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马超, 是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公安分局一大队民警,2013年从警加入西宁市城东公安分局这个大家庭,由于在校期间我学习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所以在参加工作后被安排到专职负责新疆来宁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青海和新疆是血脉相连的兄弟省份,有绵延两千多公里的省界线,而其中复杂的陆路、铁路、航空通道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两省重要的物资和人员流通通道,人口流动逐年增加,这也给我市新疆籍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增加了成倍的压力。从接手这个工作那一刻开始我就感觉到了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也给我自己未来工作方向做了一个初步的定位,那就是:我首先是个服务者,其次才是管理者。
我用5年的时间为居住在西宁城东地区的新疆来青人员排忧解难。经过近5年的工作实践来看 , 这个定位是正确的,这5年来,服务了不少群众,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如果一定要我讲述一件让群众最满意的一件事情,我就不禁想起2017年的冬天救助新疆民警家属的那件事情了。
故事的主人公艾孜麦提·巴拉江,时年41岁,是新疆叶城县的一名货车司机。2016年12月,这个比以往都要寒冷的冬季,艾孜麦提·巴拉江和同事接到了一单生意:从 4000 多公里外的湖北十堰拉两车汽车配件到新疆叶城。
因双方约定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车辆配件运送到目的地,因此,艾孜麦提·巴拉江和同事夜以继日以“歇人不歇车”的模式轮流开车赶赴湖北。几天后,两辆大货车从湖北十堰顺利满载汽车配件,返回新疆。
货车驶上离开湖北的高速公路没多久,艾孜麦提·巴拉江就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始终感觉到胃里有一团东西在翻江倒海般隐隐作痛。看到艾孜麦提·巴拉江的脸色有些发黄,观察仔细的同伴主动要求开车,让艾孜麦提·巴拉江休息一会。
艾孜麦提?巴拉江一再认定是自己在上高速之前饮食不当导致的。从驾驶员的位置上换下来后,他的肚子有点烧,一路上他不停地喝开水,控制稳定自己情绪,想着坚持一下,等回到家了再去看病。
这一忍,他竟然从湖北、陕西、甘肃一直忍到了青海境内。1月13日下午,艾孜麦提·巴拉江和同伴开车到湟源时,胃部疼痛不但没有丝毫缓和反而更加严重,出现了吐血的现象。慌乱中,同事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艾孜麦提?巴拉江被就近送到湟源县医院进行救治。当天晚上,湟源县确定患者系严重胃出血及其他胃部疾病并发症,因治疗条件有限湟源县医院建议立即转院到青海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当天,城东公安分局接到了从省人民医院打来的一个汉语不大通顺的求助电话,值班民警根据只言片认为这是一个维吾尔族群众的求助电话,随即与我这个全分局唯一一个懂维汉双语的人取得联系,并要求我开展帮助工作。
时间就是生命,在接到电话后,我随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赴青海省人民医院。到达医院后,院方告诉我,有一名新疆籍群众突发胃出血正处于半昏迷状态情况危急,且院方听不懂对方语言,很难和患者及其陪同人员沟通,急需帮助。
得知情况后,我在医院急救人员的陪同下直奔手术室。到达手术室后,我发现床上躺着一名新疆籍群众,脸色惨白,处于半昏迷状态,而他身旁另外一名维吾尔族兄弟艰难的与大夫比划着什么。
看到这一幕,我立即上前用维吾尔语说“你好老乡,这位病人就交给我和医院的大夫吧,你不要紧张,我会给大夫们做翻译”。看到我们用流利的维吾尔语和他交流,又能同步翻译给手术室的大夫后,这位陪护在病床边的维族兄弟点点头走出去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了让稍有意识的货车驾驶员艾孜麦提·巴拉江放松顾虑,我始终紧紧牵着他的手,靠近他的耳边用维吾尔语说“不要害怕,我是城东公安分局民警,我也是新疆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你是什么血型,我说到哪一个,如果是对的,你就眨一下眼睛,A? AB ? O ?……”
我和艾孜麦提?巴拉江的对话,就从这样一问一回应之间开始。手术进行了五个小时,在这五个小时的深度麻醉过程中,我始终站在这位叫艾孜麦提巴·拉江的维吾尔族司机边上,而他自始至终抓住我的手没有松开,那个时刻我意识到,我身上的警服就是这位维族兄弟唯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力量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近五个小时的抢救后,主治大夫告诉我,这位维吾尔族兄弟的手术很成功,糜烂部位被切除,流血得到控制,接下来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大夫走出病房前又转身问我“这是你的家人吗?可你看上去不像新疆人啊?”。我告诉她“没错,他是我的家人”。
经过及时抢救和几天的调理,艾孜麦提·巴拉江终于慢慢开口说话,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民警“感谢人民警察,我出生在警察世家,父亲从警队退休,而三个弟弟目前都是在职警察,但是新疆民警一直都在处突维稳一线非常非常忙,请假下来照顾我的话非常困难,所以我知道自己身体有危险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当地警察同志,我相信人民警察会帮助我”。
手术很成功,剩下的时间就是静养了,可这时候艾孜麦提·巴拉江的随行朋友找到我说,这一车汽车零件是有前期合同约定的,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运输到新疆,否则就是违约,就得要赔付对方昂贵的损失,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巴拉江兄弟不顾个人安危,从湖北忍着腹痛一直坚持到青海境内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对方恳求我在艾孜麦提·巴拉江家属未赶到西宁的这段时间里让我暂时代为照顾。
听到他的这个请求,我一时不知所措,怎么办?作为一名90后,自己从来没有照顾别人的经验,更何况是照顾对象是刚刚做完手术奄奄一息的病人。我无法拒绝群众所求,没办法只好打电话向局领导进行请示。得到的回答是“你是咱们分局唯一会说维汉双语的同志,帮助和服务新疆来宁人员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必须要完成,手头上的事情先交给其他同志,另外再抽调两位同志配合你做好这位维吾尔族兄弟的照顾工作。”
领导的回答是肯定的,因此,我与其他两名同志成为艾孜麦提·巴拉江的临时家属。口语翻译、搀扶、取药、联系大夫、吃饭喝水每个环节我与两位同事细心照顾。维吾尔族兄弟胃部做了大手术期初只能以葡萄糖和营养液支撑,随着身体的慢慢恢复,大夫告诉我们,可以给换着适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但切记腥辣刺激性食物。
这可难倒了我,思前想后我想到了辖区维吾尔族志愿者西尔艾力·马木提。艾力曾经就读于青海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宁创业开了一家新疆特色餐馆,常年配合新疆驻青工作组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如果让他做病号饭岂不是既可以让艾孜麦提·巴拉江即吃上家乡口味的饭菜,又可以合理调配营养。接下来的时间,辖区志愿者西尔艾力·马木提给他送去了清淡的粥饭,而我和同事此时又主动跟新疆有关部门沟通和他的妻子取得了联系,手术十天后的一个早晨,艾孜麦提·巴拉江的妻子沙依甫加玛丽·托合提赶到医院。看到自己的丈夫在我们和志愿者的细心照顾下病情好转心态平稳,她激动地握住民警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在我和志愿者的悉心照顾下,艾孜麦提·巴拉江病情开始逐渐好转,我也在工作日记上详细记录着他每一天的变化:1月14日,手术第二天艾孜麦提·巴拉江口渴的时候,我们拿棉签蘸水后,在他嘴唇上来回抹几下,滴水不进。1月18日,艾孜麦提·巴拉江开口小声说话了。1月19日,医生说艾孜麦提·巴拉江可以喝水,也可以喝一些粥或者汤了。1月23日艾孜麦提·巴拉江的妻子赶到青海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在我们搀扶下顺着病房的墙边走动了,看着这个十多天前命悬一线的人,在我们和医院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好转,我和同事们很是欣慰。
看着每天有这么多进进出出的警察帮助一个素未谋面的维吾尔族司机,连同消化内科的主治大夫白菊芳都激动地说,“亏得有城东民警帮忙照顾,要不然我们也听不懂这位维吾尔族老乡哪里疼哪里难受,而且半夜我们也会巡视重病房,如果没有民警和志愿者,我们就没办法第一时间妥善解决病人的痛处了。”
2017年1月28日,院方告诉我们,病人恢复情况良好,可以择日出院,而艾孜麦提·巴拉江想回家调养的想法越来越浓。1月29日,我与同事再次来到病房看望艾孜麦提·巴拉江,并向院方了解了艾孜麦提·巴拉江的治疗情况。在确认可以出院后,我们并告诉他,如果需要协调铁路或者民航集团,城东公安分局将会在艾孜麦提·巴拉江返乡途中,联系铁路民航警方和医疗人员帮助他们平安返乡。
听到这一席话,艾孜麦提·巴拉江哭了,哭的很大声,他哽咽着语气拉着我的手说:“感谢人民警察,感谢城东公安,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又像亲人一样照顾我,我会一辈子记住你们的。”
2017年1月30日,时值春运高峰期,在多方协调之下,我们为艾孜麦提 ?巴拉江购买了返程的卧铺,并对铁路公司医护人员做了详细的叮嘱。当火车驶离西宁站的时候,我的手机收到了艾孜麦提·巴拉江的一条微信语音,“马超同志,感谢你和城东公安分局民警这么多天来的照顾,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民警察的担当,看到了你们是老百姓的贴心人,我也出生在一个警察世家,我父亲和我的哥哥妹妹都是人民警察,但由于新疆公安工作的巨大压力,他们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西宁照顾我,而我的妻子住在乡上,交通不便无法立即赶到西宁,那天我在手术室躺着的时候隐约听到有人用家乡话和我交流,恍惚间看到一身警察制服在我面前,那一刻我确定自己有救了,我也遇到亲人了,现在我回去了,但是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永远会记住在离家乡千里之外的青海西宁,我有一伙警察亲人,祝你们永远平安幸福。”
看着西去的列车,消失在落日余晖中,我思绪万千。艾孜麦提·巴拉江半途患病是不幸的,可幸运地是他自己一名光荣的警察家属,危难时刻他首先想到的是亲人一样的人民警察。生命垂危时刻人民警察站出来了,维吾尔族兄弟西尔艾力·马木提站出来了,撒拉族民警站出来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割不断民族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面对危难共同手拉手渡难关,与死神赛跑与时间赛跑,共谱民族团结之歌。
有人说,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戴上立功奖章的那一瞬间最骄傲,也有人说,和犯罪分子殊死搏斗最彰显英雄本色,但是,从我救助维吾尔族司机这件事情以后,我的一些观点产生的改变。我认为无声的付出有时候更能显示人性的伟大。
在我们城东公安的战斗序列中有很多人在默默的甘愿做无名英雄,在他们当中有的星夜兼程、无私无畏,追凶千里之外不辞辛劳;有的舍小家顾大家,把群众当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主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有的敢担当勇奉献,把群众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想尽办法造福群众;有的忠诚执着,四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奉献青春,只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就是这些人用年复一年默默无闻的付出练就了西宁公安的优良传统。
我想起艾孜麦提·巴拉江说的那句话“当他们看到警徽的那一瞬间,就知道,自己已经获救了!”在最危难的时刻,警徽闪亮在人民群众心中,能够给他们带来信赖、希望和力量,这就是对一名人民警察最高的褒奖!
这就是我从警这几年来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这件事实在平凡,但它让我真切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每一名民警都可以做一盏烛火,用自己细小的光亮,去温暖、照亮别人。我也更加坚信,我们做的每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都维系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唯有不忘初心、忠于职守,才能无愧于头顶的警徽,无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