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新年前上班的最后一天,重庆市九龙坡区矫正帮教管理服务中心大厅旁的狭小办公室里,张雪芬专注地整理着社区矫正人员档案。“明天带着娃儿回垫江过年了!”她眼含笑意,说话之余不忘继续翻档案。
1名民警要管10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
张学芬是垫江监狱的民警,在监狱待了20多年。在去年全市试点监狱民警参与社区矫正时,她主动报名后,成功被选派到了九龙坡区司法局成为了试验者。张学芬主要负责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调查、居住地变更、入矫教育、入矫宣告等,身上还“挂”着中梁山以西9个司法所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
“接触到社区矫正工作时,才意识到对高墙外的服刑人员的监管工作任务有多重,难度有多高、责任有多大。”张学芬说,以前在监狱机关做的是后勤工作,跟服刑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来到这里,加上执法环境和执法对象的巨大改变,工作变成了挑战。
九龙坡区社区矫正局局长周刚介绍称,九龙坡区作为主城区之一,幅员面积大,而服刑人员数量也是在全市各区县中最多的,常年维持在600余人,构成也复杂。一个司法所,平均两名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数十人到甚至上百人的社区矫正人员。此次,有4名监狱民警被选派到九龙坡区参与社区矫正,一名民警,平均分配了10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无疑给的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缓解。
当天,陈准与司法局社矫工作人员开碰头会,了解该社区矫正人员李大明(化名)的近期表现情况。因为醉驾,李大明被判处危险驾驶罪而接受缓刑6个月的社区矫正。“开始,他认为‘醉驾被抓只是倒霉,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况且法院不是也没判我坐牢吗!’”陈说,后来经过多次教育后,李大明逐步改变看法,甚至“见酒都怕”,从他的思想汇报中,也明显感受到他的悔过和积极改造,争取回归社会的想法。
他们为社区矫正注入了刚性力量
在派驻到社区前,陈准是渝都监狱的监区民警。他称,与高墙内的服刑人员相比,社区服刑的人员行动相对自由,日常流动性大,特别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服刑人员,没有参加过规范的入矫教育,服刑意识比较差。而对于他们的违法行为,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措施,所以,实际上管控的难度比较大。
去年3月份到社区报到后,陈准很快发现了这些问题。他回忆起派驻的第一天,刚到办公室,板凳还没坐热,便听到隔壁办公室,一中年男人的声音在叫嚣着。陈准见势,赶紧起身,大步赶过去。他看到,年轻的社矫工作人员一脸委屈,没说话,面对他站着的中年男子则颐指气使。“什么事都没有,中年男子是社区矫正人员,第一次来报到,催着同事们赶紧办手续。”陈准说,他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社区矫正人员对服刑的意识淡薄。
对此,在他的建议下,一批的4个监狱民警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评估、入矫培训、训诫谈话等工作中,以前在各个司法所举办的矫正宣告仪式,统一到了帮教中心,每周对新进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集中宣告。
“监狱民警助力社区矫正,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矫正执法力量、执法经验不足等问题,同时,规范了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周刚称,监狱民警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方式,提高监督管理的威慑力,大大地规范了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去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收监人数与前年相比,少了30%,收监率明显降低。”
节前最后一天,他还忙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学习
社区矫正人员与监狱内的服刑人员相比,是更加特殊的群体,活动更加自由,监狱需要更加实时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确保管得好管得有效?此次,参与试点的九龙监狱民警郑渝莉可谓在工作上费劲心思。
她举例称,社区矫正人员是相对自由,活动范围不能超过矫正的行政辖区,目前,对于社区矫正人员是用专用手机对他们进行位置定位。为了让社区矫正人员不敢“钻空子”,她抽查时,想出了无数新奇有效的招数。“发现矫正人员的手机定位长时间显示在家里,我就突然打电话给他们,要求立即打开电视,录下CCTV-5正在播放的节目视频。”说到这里,郑渝莉忍不住笑起来,她说,自己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后,动的脑筋更多了。
同郑渝莉他们一批驻到九龙坡区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朱保鑫,当天,在驻点的石桥铺司法所忙着组织辖区矫正人员学习。作为当中最年轻的,朱保鑫干劲十足。“第一次节前上班还这么忙的,不过越忙约好,能学得越多。”
如今,朱保鑫他们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快一年了。他们表示,在摸索中,他们体会到矫正工作讲究刚柔并济,刚性是要求矫正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柔性是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都要通过点滴之处渗透给他们,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重新树立自信,认识自己也是有价值的。重庆法制报 记者 舒楚寒 文 饶果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