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从不施脂粉的女人,短发齐耳,始终保持着质朴本色;她是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辛勤耕耘,牢记着警察的神圣使命;她对群众亲近随和,处处想着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
今年53岁的孙吉花,是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朝阳派出所社区民警,1986年从青海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宁市城北公安分局刑警大队从事行政内勤工作,2001年因工作需要被调整到派出所当了一名社区民警。
孙吉花这个“片警”管辖的辖区,地处朝阳中心地段,有政府机关单位3 个,破产企业4家,家属楼院17个,重点行业场所14家,
沿街铺面380余家,常住人口12000余人,暂住人口3000余人。辖区人员流动大,辖区治安状况相对复杂。由于孙吉花之前未从事过责任区工作,从零开始的她面对巨大的压力并没有气馁,更没有消极应付,而是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孙吉花白天走街串户,逐家逐户了解情况,晚上只要有空闲,她就一边翻阅有关业务书籍,一边参考其他社区民警的资料档案,遇到不懂的地方,虚心地向同事请教,很快就进入了工作角色,就这样,她一干就是十七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在年终西宁市局和城北分局绩效考核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社区民警”和“优秀公务员”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这是她对事业、对群众、对工作岗位深深爱着的回报。
提起社区民警孙吉花,辖区群众说:“她经常和我们打交道,把我们老百姓时时挂在心上,绝对是咱的贴心人”。她就是这样,把社区群众当亲人,用真心真情温暖着民心,像阳光一般温暖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2015年6月,孙吉花开展无照片人员清查工作时了解到,辖区门源路居民回某离婚后长期居住在外地亲戚家,一直未办理二代身份证,本人回到西宁后没有工作,也没有经济来源,甚至连居住的地方都无法解决,她就事先为其联系好可以暂住的落脚点,又多次与社区沟通,为其找到一份看守工地的工作,在此期间还与社保部门联系,解决了她多年未解决的社保问题。
2016年4月的一天,孙吉花正在值班,突然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一位老人在门源路路口迷路,她赶紧和同事一起前往现场,发现老人神志不清,无法清楚表述自己的居住地址,便把老人带回值班室。
老人既没有携带身份证件,也没有通讯工具,但袋内装了4000多元现金。为了缓解老人情绪,她给老人倒了杯热水,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的名字后,一边向社区、小区物业打听,一边联系所内其他民警。不到两小时的功夫,孙吉花了解到老人是居住在朝阳东路某小区的居民,平时独居,也没有子女照顾。孙吉花亲自将老人送到家中,担心老人再次迷路,又给其制作了基本信息卡片放到衣服口袋里,一再嘱咐老人出门要带着卡片。
从老人家出来,孙吉花又到老人所在的社区,找到社区孤寡老人互帮组,告诉他们老人的住址和近况,让他们对老人要多加照顾。
对有前科的特殊人员,她耐心细致地做好帮教工作,及时送上人民警察的关心。孙吉花接管责任区后,发现辖区的李某因盗窃被判刑很少与人交流,且家中比较困难(妻子及女儿户口全在外地),他想把女儿户口迁过来让女儿在西宁就学,却因为有前科,不愿意到派出所与民警接触。
孙吉花从他的邻居处了解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后,就以宣传户口政策之名主动上门,告诉李某户口迁入需要的材料,还自己掏钱为李某的女儿购置了衣服。
到过节,李某拿来了一小包摘好的蔬菜和手工包好的饺子,对孙吉花说“我没有什么能表达感谢的,看到你工作这么忙,可能没时间做饭,你将就着吃。”孙吉花认为这是每个民警应该做的,却得到了群众如此真诚的感谢,心里反而有些歉疚。
孙吉花说,琐碎的社区工作其实就是真抓实管、打防结合,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才会信任你、支持你。作为一名平凡的社区民警,扎根基层,是她的初心,是她对这个职业、这个岗位最朴实的诠释和承诺。
孙吉花管理的社区里破产企业、老旧家属院较多,技防人防很多不到位,盗窃案件时有发生,面对群众的担忧,她感到自己作为“社区管家”肩上的责任,于是她心中坚定起一个信念,一定要抓起安全防范,给社区群众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环境。
2008年 , 为了尽快熟悉社区的情况,她从走访群众入手,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走访了上百户群众,及时召开了各单位治保人员会议,找准防范弱区,通过广泛征求大家意见,依托社区成立了以低保人员为主,退休人员为辅的4 个家属院巡逻队,其中巡逻值班人员20余人。
通过对每个重点要害部位、复杂场所、车辆存放点配备保安人员,楼群院落、厂区配备保安巡逻队,开展定时巡逻、值班巡逻,两类案件发案率连续下降,达到了警民联防、共同防范的目的,使辖区发案大大下降。
2017年1月的一天晚上,孙吉花对民惠城小区走访入户清查时,碰到一名年轻女孩从单元门走出来,孙吉花前去询问其姓名和住址信息,女孩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楚,声称不住在该小区,孙吉花从警多年的敏锐告诉自己这个女孩表现可疑,便对其进行盘查,看到女孩手中的钥匙和门禁卡,就确定她就在该单元居住,孙吉花立即和同行的民警联系物业,带着女孩逐层入户核实,核查 21楼时,抓获与可疑女孩同住、正在吸食冰毒的另一名女子,当场查获冰毒 3克。
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人民”也注入了新内涵。进入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孙吉花很快就明白了,“互联网+”新模式下微信、智慧警务和大数据等平台的运用,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极大地便捷服务社区管理工作,而且可以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咨询各类业务问题,让他们及时掌握安全防范和宣传信息。于是,她主动顺应时代需要,改变过去多用手工录入数据、凭记忆开展工作的模式,不嫌麻烦,积极和年轻民警一道学习新媒体应用。
2015年“微信”普及运用后,孙吉花积极推进社区警务微信群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组织协调、宣传引导、指导服务的作用。她为了切实利用微信平台实现零距离为民服务、零距离与民沟通,及时回应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便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宣传单张贴在各小区单元门口、沿街铺面、网吧等单位显眼的位置,鼓励辖区群众加自己为微信好友,与辖区的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幼儿园等单位建立警民联系微信群30余个,在微信群内和群众探讨防范措施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搜集来自群众的“声音”。通过“社区警务微信群”这个平台,让民警和群众在指尖中拉近距离,使派出所全面了解、真实掌握辖区治安动态和社情民意的同时,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为了使原来的“脑袋线索”“纸袋信息”变为全警共享、动态管理的“平台”信息,自2017年底配发了新的警务移动终端后,她到辖区登记流动人口时,遇到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人员,就利用智慧警务终端第一时间进行核查确认,共采集核查各类信息千余条,协助破案4起。
从警三十二年,每当看到求助群众期待的目光,见到社区生活的贫困户,她就回忆起幼时遭遇困难的经历,现在有能力了帮人一把是一把,虽然我们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状况,却能使他们摆脱眼前的困境,从而使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入警以来,作为“社区警务”的老管家,孙吉花时常用自己累积的经验,做好“传帮带”的同时,引导青年民警有担当、有理想、有作为,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事基层警务工作的她无怨无悔、甘于奉献,内心根植着从警的忠诚,一路走来都是她执着坚守的足记。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的她是优秀的,但是作为母亲的她却是“不称职”的。由于经常值班不在家,女儿放学后有时就到派出所看看妈妈,派出所常常会遇到一些走失儿童,孙吉花总是耐心地询问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如果孩子饿了,她就给他们买面包和饮料……看着妈妈对其他小朋友的关心都超过自己了,女儿也不高兴了,和妈妈闹起小脾气来。孙吉花对于女儿的“吃醋”哭笑不得,在一番劝导下,女儿也主动关心起小朋友来,陪她一起把走失儿童送回家。
孙吉花的丈夫原是一位优秀民警,2008年因重症医治无效,丢下她和女儿离开人世,从此母女二人在没有夫爱父爱的黑夜中度过,家庭重担从此由她一人承担,她又当爹,又当娘,却未因家庭的创伤影响工作,也从未职业的辛苦产生离开警察队伍的念头。除去日常社区工作,她自我加压,敢于担当,安保执勤、巡逻防范处处发扬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
2014 年在全市开展户口核实工作期间,白天社区居民外出务工、上班,只能晚上上门入户核对,遇到高层住户,不能坐电梯,逐层入户了解,有时她要登记完二三十层,回到家已是半夜时分,女儿在沙发上躺着等她回来,然后母女二人再入寝。到女儿参加高考,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她却无暇将女儿送到考区大门。女儿考上大学,她计算来回时间,买好往返的车票,将女儿送进大学校门,又赶回单位投入到自己工作岗位上。提起父母和女儿,她满心满怀的愧疚,但在小家与大爱之间,她依然选择了无愧的警徽,把对父母和孩子的爱意与牵挂深深埋藏在心底,把更多的的爱倾注在了辖区群众的身上。
2017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派出所按照分局党委要求,积极投身这项火热的民生工程中,与结对帮扶老百姓结下鱼水情深。虽然孙吉花不是党员的,但她和同事们通过进村入户走访,找出贫困户致贫原因,并结合每一户家的实际情况,帮助她们出点子脱贫、走出困境,定期或不定期到联点贫困户家了解帮扶结果等情况。
她一路走来,在社区警务岗位上,肩负对党的忠诚,凭着为人民服务的炽热情怀,赢得社区居民纷纷为她点赞。她说,还有几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是努力工作的热情有增无减,只要我还穿着这身警服,就有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就会促使我在社区民警这个岗位上永葆忠诚本色。
三十二年来,她带着“五个一”(一个社区警务包、一本笔记本、一台执法记录仪、一部警务通、一支笔)走家串户,访贫问暖,上门走访群众达4万余人次,登记管理暂住人口3万余人次,监督帮教重点人员8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20余起,为群众办好事500余件,真正的成为了辖区居民心中的亲人。
三十二年来,她对待群众有“邻家大姐”的热情耐心,又有干起工作来果敢爽快的“男儿气概”,常常令人肃然起敬。她在责任区民警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年复一年,她无畏风雨,用爱注满社区,用行动保一方平安,体现着人生价值。
三十二年的岁月,留在她脸上的,是不变的温暖和如春的笑容,留在社区的,是她的青春芳华和她用脚步丈量出的社情民意。她将浓浓的爱民情意化成无限的工作动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着一曲恪尽职守的篇章,如她的名字,绽放着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