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青海省西宁市街头年味渐浓,购买年货的人们各个脸上都洋溢着新春的喜悦,在西宁市城北区红梅调解室里却有些气氛压抑,一位女士正在向红梅调解室主任常红梅诉说着自己的难心事,常红梅温声细语地安慰着她……
此时已经临近中午12点,办公室还有申请调解的人员在等待。看来又是一个不能休息的中午,常有梅对这样的工作节奏早已习以为常。她说,自从接任人民调解员一职以来,没有完整度过一个节假日,手机常年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随叫随到。
常有梅,原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建设巷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现任西宁市城北区红梅调解室主任、专职人民调解员,2018年10月被授予“全省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自2018年10月成立“红梅调解室”以来,常有梅共计处理了36起纠纷,每一起纠纷都被她认真地记录在工作台账上。而这些只是她接任人民调解员之后处理的纠纷,如果从她接触调解工作算起,经她调解的案件都有上千起了。正是因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平易近人的行事风格,辖区内公安部门,法检机关甚至是邻里社区只要有棘手的调解案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常有梅。而她也从不嫌烦,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哪里有需求,她便第一个赶到。
因为这样快节奏无规律的工作,常有梅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调解了别人的纠纷,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的矛盾,却压缩再压缩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
20年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经历到现在“红梅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变化的是常有梅的调解对象和工作环境,不变的是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坚持。在近20年的调解工作中,她收到了无数声“谢谢”,看到了被调解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同时也收获了鲜花和荣誉。
这份工作首先要尊重双方当事人
不久前,新世纪社区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常有梅。邻里之间因琐事引发纠纷,一方通过手机短信言语攻击邻居,双方僵持不下,社区工作人员调解未果。常有梅了解事情经过后,仔细询问双方的想法,耐心倾听了各自的委屈和诉求,苦口婆心地劝解双方当事人。最终,邻居同意只要发短信的一方跟她道歉,自己便会原谅。无论怎么劝说,这名发短信的女子固执的怎么都不肯向邻居低头认错,使常有梅的调解工作遭遇了瓶颈。
先前在社区工作的经验和直觉告诉她,可能女子的丈夫就是解决这件事的唯一突破口。凭借积累的人脉,常有梅顺利找到了女子的丈夫。在与其丈夫的交谈中,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严肃地告诉其丈夫“当事人双方在人格自尊上是平等的,在短信中辱骂对方就是不对的”。最后在常有梅耐心地劝说下,其丈夫代妻子郑重地向邻居赔礼道歉,这件事终于得以平息。她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调解对象,我们都要坚持被调解双方在人格和自尊上是平等的这一原则。
以老百姓的方式解决老百姓的事情
常有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老百姓的方式解决老百姓的事情”。因为是人民调解员,经常遇到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纠纷。她知道,老百姓缺少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光靠生搬硬套法律条款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所以,这句话也成为了她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原则。
常有梅清楚地记得曾经在农贸市场调解的一起纠纷。市场内,一对儿老夫妇正在摆弄一挂猪肉,迟迟没有决定是否买下。这时的老板显得有点不耐烦,便直说“没钱买就不要动了,看了这么久还不买,看你俩也买不起”,一边说一边拿刀比划着。这一动作,彻底激怒了两位老人,老人认为老板不尊重人。一时之间,老人与老板的争吵一声高过一声,老伴也在旁边气愤不堪。这一幕被常有梅看在眼里,她把老人的老伴请到一边,耐心告诉她为了一挂猪肉和别人争吵不划算,老俩口岁数大了,即便是争赢了,但把自己气出个好歹,住了院,更得不偿失。老人觉得常有梅说得有理,一个劲儿地感谢她,并劝走了还在争吵的老伴。
这样的事在别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常有梅眼里,都是大事。她说,有时候被调解双方之间地争吵真不是为了争出个输赢,更多地时候是为了发泄自己心里的愤怒。作为人民调解员,她认为耐心和认真是调解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耐心地听完双方的讲述,认真地记录被调解人的诉求是保证调解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关键。
常有梅说,平常的调解工作无非就是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只要能拿捏好“情”和“理”两个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她说,我新年里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需要调解的矛盾越来越少,老百姓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