴上了春联、福字,挂上了大红灯笼。卢生下厨,开始做自己最拿手的辣子鸡,老郭在一旁打下手,他俩配合就像工作一样默契。
带上做好的辣子鸡,俩人来到车站食堂。在小站坚守的职工和民警一起共度除夕,是小站多年的传统。满满一大桌菜,都是大家各自带来的,岗位上的团圆也有着别样的温馨。饭前,照例是要放鞭炮和烟花的,大家一致决定,由最年轻的职工小李点鞭炮,快要退休的卢生放烟花。
“3、2、1,点!” 鞭炮噼里啪啦炸响,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散开。卢生静静地凝望着夜空,在绚烂而宁静的小站烟火中,他默默地对自己的最后一个春运说了声再见,向家人、向村民、向祖国道了声“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