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平安建设的过程中,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注重源头预防,心理咨询室从乡镇开到了乡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让矛盾化解在一线;运用国学文化、树立道德标杆人物,引导群众积极向善向好,尊法尚德蔚然成风。
做好心防工程
源头预防筑根基
“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时,关键是要做好心理疏导。”杨茹冰是泽州县金村镇孟匠中学的一名班主任。20年教龄的杨茹冰教学经验丰富,但随着各种信息的泛滥传播,学生们的心思也越来越丰富,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杨茹冰持续学习心理学知识,同时结合学生的日常状况,运用心理学的疏导方法,因人施教,并针对性地召开家长会,和家长沟通。“杨老师,家长会后,我感觉父母能听懂我说什么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感到家长在开完家长会后的变化,竟主动要求杨茹冰多开家长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他们的理解和疏导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2017年以来,泽州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委为有效防控社会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案(事)件,深入推进平安泽州建设,按照“源头预防、及时介入、重点干预、有效疏导”的原则,加强对重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用心尽力关爱、服务特殊人群。
泽州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委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民生实事,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在全县开展县、乡、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县综治中心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8名优秀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定期和不定期入驻,负责对全县6类重点人群的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
在乡镇层面,依托乡镇综治中心开辟心理咨询室17处,每个乡镇配备一至两名心理咨询师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工作;在村级层面,在全县三分之一的行政村设立村级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员,并对乡村医生、计生人员等进行系统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测评预警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确保群众心理问题有处诉、有人解。
弘扬国学文化
推动乡村善治
当前,农村存在着诸多治理难题,好多事都不大,有的是房前屋后的纠纷,有的是赡养父母的推诿,一些小事久拖不决成了信访案件。晋庙铺镇以创建“国学小镇”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学文化的凝聚、熏陶和教化作用,探索创新矛盾调解工作。实践中,晋庙铺镇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向上的力量、向善的精神引入矛盾调解的过程。立足实际在镇调解中心聘任两名专职调解员,从离任村干部、回乡创业能人中遴选了一批兼职调解员,并组织参加国学培训,掌握国学知识和调解技巧。
前不久,晋庙铺镇沙石堡村有两户村民,因改建房屋占地问题发生争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影响恶劣。镇矛调中心接到申请后,通过对当事人讲述传统文化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等思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使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近年来,晋庙铺镇坚持典型引路,将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作为鲜活教材,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从而形成了一个典型带动一群先进的“滚雪球”效应。同时,坚持调解与法治宣传相结合,组织群众旁观调处现场20多次,教育引导群众遵从法律、尊重事实,起到了调处一案教育一村的作用,全镇上下学习国学、尊法尚德蔚然成风。
引入社会心理服务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路通了,纠纷也就少了。”李寨乡通过心理咨询有的放矢地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测评和干预专项工作,防止发生极端事件。2018年,先后开展了10余次心理服务走进村庄、景区、敬老院、中小学校活动,重点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心理辅导。
为了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乐、老有所养,闫庄村在重阳节专门为敬老院老人组织了一场文艺汇演,既暖心,又让老人们有了正能量的话题。此外,配合司法所、综治办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人员、低风险吸毒人群进行专题心理辅导,从心智化角度对社区矫正、戒毒康复人员面临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在减轻心理症状、降低复吸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效果明显。
“心理活动社会化,更需要社会力量来引导。”李寨乡坚持科学规划,鼓励协警、综治维稳等工作人员参加心理专业培训,提高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为心理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充分人才保障。在机关单位、乡、村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体检,并以宣传纸、黑板报、法治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思想上敬畏法律、行动上践行法治的良好社会心理,实现社会心理和法治教育常态化。
2018年以来,李寨乡在全乡范围组织开展重点人群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在新建成的心理咨询室,专门聘请两名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已先后开展了公职人员心理压力调查活动、女性文化学堂专题心理讲座、三八妇女维权专题讲座和专题心理辅导“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敬老院、进农村”的“六进”活动,特别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低风险吸毒人群、留守儿童、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进行了集体和一对一心理辅导,建立健全重点人群心理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努力实现因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不到位引发的影响重大案(事)件得到有效遏制,相关纠纷和问题明显减少,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和矛盾纠纷化解水平明显提高。