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满屋子的桌椅板凳,就是挑不出一套完整的”看驻村扶贫工作队如何帮助村子“拔穷根”

2019-01-31 16:04  来源:辽宁长安网  责任编辑:兴安
字号  分享至:

  “以前,快要过年的时候,村子里很多人都凑在一起打打麻将和扑克,现在玩这些的越来越少了,村委会正在组织大家成立个秧歌队,欢欢喜喜过大年。”说起村里文娱方式的转变,辽宁省凌源市刘杖子镇刘杖子村党支部书记郝久臣感受颇深,他说:“以前,老百姓兜里没钱,都穷怕了,年轻人都合计着外出打工赚钱,留下老人一边伺弄地,一边还得照看孩子。党支部要开个会,很多党员不是请假就是来了也不说话,现在是真不一样了。”

  郝久臣口中的变化,源自于省委政法委扶贫工作队的进驻。

  东干沟子村“第一书记”杨文渊入户走访

  2014年,省委政法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派驻工作队到凌源市刘杖子镇刘杖子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村级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向不清、服务群众缺乏抓手等问题。

  5年时间里,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开展扶贫工作的内生动力。他们走遍了刘杖子村的田间地头,发挥政策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帮扶刘杖子村找项目、投资金,为推动刘杖子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满屋子的桌椅板凳,就是挑不出一套完整的。”想起初到刘杖子村时的艰难,省委政法委宣传处干部马驰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和村里的党员开个支部会,可是桌椅板凳都坏了,村部的房子四处漏风,我们就全体站着开了一个会。”

  初到时的艰难,不但没有让驻村扶贫干部们心灰意冷,反而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斗志。重建村部就是第一步。

  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省妇联和朝阳市公安局等部门,于2015年春天投入资金重建村部。重建后的村部旧貌换新颜,妇女儿童之家、爱心超市、警务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内摆放着80套崭新的桌椅,还安装了党建所需的电教设备,各种图书摆放在一侧,供村民借阅。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扶贫工作队本着不仅要帮助贫困户脱贫,还要帮助党员干部“思想脱贫”“作风脱贫”的理念,加强了村级党建工作。时任省委政法委干部处副处长高天华驻村期间,给全村的党员上了多次党课。日常中,工作队与村干部一起工作学习研讨,村内大事要事严格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仅2016年就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村民代表会10余次。在工作队的倡议下,由33名党员组成了志愿者队伍,主动帮助贫困户栽植庭院葡萄、收割农田等。

  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一面协调项目、资金等,在物质上努力改变着落后的村貌,一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帮扶,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汇聚民心,让更多人成为摆脱贫困的参与者、实践者。

  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也得到省委政法委各个处室的大力支持。机关干部们通过捐赠衣物、出资购买村产杂粮等方式,不断地向刘杖子村传递着关爱和温暖。省委政法委13个党支部与刘杖子村39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多次入村、入户对接,把温暖和关爱送到贫困村民手中。至今,在刘杖子村各五保户的门前仍悬挂着统一的牌匾,上面详细记录着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帮扶支部等信息。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对省委政法委派驻到刘杖子镇的扶贫干部而言,这一场激情似火的驻村实践,是一次考量初心与使命的“精神之旅”,是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求是之行”,让他们锤炼了作风、磨练了意志、收获了成长。

  从2018年3月至今派驻到东干沟子村任“第一书记”的杨文渊,不但自己出资500元作为全村党员的学习经费,还着手建立了“凌河先锋东干沟子村网上党支部”微信群,时常将党的大政方针、最新扶贫政策、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发到群里,大家畅所欲言,极大提高了党组织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作为刘杖子镇派驻工作的带队领导,王强多次到各村基层党支部指导工作,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指导党组织具体工作方法,调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他经常与其他派驻干部交流思想,定期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经常询问各村的党组织建设情况,关心派驻干部的生活状况。为了丰富党组织生活内容,2018年7月2日,扶贫工作队邀请了团中央候补委员、第26任雷锋班班长张扬来到刘杖子中心小学,为数十名镇、村干部和300多名师生共同上了一堂题为“昨日英雄需守护,明日英雄我辈出”的专题党课。党课内容生动形象,语言质朴直白,赢得现场所有人员阵阵掌声。

  通过多年的努力,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已显著增强,仅2018年,刘杖子和东干沟子两村就发展30周岁以下入党积极分子6名,预备党员转正一名,有几十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